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一步——聚焦《“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前不久,《“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正式印發,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后的第一個科技創新規劃。它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闡述了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在新常態下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8月8日,由上百家機構、上千名專家歷時兩年共同研究編制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下稱《規劃》)正式出爐。與以往國家科技規劃不同,《規劃》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規劃》分為八篇二十七章,提出12項主要指標,對未來5年科技創新做了系統謀劃和前瞻布局,描繪出未來5年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藍圖。
《規劃》強調,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確保如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在規劃描繪的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藍圖中,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將大幅躍升。規劃提出12項主要指標。“首個指標就是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從現在的第18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15名。第15名意味著進入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行列。此外,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這是一個國家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標。”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說。
值得關注的是,多項指標在未來五年將翻番或有重大躍升。如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015年的6.3件增至12件;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由2015年的9835億元增至20000億元。
“近年來,我國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世界排名不斷攀升,2015年位于世界第四。這一排名有望在不到五年時間內上升為世界第二,但和排名第一的美國尚有較大差距。”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說。
未來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將進一步加大,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2.5%。現在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約合2000多億美元,美國為4000多億美元。過去十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累計投入相當于美國的1/6。
值得關注的是,多項指標在未來五年將翻番或有重大躍升。如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015年的6.3件增至12件;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由2015年的9835億元增至20000億元。
“近年來,我國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世界排名不斷攀升,2015年位于世界第四。這一排名有望在不到五年時間內上升為世界第二,但和排名第一的美國尚有較大差距。”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說。
未來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將進一步加大,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2.5%。現在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約合2000多億美元,美國為4000多億美元。過去十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累計投入相當于美國的1/6。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次《規劃》關注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研究本身,而是更加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從創新的全鏈條著手,發起了向科技強國進軍的號角。”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次《規劃》關注的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研究本身,而是更加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從創新的全鏈條著手,發起了向科技強國進軍的號角。”
涵蓋整個創新鏈條
“在過去的科技規劃中,很少提到科技金融方面的內容。這次規劃不但提到了科技金融,還談到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談到如何支持發展各類風投、中介機構和服務機構,特別重視在新情況下發展新經濟。”許倞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說:“以前叫科技規劃,這次叫科技創新規劃,這一變化突出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科技與創新的結合。《規劃》的一大亮點就是從整個創新鏈條出發,涵蓋從研究開發一直到產業化的全過程。”
“創新是把技術和發明轉化為生產力和社會財富的過程。創新不僅是一個科技概念,更是一個經濟概念。創新是綜合性作用的結果,研究和開發只是創新的一個環節。”呂薇認為,《規劃》體現了創新政策的綜合性,不僅包含科技政策,還包含經濟、財稅、貿易、產業、金融、知識產權和標準等方面的政策。“正因為是一個政策包,所以在落實執行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要形成政策合力。否則,有可能導致政策之間出現矛盾,甚至互相抵消。”
薛瀾認為,《規劃》之所以圍繞創新鏈系統部署,從根本上緣于我國當前科技創新發展的新形勢。“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實施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大大增強,令人鼓舞。然而,我國科技發展還有不平衡狀況,在一些領域處于領跑狀態,但在有些領域依然面臨激烈競爭,甚至相對落后。”
“各個國家和產業領域都高度關注科技創新,積極探索,由此帶來很多新的創新模式以及技術應用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現象。”薛瀾說,比如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經濟模式,科技雖然為其提供了重要支撐,但其核心創新點往往不在于科技本身的成功,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這些因素使得我國創新的局面更加豐富多元,對《規劃》制定提出了挑戰。
薛瀾認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調整,還是環境資源問題的解決,從根本上就是要依靠創新,包括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新時期人們對科技發展的期待越來越高,對創新的需求越來越多。《規劃》回應了這種需求和期待。”
構筑國家先發優勢
《規劃》提出構筑國家先發優勢,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發展引領產業變革的顛覆性技術,重點開發移動互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技術的發展。同時,圍繞增加創新的源頭供給,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加強自由探索與學科體系建設,強化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
