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英
長期“兩不找”,如何認定勞動關系
王濤英
欄目合作:四川省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

改革開放的初期,一大批國企員工和機關干部自動離職、辭職后下海經商,此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內都沒有聯(lián)系。這種長期“兩不找”的情況紛繁復雜,勞動者多年后找到原單位確認勞動關系,要求社保、養(yǎng)老保險,甚至要求辦理離退休手續(xù),都具有很大現(xiàn)實難題。
案情簡介:張某系某國企單位職工,1993年3月向單位提出外出經商,單位決議同意張某停薪留職,外出從事經營1年期的活動,時間從1993年5月25日至1994年5月25日。然而,時間到期后,張某沒有回原單位上班,也沒有履行請假手續(xù)或向單位作出書面說明。單位于1994年9月向其發(fā)出通知(某辦發(fā)(1994)4號文件),要求張某書面向單位報告是回單位上班還是繼續(xù)經商,否則視為自動離職處理。1995年1月,單位召開黨組會議,研究決定后要求張某回來上班或辦理離職手續(xù)。1995年3月2日,單位再次向張某發(fā)出通知(某辦發(fā)(1995)2號文件),就其是否繼續(xù)經商的問題提出了兩種方案以供選擇——要么回單位上班,要么脫離單位。而無論其選擇哪種方案,張某都應在同年3月20日前書面向單位說明情況、辦理手續(xù),否則將作為自動離職處理。1999年5月,該單位因張某未經黨組同意,擅自離開工作崗位,自動離職達4年多時間,對其作出辭退處理。此后,張某沒有再找過該單位,并從2001年開始自行繳納社會保險費。
2016年5月31日,張某回單位查看檔案時,發(fā)現(xiàn)單位曾于1994年、1995年對他進行書面催促,要求回單位上班,并于1999年作出將其辭退的決定。遂張某以本人從未簽收過、也不知曉單位作出的一系列通知及決定,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程序違法為由,向仲裁院提請仲裁,要求撤銷上述系列文件,確認其與該單位存在勞動人事關系,同時請求裁定該單位為其補繳2001年1月至2016年5月的社會保險費。
爭議焦點:長期“兩不找”的情形下,勞動者在此期間未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用人單位未給勞動者發(fā)放工資、福利待遇等,但雙方之間未正式解除勞動關系,或勞動者主張雙方之間存在勞動關系,而用人單位主張雙方勞動關系已經解除但不能證明已將解除勞動關系的書面通知送達給勞動者,如何認定雙方的勞動關系?
裁決結果:仲裁委員會以張某的請求超過仲裁時效為由,依法不予支持其仲裁請求。
裁決理由:首先,根據(jù)《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guī)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確定勞動關系,主要看雙方是否同時具備下列情形:(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主體資格;(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guī)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yè)務的組成部分。本案中,張某以長期不到崗的方式單方主動離開用人單位,沒有接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任何有償勞動,用人單位亦不再向其發(fā)放勞動報酬,雙方勞動關系基礎已經不復存在,勞動合同事實上已經解除。
其次,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本案中,張某征得單位同意,從1993年5月至1994年4月在外經商,但1年外出經商的時間截止后卻未回單位上班,也沒有履行相應的請假手續(xù)。單位曾兩次發(fā)文通知張某回來上班或者履行相應手續(xù),且張某對單位的上下班制度、請銷假制度是明確知曉。同時,張某自2001年開始,自行繳納社會保險費,表明其知道單位沒有為其繳納社保,明確知道雙方存在勞動爭議,但直到2016年6月才向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提請仲裁。所以,張某的仲裁請求也超過了仲裁請求的時效規(guī)定。
評析意見:針對該類糾紛,主要有兩種處理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雙方之間的勞動關系依然存在。第二種意見認為,雙方之間勞動關系已經實際解除,勞動者的請求不予支持。就本案而言,無論是從勞動關系成立的要件分析,還是從法律救濟規(guī)定的時效來說,張某主張與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仲裁請求均不能得到支持。
(成都市金堂縣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