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希坡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陳希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現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表現出鮮明的實踐特色與理論特色。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中,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以民生為本和黨的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構成的,是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史性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突出表現在它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最基本的國情。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們開始了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順應潮流、總結經驗和教訓,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边@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進步指明了奮斗方向。
實踐離不開理論的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色。
發展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這一理論體系,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它們分析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實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偉大主題不斷進行深化與發展,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及其經驗進行的科學總結,是指引我黨帶領全體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重要指針。
整體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教育、科技、外交、國防等各個領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創新性。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三大成果在理論主題、思想基礎、政治理想、根本立場上一脈相承,同時又根據新的實踐,借鑒各國治國理政有益經驗,科學回答了面臨的新課題。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民族復興中國夢與“四個全面”戰略思想的提出,進一步打開了理論創新發展的寬廣視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和鮮活力量。
社會主義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就要發展科技,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所以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始終要堅持以民生為本。從毛澤東的正確處理農、輕、重的關系,到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中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到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中的“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到胡錦濤同志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都說明我們黨始終堅持以民生為本。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發展為中心,更是抓住了改善民生這一根本任務。民族復興中國夢,進一步揭示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和當代中國的發展走向,指明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的開創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領導核心。
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始終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歷史經驗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順利實現黨提出的戰略目標,始終保持我國沿著正確的社會主義方向順利前進。
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來。我們黨堅持群眾路線,通過制定符合國情和人民群眾利益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地獻身社會主義現代化;通過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把人民群眾動員和組織起來。改革實踐充分證明:黨對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領導作用,是任何其他組織和團體都不能代替的。
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安定團結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首要條件。沒有安定團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難以順利進行。在漫長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我們黨與各民主黨派形成了“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系,贏得了各民主黨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善于嚴格區分和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把全國各民族、各階層的人民團結起來;我們黨高屋建瓴,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在執政條件下,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緊緊把握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不斷把各項事業推向前進。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