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偉 郭 倩 徐鵬飛
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問題研究
◎夏偉1,2郭倩3徐鵬飛4
本文針對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問題,從糧食種植面積、糧食市場價格、農民收入水平等方面進行分析,建立數學模型,分析現行政策的效果。采用文獻查閱法、運用Delphi方法和積因子求權重層次分析法,從農業生產涉及到的人力、物力、生產積極性、社會環境以及農業保障等方面,對安徽、江蘇、山東、黑龍江農業最低收購政策的效果進行評價。結果發現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前,評價模型給出的數據顯示糧食生產有走下坡路的趨勢,但是在中晚稻最低收購價的開始執行以來,執行區內糧食生產趨勢開始逆轉,并且持續向好,2008年以后都處于中上水平運行。而作為中晚稻最低收購價非執行區的山東,雖然有所好轉,但卻反復不定。結合前面問題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調控糧食種植優化決策和建議。
糧食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應主要從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順暢國內糧食流通儲備體系、保證糧食進出口能力等方面著手。自2004 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5 年實現了糧食大豐收,糧食自給率高于95%,糧食生產與進口壓力不大,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在于順暢國內糧食流通渠道。2008 年,面對全球性的糧食危機,包括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糧食出口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糧食價格爆漲甚至糧食供應緊張的現象;而在中國,恰逢糧食增產,實際情況是市場糧價穩定、糧食主產區的糧農賣糧難。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的糧食流通渠道不暢,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的對接存在問題,糧食收購市場中生產者、中間商、終端收購分銷企業之間的利益協調性差。因此,分析并理順糧食收購市場中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做到有的放矢,對解決中國糧食市場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利用文獻調查法、Delphi方法和積因子求權重層次分析法,對糧食最低政策執行效果進行分析、評價。
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各層次具體指標如圖1所示

構造兩兩比較矩陣
設定判斷值即是對下一層多個元素相對上一層的相對權重值。對各個之間進行兩兩對比之后,然后按9分為比率排定各評價指標的相對優劣順序,依次構造出評價指標的判斷矩陣A。

A中的元素aij表示將第i個元素與第j個元素相比較所得的相對重要程度,其全部比較結果可用上面的判斷矩陣表示。
指標權重的計算
所以最低收購價執行效果評估模型
Y=[0.1429*(x1*0.5+x2*0.5)+0.2857*x3+0.1429*(x4*0.5+x5*0.5)
+0.2857*(x6*0.25+x7*0.25+x8*0.5)+ 0.1429*x9]*100
Y=7.14*(x1+x2+x4+x5+x6+x7)+14. 29*(x8+x9)+28.75* x3
模型評價執行效果
面對復雜多變的糧食購銷形勢,為了避免出現谷賤傷農和糧價大幅波動,國家于2004年出臺并實施了以最低收購價為主要內容的糧食托市政策。到2010年為止,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執行范圍依然有嚴格規定,一般是主要糧食品種的重點主產區,如早秈稻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廣西等省區;中晚稻主要是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吉林、黑龍江、廣西、江蘇、遼寧、河南等省區;小麥則主要是河北、河南、山東、湖北、安徽、江蘇等省。
下面我們以中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區域(安徽、黑龍江、江蘇)和非執行區域(山東)為目標,對最低收購價的執行效果進行評價
可以發現在政策執行前,評價模顯示給出的分數顯示糧食生產有走下坡路的趨勢,但是在中晚稻最低收購價的開始執行以來,執行區內糧食生產趨勢開始逆轉,并且持續向好,2008年以后都處于中上水平運行。而作為中晚稻最低收購價非執行區的山東,雖然有所好轉,但卻反復不定。
總結:根據糧食種植面積評價體系可知,眾多影響因素可以歸結為四個公因子,分別為經濟因子、作物因子、自然因子和農村因子,且前兩個因子承擔了83.3%解釋權,所以要對糧食種植進行優化,首先是要促進整體經濟發展起來,這樣才是發展之道,其次是可以適當調整產業結構,適當增加或縮減部分作物的種植面積。
討論:由于時間限制以及數據資料的欠缺,例如我國從2005年起才開始對糧食主產區實行了最低收購價政策,因此數據量較少。對做回歸分析以及預測等,做出了較大的干擾。


(作者單位:1.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2..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3.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4.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