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病人在接受心血管介入診療之后,可能會出現血管并發癥,造成其恢復速度放緩,引發各種并發癥的產生,當前就在心血管介入之后常見的血管并發癥問題進行詳細論述。
【關鍵字】心血管介入術;血管并發癥;臨床
【中圖分類號】R714.2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2.0.02
1 前 言
心血管介入術的使用盡管會保證心血管手術的效果,但也會造成血管并發癥的出現,其中血管入路并發癥的出現幾率相對較高,比如說由于股動脈入路所造成的穿刺部位出血或者是血腫情況,嚴重時還會引發假性動脈瘤或者是動靜脈屢問題;腹膜后血腫問題的出現會造成病人發生深靜脈血栓情況;橈動脈入路會導致病人出現橈動脈痙攣或者是橈動脈閉塞等情況,造成前臂血管受損或者是出現血腫;尺動脈或者是肱動脈入路會導致病人的穿刺部位發生血腫問題,造成病人的手部或者是上肢出現缺血情況,嚴重時還會造成神經損傷。所以有必要通過科學的臨床手段的應用,以降低心血管介入術所引發的各類血管并發癥。
2 基于某實例探析心血管介入術血管并發癥
為了更好的分析由于心血管介入術所導致的各類血管并發癥,現基于某實例對此進行詳細論述。
取選取某醫院在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之間所收治的20位進行心血管介入術之后出現血管并發癥的病人為例。在這20位病人中,共有4位病人出現靜脈血栓情況,11位患者出現股動脈穿刺問題,2位病人發生假性動脈瘤,3位患者出現局部皮下血腫情況,所有病人均接受了相應的臨床治療,同時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其病癥都得到了合理控制均有所減輕。
在對所有接受心血管介入術之后出現血管并發癥病人進行檢查后發現,其中共有9位病人出現局部皮下血腫情況,在利用B超對這9位病人進行檢查均出現了單純性質的局部皮下血腫問題;共有2位病人出現假性動脈瘤情況,同時局部有較為明顯的搏動性腫塊,通過壓迫腫塊周圍的動脈發現腫塊有縮小跡象;11位病人出現股動脈穿刺問題。一般來說該問題會于手術后大約7小時出現,在問題出現該問題之后,應當檢查病人是否已經使用了抗凝藥物,若是病人正在使用抗凝藥物同時需要進行穿刺手術,則需要在開展動脈穿刺之前,對病人的APTT進行檢測,若是發生APTT延長問題,則需要在結束穿刺之后合理延長病人的壓迫時間,同時對病人的出血情況進行實時的觀察,如果出現血腫情況,需馬上停止現在正在使用的抗凝藥物,同時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做適當的處理;共有4位病人出現靜脈血栓情況,并且其均在術后的7天左后出現了下肢腫脹問題,同時該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的加重,通過B超對病人進行檢查之后即可以確定,病人出現了股淺靜脈栓塞情況。通過相關的措施手段對病人進行治療之中,病人的并發癥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3 心血管介入術血管并發癥出現的常見原因淺析
3.1 血管損傷和血腫問題的出現原因
造成病人前臂以及其他部位出現血管損傷或者是血腫問題的原因大多是因為醫護人員盲目插管或者是粗暴操作,而導致病人的乳內動脈、橈動脈或者是肱動脈等出現血腫、出血等情況。為了避免該問題醫護人員在向病人插管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導絲先行,之后導管應做到輕柔跟,同時在前行遇阻力的情況下需要及時造影。若是肱動脈或者是橈動脈發生出血情況,醫護人員需要對出血區域施以壓迫止血處理,同時抬高病人的患肢;若是病人出現乳內動脈出血情況可通過球囊封堵,也可以將凝血酶注射到病人的乳內動脈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過程中應當使用濃度相對較低同時劑量適當的凝血酶,并保持注射速度的緩慢。
3.2 靜脈血栓問題的出現原因
該并發癥的出現一般是因為病人的血液出現高凝或者是血流滯緩情況,另外在對病人實施壓迫止血過程中造成其股靜脈受到的不良壓迫,以及病人長時期的壓迫制動臥床等均會造成該情況發生。對于由于血液高凝而出現靜脈血栓問題的病人,應確保股動脈入路,同時合理使用壓迫止血方法,并縮短制動臥床時間,從而避免病人出現靜脈血栓情況。另外需要通過溶栓以及抗凝方法來治療靜脈血栓,或者是利用下腔靜脈濾器裝置的植入來處理相對較大的血栓。
3.3 假性動脈瘤問題的出現原因
該并發癥通常是因為動脈穿刺位置不當,位置過低等情況造成,另外若是動脈鞘管型號相對較大,以及壓迫止血不當也會導致該問題出現。假性動脈瘤的發生會造成股動脈外出現一個或者是多個連接到股動脈的瘤腔或者是腔隙,從而在收縮過程中,動脈血液會進入到瘤腔之中,同時舒張過程中血液又會由瘤腔再次進入到動脈之中。
4 心血管介入術血管并發癥的防范要點
通過血管并發癥的出現進行總結分析,其大多是由于穿刺操作不當,體現在抗凝劑的頻繁使用和病人本身患有高血壓以及在接受穿刺側下肢手術之后過早的下床活動等等所造成的。另外拔管后給予壓迫的區域部位過低,導管型號不適合病人或者是動脈發生鞘管情況均會造成病人出現假性腫瘤問題。若是醫護人員本身的技術水平不達標,穿刺動作反復,均會造成動脈創口不斷擴大,繼而引發假性腫瘤問題。
為了病人得到更好的臨床治療,首先需提升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同時在病人接受手術之后,需要科學的對病人使用抗凝藥物。另外護理人員應當做好床邊巡視工作及時檢測病人的心跳情況、血壓以及脈搏等,若是發現病人出現血管并發癥,如出現血腫、出血等問題,需馬上對病人進行救治。總之,病人在接受心血管介入術后出現血管并發癥,一方面會導致病人的身體健康受到威脅,同時還會延長病人的住院時間,不利于病人身心健康的恢復。所以對這類病人要嚴密的檢查、監控以避免血管并發癥的出現。
5 結 語
心血管介入術仍屬于一種較為新穎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手術方法,具有較為顯著的效果。但是不管選擇何種血管入路方式,均會造成血管并發癥問題的出現,所以一定要保證預防以及治理的效果。在對病人進行心血管介入術之前,需要對病人進行科學的診斷,充分掌握病人的病情,并基于此確定入路方式,在手術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操作的規范性,并做好輕柔謹慎。最后在手術結束之后,需要對病人的穿刺部位以及術側肢體進行全面、細致的觀察以及護理,從而降低病人出現并發癥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王玉娟,帕麗旦·肉孜.心血管介入診療術血管并發癥的護理對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5,09:122-123.
[2] 劉姝莉.心血管術后外周血管并發癥的護理[J].吉林醫學,2013,07:1354-1355.
[3] 白金英.心臟介入術中并發癥的原因及臨床處理[J].當代醫學,2012年06期
[4] 范延紅,王海昌.心血管介入術血管并發癥的防治[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