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鳳
【摘要】在基層醫療單位,延髓首發型運動神經元病極易誤診腦梗死,本文報道其中1例,并著重分析其誤診原因,以期減少本病的誤診,提高診斷水平。
【關鍵詞】延髓首發型運動神經元病;誤診腦梗死;誤診分析和討論
【中圖分類號】R7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6..02
延髓首發型運動神經元病臨床極為少見[1],發病初期被基層醫療單位誤診為腦梗死者屢見不鮮。為了接受教訓,減少誤診,本文擇其一例報道如下,并對其誤診原因予以分析和討論。
1 病歷介紹
選取2014年12月16日我院收治的患者1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張某,男,47歲,農民。以言語含糊不清6個月,右上肢活動無力4個月,左上肢活動無力10余天入院。
患者于6個月前無明顯原因逐漸出現言語含糊不清,且日漸加重。曾到安丘某二甲醫院診斷“腦梗死”住院治療20天,療效不佳,又到濰坊某三甲醫院亦按“腦梗死”住院治療16天,仍未見好轉而出院。近10余天上述癥狀加重,左側上肢活動亦感無力,故要求入院診治。現患者言語含糊不清,有時飲水嗆咳,雙上肢無力,以右側為重。無復視,無肢體麻木,無二便失禁,飲食與睡眠正常。
既往有“高血壓”史6年,血壓最高達200/100 mmHg,平素口服倍他樂克等降壓藥治療。否認家族遺傳病史。
體檢:T36.5℃,P70次/min,R17次/min,BP120/70 mmHg,神志清,自主體位,查體合作。雙側乳房不大。構音障礙,雙側眼瞼無下垂,閉目有力,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約3 mm,直接間接對光反射存在,眼球向各方向運動靈和,雙側鼻唇溝對稱,口角無歪斜。咀嚼有力,伸舌居中,舌肌有細微震顫,未見明顯萎縮。頸部無抵抗。雙側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萎縮,右側重于左側,右側第一骨間肌萎縮,右側肘上部肱三頭肌見有肌束震顫。肌力:雙側上肢近端肌力3級,右側末端4級,左側末端5-級,雙側下肢肌力5級。四肢肌張力正常。雙側指鼻及跟膝脛試驗正常,右側上下肢腱反射活躍,左側上下肢腱反射正常。深淺感覺未見異常。懸雍垂居中,雙側咽反射存在,下頜反射陽性,雙側上肢赫夫曼征陽性,右側巴氏征陽性,左側查多氏征陽性。
2 入院診斷
(1)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2)高血壓病。
2.1 治療經過
入院后給予康復鍛煉,神經營養,中藥以及降壓藥等對癥治療,病情穩定。建議做肌電圖與基因檢測。病人住院6天于2014-12-16日出院。外院(2014-12-23日)肌電圖示雙正中神經、右尺神經近端CMAP波幅下降,左尺神經各段CMAP波幅下降,雙正中神經、左尺神經F波未測出,左拇短展肌、左肱二頭肌、雙側胸鎖乳突肌示神經源性損害。又于2014-12-31日住進某省級醫院,查睪酮、乳酸均正常,顱段肌電圖示左側斜方肌、左側胸鎖乳突肌呈前角損害。肯尼迪AR基因片段分析屬于正常范圍。于2015-1-7日出院,出院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病。3個月后隨訪,病情進一步加重。
2.2 診斷分析
該患者為中年男性,以言語含糊不清為首發癥狀,起病隱襲,緩慢進展。言語含糊不清2個月后出現右側上肢無力,4個月余又出現左側上肢無力。肢體無力明顯不對稱。無復視,無感覺障礙,無二便障礙。神經系統體檢既有下頜反射陽性、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病理征陽性等上運動神經元的體征,又有肌肉萎縮、肢體無力、肌束震顫等下運動神經元的體征,肌電圖示廣泛神經源性損害。查睪酮正常,基因片段分析排除了肯尼迪病。因此,該病人可以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病,屬于肌萎縮側索硬化型[2]。病人以延髓后組顱神經損害為首發癥狀,可稱為延髓首發型運動神經元病。
3 討 論
延髓首發型運動神經元病容易誤診為腦梗死,分析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1)發病年齡與腦梗死一致
本病多在40歲以后發病,與腦梗死發病年齡一致。而某些放射冠、內囊膝部、半卵圓中心、橋腦的小灶腦梗死,其發病也是以構音障礙為主要表現[3]。人到40歲以后,常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該病人尚有高血壓史6年,腦梗死又是常見病,因此見到言語含糊,構音障礙時很容易先入為主,診斷腦梗死。
(2)問病史不夠仔細
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是發病緩急:運動神經元病是一變性疾病,同樣具有變性疾病的發病特點,如發病隱襲,進展緩慢,患者難以說清何時、何日甚至何月發病。腦梗死屬于腦血管疾病,常常突然發病,患者多能說清具體發病時間。一是病情演變:運動神經元病是逐漸加重,期間可有短暫的穩定,但是不會有明顯地好轉。腦梗死發病后常常日漸加重,3~5天到達高峰,然后逐漸好轉[4]。若能仔細詢問病史,則兩者不難區別。
(3)查體不夠全面
以延髓為首發癥狀的運動神經元病單靠查體做出診斷確有一定困難,尤其是只有言語含糊不清、飲水嗆咳等后組顱神經癥狀時更是如此。上、下運動神經元受損均可引起構音障礙。以延髓為首發癥狀的運動神經元病,發病初期一般以下運動神經元受損為主,如軟腭動度低,咽反射減弱,舌肌萎縮,舌有肌束震顫等,此時一定要查看下頜反射,如果陽性,表明上運動神經元亦受損,則支持肌萎縮側索硬化的診斷,同時也排除了吉蘭-巴雷綜合征、重癥肌無力、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多發性皮肌炎等病變。多發性腔梗導致假性球麻痹亦可出現下頜反射陽性,但是不會出現舌肌萎縮和肌束震顫,同時也會有反復發作的病史與影像學支持[5]。
(4)對影像報告未加分析
患者曾在外院先后做過腦CT與MRI,均報有腔隙梗死。對患者的影像應加以分析,是梗死灶?是責任病灶?否則只看影像報告而不加分析即容易誤診。作為臨床醫師,應查看病人后再看影像,最后看報告,不能完全依賴影像報告。運動神經元病的影像可以無異常,某些病人MRI錐體束有異常信號,但是無特異性。
參考文獻
[1] 安得仲.神經系統疾病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695.
[2] 吳 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29-330.
[3] 高旭光.卒中[M]沈陽:遼寧科學出版社,2011:497.
[4] 吳 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12-113.
[5] 徐蔚海.腦血管病圖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33-234.
本文編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