“在國際科技競爭中,我國在有些領域已經走到了前列,怎樣才能走得更快更好?針對新形勢,《規劃》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的前沿性、引領性。”許倞說,如果說制定實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時更多處于一種趕超追蹤局面,《規劃》則面向以我國科技發展步入領跑、并跑、跟跑并行的新階段,更注重構筑先發優勢,更注重顛覆性技術對產業變革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說:“顛覆性技術是一種全新的技術,對產業和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對顛覆性技術的產生和發展要有深入研究,要有預測、預警機制。要對顛覆性技術對于傳統技術的換代拐點有一個正確判斷,再針對預判采取預先的行動,及時部署攻關新興產業和關鍵技術。只有對顛覆性技術有積極主動的配置,才能把握國際競爭力和主動權。”
“當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薛瀾說,歷史上,許多科技重大突破醞釀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幾次,中國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都錯過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有機會參與甚至引領。“歷史不允許我們錯過,必須得抓住機會。”
《規劃》提出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高新區創新發展;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依托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學裝置集中的地區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在京津冀、上海、安徽、廣東、四川、沈陽、武漢和西安等區域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規劃》突出了區域創新。”呂薇說,我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在創新發展階段、創新要素布局等多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必須要因地制宜地營造創新發展環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創新也在全球化。其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創新要素在全球流動。哪里環境好,創新要素就流向哪里。所以各地都在努力營造創新環境,來吸引國內外的創新要素。”
呂薇指出,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比如以北京為核心的京津冀創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創新區,以廣州、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創新區。“在這種情況下,《規劃》分層次地進行布局,體現了因地制宜。”呂薇說。
突出創新文化建設也是《規劃》的亮點之一。《規劃》提出加快科學精神和創新價值的傳播塑造,動員全社會更好理解和投身科技創新。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和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加強科研誠信、科研道德、科研倫理建設和社會監督,培育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
呂薇認為,創新文化是創新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江浙一帶和深圳市場經濟都比較發達,但相比之下深圳的企業創新氛圍更濃,這跟創新文化有密切關系。調研發現,深圳的很多創業者是放棄了原本安逸的生活環境來這個城市奮力打拼的,他們都不懼怕失敗。創新文化的一個核心就是敢為人先、寬容失敗。”
《規劃》提出,堅持把科技為民作為根本宗旨。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扶貧脫貧到就業創業,科技的發展將讓更廣泛的人群更便捷、更廉價、更快速、更充分地享受到創新成果。
疾病防治:為健康提供科技支撐
《規劃》提出,緊密圍繞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突出解決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影響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
未來,科技創新將向更多疾病宣戰,健康也將會越來越緊密地伴隨著你我。
《規劃》提出,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為目標,系統加強生物數據、臨床信息、樣本資源的整合,統籌推進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疾病協同研究網絡建設,促進醫研企結合開展創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動醫學科技發展。
一些專家表示,《規劃》提出的力爭到2020年形成醫養康護一體化、連續性的健康保障體系等目標的實現,將為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污染治理: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
碧水藍天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未來五年,人們有望看到更加湛藍的天空,更加清澈的碧水。
“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監督評估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全興介紹,“十三五”是該專項的收官時期,將聚焦京津冀區域和太湖流域,實施一批大型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帶動北京—廊坊—天津這一京津冀核心區的水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轉變。
為了讓碧水藍天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態,《規劃》明確了發展生態環保技術和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技術的目標和重點任務。
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規劃》強調加強灰霾和臭氧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及監測預警研究,為污染治理提供科學支撐,加強大氣污染與人群健康關系的研究等。
在水環境保護方面,提出加快研發廢水深度處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標準處理、海水淡化和工業高鹽廢水脫鹽、飲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物處理、地下水污染修復、危險化學品事故和水上溢油應急處置等技術。
有專家表示,《規劃》圍繞人民切身利益和緊迫需求,把科技創新與改善民生福祉相結合,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的重要作用,提升民眾獲得感。
移動通信:提升的不僅是網速
“一秒內下載完成一部高清電影,眨眼就能傳輸數百張照片……”速度的大幅提升是第五代移動通信(5G)將給我們帶來的改變,但5G網絡所提升的并不僅僅是速度。
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尤肖虎表示,目前5G移動技術正處于研發階段,預計到2020年推出成熟的標準。
5G是面向2020年之后的下一代通信技術,我國從2013年開始研究,預計到2018年可能會有第一個版本的5G標準出現,之后再逐步完善成熟。
“我國一直非常重視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通過4G階段的積累,現在的優勢更加明顯,我國有望在5G標準制定中發揮引領、核心作用。”尤肖虎說。
相對于4G,5G將是一場技術上的革命,不但將現在的網速提升1000倍,還將給用戶帶來全新的業務體驗,如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將會走進百姓生活。
《規劃》提出,開展5G關鍵核心技術和國際標準以及5G芯片、終端及系統設備等關鍵產品研制,重點推進5G技術標準和生態系統構建,支持4G增強技術的芯片、儀表等技術薄弱環節的攻關,形成完整的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產業鏈,保持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發展,推動我國成為寬帶無線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產業、服務與應用領域的領先國家之一,為2020年啟動5G商用提供支撐。(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