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已于2000年進入老年型國家,再過30多年,將迎來人口老齡化的高峰。人口結構老齡化已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諸多挑戰,或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瓶頸問題。人口老齡化將通過消費結構、就業結構等方面影響著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積極發展老齡產業;發展比較優勢產業與加快第三產業的轉型相結合。利用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的升級。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升級
一、人口老齡化現狀
進入21 世紀以來,我國人口結構迅速老化,“人口紅利”逐漸消退,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成為經濟“新常態”的九大特征之一。統計數據顯示,2013 年末,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已超過2 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4.9%。根據聯合國2012 年的預測,2050 年這一比重將到30%~40%,屆時,每3 個人中就有1 個60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國也將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截至2014 年末,我國65 歲及以上人口的占比已上升至10.1%。同時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的發展,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人口老齡化在地區間存在明顯差異。從分地區的情況看,我國東部地區人口老年化進程快于中、西部地區。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大中城市和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已逐步轉變為老年社會的年齡結構。。中國人口老齡化與人口不斷膨脹并存,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方式,使控制人口數量與緩解人口老化之間存在突出的矛盾,人口老齡化更具有“中國特色”,也使得中國的人口問題變得撲朔迷離。
二、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
(一)勞動力的供給角度
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勞動力人口年齡偏大占比加大,將對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產生雙重影響。在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短期內我國勞動力資源數量與青壯年勞動力相對充足,勞動力老化程度和總撫養比均相對較低,能夠保持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增長率,有利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協調發展與合理布局。但從長期來看大量農村勞動力剩余由于文化素質與勞動技能偏低的制約, 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受制于自身的人力資本水平不能滿足企業對高素質勞動了的需求。
(二)勞動力的消費結構方面
不同年齡段的消費結構和消費量不同,消費方式也大有區別。對于老年人口來說,其消費傾向、消費行為等方面都具有與其他年齡人口不同的特點,這也決定了老年人口的消費需求結構。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這種消費結構性將影響到產業結構的演化。因此,老齡化的人口結構狀況和變動趨勢必將通過消費結構的變化引致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動。因人口老齡化而帶動的以老年人服務為目標的老年產業的需求,將有效地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有助于調整國民經濟增加值的產業結構,并有力促進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實質上是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實現勞動力就業的產業結構調整。
三、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 產業結構的政策分析
人口年齡結構的改變從勞動力供給、消費結構等方面影響著產業結構,我國產業升級的節奏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下顯得過于緩慢。針對這些情況應當采取下列措施:
(一)重視人力資本在產業升級中的作用
隨著老齡化的出現,企業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經濟發展也由對“人口紅利”的依賴轉向對“人力資本”的重視。提高勞動者素質轉向了依靠提高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上來也要加快對勞動力的技能培訓,適應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充分發揮勞動力的潛能。,我國應繼續加大對教育及科研行業的投入,把原來追求勞動力數量轉換為強調勞動力質量,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創新性人才,提高勞動力的充分利用率,最終提高勞動生產率。
(二)加速推動第三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人口老齡化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會有力地促進勞動力向第三產業的轉移目前在發達國家第三產業中,社區、家庭和個人服務行業從業人員一般占50%以上,我國目前只占20%左右。人口老齡化帶動發展的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老年醫療、老年保險等行業除外),包括社區服務業、家庭服務業、個人服務娛樂等,服務項目比較簡單易做。這些行業對勞動力質量的要求比較低,適合質量不高的勞動力就業需求。但這也同時決定這些行業的發展主要由勞動力數量的增加來推動,而與勞動力質量提高的關系不大,將可能促使我國第三產業現存的增加值和就業人員兩方面的增長很不協調的局面繼續擴展,不容易消除“人數增長較快而每人產值增長較慢”的特征。
(三)大力發展人口老齡化相關產業老齡產業伴隨老齡化現象應運而生的,也是老年人口市場需求的必然結果。研制、開發、生產適宜老年人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產品,鼓勵和引導老年用品市場的發展。老年人口雖然購買力不強,但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銀色浪潮”所形成的需求是不能忽視的。推動老齡產業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宏觀調控或政府主導的力量,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引入民間資本,為老齡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老齡事業的投資。
(四)推進市場化、城市化與工業化的協調發展。改革城鎮戶籍制度,形成城鄉人口有序流動的機制,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村人口就地城鎮化是推進我國城鎮化的重要途徑。小城鎮建設要合理布局,科學規劃,體現特色,規模適度,注重實效。使之盡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發揮農村地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為農村地區養老社會化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 楊雪,侯力.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宏觀和微觀影響研究.人口學刊.2007(7).
[2] 鐘若愚.人口老齡化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傳導機制研究:綜述及借鑒.中國人口科學.2005(12).
作者簡介:孔仲巖(1990-),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山西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