徐成寶


據河北《豐潤縣志》記載:豐潤牛鼎“金時建學有聲出于土中,循聲發掘得之。”乾隆年間豐潤知縣吳慎作《文廟古鼎歌》,詳細敘述了古鼎出土,形體和規制:“三代鐘鼎傳者少,古文疑識尤難詳。明堂遠稽虞氏敦,春秋已淪夏后璜。宣和之中得商鼎,安州所貢何人藏?司徒南仲表勝國,至今位置焦先旁。此鼎云出于宏治,竟傳镕鑄出殷商。古鼎有三牛鼎大,其受一斛稱大烹(葉又古陽隕有此字)重五十斤高二尺,有銘在腹耳則黃。雷文回礴制奇古,四十一篆文煌煌。為尋偏旁推點畫,肇作彝器供烝嘗……”。牛鼎青銅鑄制,直口直沿、尖唇鼓腹、環底。上部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折耳,鼎腹外面周飾云雷紋,腹底鑄有牛腿狀的三個鼎足,足肩各鑄一牛頭向外,雄健如生。該鼎自口沿向下,高l尺2寸2分,耳高5寸8分,自耳端向下共高1尺5寸6分。鼎沿邊寬1寸4分,口沿外徑1尺6寸6分,腹深8寸8分。整個牛鼎重55斤。
鼎腹內壁有銘文41字:“維甲午八月丙寅,帝若稽古肇作寶器,審厥象作牛鼎,格放太室從用享萬寧神休,惟帝時寶萬世其永賴”。同時有象樽于金天慶年間一齊出土于文廟故地。《豐潤縣志》載:象樽“有奇竟體綠色,塵土膠積,拭之不去。有一二處未翳者,茜潤欲滴,使人懸十日思”,“貯水其中,盛暑不變”,可見也是非同常物。抗日戰爭爆發后,豐潤牛鼎、象樽深埋地下,對外則傳以失蹤,以避敵耳目。1953年豐潤師范擴展操場時二物再次出土,不久由縣呈交省府,近年在河北省新博物館展出,豐潤牛鼎才得以重見天日。
根據豐潤牛鼎鼎腹內壁有銘文41字,可知其正是殷商晚期文物,與姬昌“帝乙歸妹” 、“以舟作橋,渭水迎親” 有關。“維甲午八月丙寅”:是姬昌與太姒成親的日子,經推算公元前1087年是甲午年,商王帝乙當政時期。舊歷八月十四,丙寅:北京時間早上3點到5點位丙寅時,當時月亮掛在西邊天空還未落。
“帝若稽古,肇作器”:帝,帝乙。若,順;稽,考也。順考古道而行之,故采取以“和婚” 的大政方針。“肇作器” 中的肇,開始。“肇作器”, 就是黃道吉日訂下來后,開始制作陪嫁的媵器。因“帝若稽古,肇作器”銘文中的寶字似為宋字,造成誤解。清代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人物程瑤田(1725—1814),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為朋友司馬達甫鑒定雕戈拓本時,偶然發現牛鼎銘文中的“肇作器”,應為“肇作寶器”,“據薛氏《款識》載祖辛卣 ‘寶作‘宋以證之”。“今考定‘宋之為‘寶”,起因是鑄鼎人模仿古篆,致使后人出現誤讀。遂又作了一篇《考定豐潤牛鼎非宋器記》,收錄在《程瑤田全集》,可惜該文沒能引起重視,致使先入為主而疑仿,誤‘寶不淺。
“審厥象作牛鼎” :厥jué【代】其;他的;她的;【連】因而,因此,于是;象,指象樽,也是太妣當時的陪嫁媵器。“象”通“祥”,代表著吉祥美好,萬事如意。象樽,含吉祥意,整個器物既有象的逼真形象,又具有尊、壺類器的實用價值。作,制作,亦指制造的成品。審厥象作牛鼎,查看給她制作的陪嫁媵器“象作牛鼎”,現今豐潤人稱為象樽、牛鼎。
“格放太室從用,享萬寧神休” :太室,亦作“ 大室 ”。太廟中央之室,亦指太廟。孔穎達疏:“太室,室之大者,故為清廟。廟有五室,中央曰太室”。
“惟帝時寶萬世其永賴”。 惟,是用來表示只有、僅僅、只是、希望等意思,“惟”與“唯”兩字多可互通使用。帝,指帝乙。寶,此處專指陪嫁的媵器“象作牛鼎”。 寶字繁體從寚(bǎo),從宀 玉 貝,缶聲,本意為“瓷器收藏品”。“貝”指“價值”、“價格”。“寚”與“貝”聯合起來表示“值錢的收藏品”、“有價值的收藏品”、非賣品,不進入流通領域的收藏品。萬,萬古千秋。世,世世代代。其,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永,永遠。賴,依賴,倚靠。帝乙希望商王朝的陪嫁寶器“象作牛鼎”, 靠新郎新娘寄托這友好、親情、使命,世世代代傳下去。
據不完全統計,殷商晚期銅器銘文超過40字的不足十鼎,這些較長的銘文內容多涉及商晚期重要戰事、王室祭祀活動、王室與貴族關系等,但對銘文中一些字詞的含義,所反映的一些當時制度的狀況,迄今仍是研究的薄弱點。
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組組長,碩士生導師,中國錢幣學會理事,中國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會員,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文物鑒定委員丁孟,在《古玩辨偽之青銅器》專著中介紹的非常清楚:“政和鼎”的銘文的內容及書風在仿古之余,展現宋代新意,也表明了它是宋代的復古鑄品。商周時期鼎的銘文部位在內腹壁,而(宋代)“政和鼎”銘文的部位則在內底上。“政和鼎”銘文:“唯政龢六年十又一月甲午,帝命作铏鼎,易領樞密院事貫,以祀其先,子孫其永保之。”記該器是在政和六年十一月時,皇帝下令賜給領樞密院事童貫的铏鼎。用以祭祀其祖先,這是童貫的家廟祭器。
我們可以把豐潤牛鼎與臺北牛鼎相互作一比較,這兩鼎的器形和銘文位置均不同,文字的內容及書風也不一樣。而 “政和鼎” 系宋徽宗時期仿商周青銅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政和六年”鼎,圖片來源:《千禧年代文物大展》頁100) 銘文的部位圴在內底上。宋代宮廷仿造的青銅器非常注重形似,在細部處理上則難免流露草率。另外官仿的青銅器還有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器物上鑄有銘文,有跡可循、有史可查。
(左圖為臺北宋“政和牛鼎” 右圖宋“宣和三年尊”銘文在底部)
豐潤牛鼎造型古樸渾厚,工藝精細奇特。商周青銅器銘文鑄造,系另外制范嵌入主體內范中,銘文、銅器是一次澆鑄而成的,一般嵌得較平整,周圍無明顯痕跡,也有少數較粗糙的,整塊銘文稍突出器物的表面;從《清稗類鈔.豐潤學宮有古鼎》,可知豐潤牛鼎合乎殷商晚期鑄造規范,“確為真品”。 也不知道北京大學某教授怎么考證,將豐潤牛鼎“判”為與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的牛鼎,同為世界僅有的兩尊“政和禮器”牛鼎。而使豐潤牛鼎,至今屈尊為國家二級文物。相信在中國及世界考古水平日益發達的今天,解決豐潤牛鼎,究竟是殷商晚期文物,還是宋代政和仿器這個問題,應該不是什么難事。企昐考古界專家,能早日拿出令人信服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