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淇
西城外國語學校,北京 100044
構建“點—線—面”的新聞生產與傳播良性循環的新模式
——以《“媒介事件”研究:兼論傳統新聞生產與傳播模式的轉變》為例
高子淇
西城外國語學校,北京 100044
文章從《“媒介事件”研究:兼論傳統新聞生產與傳播模式的轉變》入手,探討如何使新聞生產與傳播構成良性循環,助推傳播實踐的良性運轉和新媒體社會的健康發展。
媒介事件;傳播實踐;新媒體社會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越來越多光怪陸離的現象讓人們眼花繚亂,縱覽這些層疊涌現的各類事物,“事件”成為其最鮮明生動的臉孔。在各類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中,“××事件”“××門”“××案”已經成為“出鏡率”最高的詞匯。
以媒介事件為篇名,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共檢索出556篇文獻,一直是近幾年來的研究熱點。從發文時間上看,2007年之前低于18篇,2008年開始論文篇數開始增加至40篇,2010至今一直保持在60篇左右。其中除了涉及新聞與傳媒領域之外,諸多領域也開始了對媒介事件的研究,如行政學及國家行政管理領域、體育領域、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領域、貿易經濟領域、出版領域、司法領域、宏觀經濟領域、高等教育領域等。在眾多文獻中,《“媒介事件”研究:兼論傳統新聞生產與傳播模式的轉變》(以下簡稱《“媒介事件”研究》)從元理論與科學哲學、新聞傳播實踐規律、媒體運作原理等角度來全面考察與深入分析“媒體事件”這類現象,為開展立足學理層面、展示整體視野、緊扣時代背景、切合社會現實的“媒介事件”研究提供了如下新視野。
繼美國丹尼爾·戴揚(Daniel Dayan)、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兩位著名傳播學者于1992年用“媒介事件”一詞來指代一種“電視儀式”或“節日電視”甚至“文化表演”之后,“媒介事件”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被修改和擴大,以致只要媒體上“一出事”,或者任何跟媒介沾上關系的,言必稱“媒介事件”,導致這一方面的研究在被泛化的同時也被膚淺化和表面化,從而使得“媒介事件”的真實面目變得混淆不清、模糊難辨。
全書以本體論和科學哲學理論為支撐,以現時代的社會現實與傳播實踐為背景,作者從大量的個案和表象中挖掘共性、提煉規律,態度鮮明地明晰了“媒介事件”的基本類型、組成要素、主要特征等一系列核心問題,展示出媒介事件的完整面目與清晰輪廓,實堪為一本媒介事件的全景式、系統性入門著作。全書不僅以“媒介事件”為鑰匙,全面地解答了當前這樣一個紛繁復雜的“事件時代”所帶來的種種疑惑與爭論,而且打開了一面我們能清晰明了地觀照這個時代的鏡子。仔細讀來,讓我們第一次從學理高度和整體視野上對“媒介事件”這樣一類立足于新聞傳播領域、輻射至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高熱度”現象有了全新的認識,構建了有關“媒介事件”最新研究的完整理論體系。
作者對“媒介事件”的研究從當下著眼,以歷史為據,將研究視野拉長至新聞傳播發展史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的長河之中:不僅有與參考系客觀報道的橫向比較史,也有“媒介事件”自身的單線演進史;不僅在業務實踐層面來探究“媒介事件”的嬗變遞進歷程,更從社會理念、社會思潮的深度來挖掘其遞嬗的內在動因;不僅有媒介事件發展中的若干典型個案分析,又有對這若干“點”所鋪展的社會現實“面”的全面闡釋;不僅有對媒介事件形成階段的科學劃分,更有從這種發展史中歸納得出的重要規律,包括“媒介事件”發展過程中與客觀報道理念的交互和獨立性、“媒介事件”的發展具有兩面的分化性、“媒介事件”是對社會現實的直接或間接的映射、新聞報道理念與經濟和社會條件的天然聯系等方面。縱觀起來,全書在我們面前展現出一部完整細密的媒介事件傳播發展簡史。
作者從特殊性的角度,把“視線拉長到廣闊而豐富的新聞傳播實踐領域之中”,捕捉到媒介事件的千姿百態,或者說是“傳媒→事實→報道”模式的多樣“臉譜”,并逐一從實踐上厘清媒介事件的諸多“變形”,給予其清晰準確的定位。文中主要分析了事件營銷、媒體公關、網絡媒介事件這三種媒介事件的“變種”,它們雖然不能完全等同于作者所定義的“媒介事件”,但與后者之間具有極大的關聯性和相似性,而且同樣在現實中層疊涌現,構成“事件時代”異彩紛呈的媒介景觀。此外,作者提煉出這三類“變種”的核心特征:事件營銷以“事”為依托、媒體公關以“人”為主體、網絡媒介事件以網絡為舞臺,作者通過細致深入的辨析和大量的典型案例,對媒介事件的這諸種不同現實表現進行了全面詮釋。
作者將眼光和視角投射到豐富多樣的社會現實之中,并通過與客觀報道的對比來觀照新聞傳播實踐的現狀與問題,使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解釋力與實踐指導價值。作者總結出:“媒介事件”脫胎于客觀報道的母體,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客觀報道產生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因此,作者對媒介事件的研究,始終放在與客觀報道相比較的框架下來進行:在客觀報道中,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模式是“事實→傳媒→報道”;而到了媒介事件中,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模式則轉變成“傳媒→事實→報道”,成為一種新的、與客觀報道相對應的新聞報道模式。作者從兩者的實踐操作流程到歷史演進過程,從理論構成要素到相互帶來的影響,比較分析貫穿在全書的篇章結構之中;同時以對媒介事件的分析為主,以客觀報道的比較為輔,通過比較看出問題,借助比較突出特質,不僅使全篇結構清晰明了,而且在這種全方位的比較中,媒介事件的屬性和特征變得不言自明、其義自現,整體特質得到全面展現。
綜上所述,新聞工作者應當秉承質疑精神與求真態度,唯客觀報道是從,從現實情況以及問題出發,以元理論、科學哲學等理論為堅實支撐,通過嚴密而系統的論證,探究“媒介事件”的合理性、客觀報道的缺陷與不足、兩者如何互補共進等一系列關涉新聞傳播體系和未來發展的本質問題,在幫助人們形成對“媒介事件”這類熱點社會現象的理性認知的基礎上,有效指導新聞傳播實踐的健康運轉和社會的良性發展。只有善于思考、勇于挑戰、敢于論證,才能讓新聞傳播更好地傳遞事實、展現真相、服務大眾、引領未來。
[1]Daniel Dayan,Elihu Katz. Media Events: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M].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18.
[2]郭建斌.如何理解“媒介事件”和“傳播的儀式觀”——兼評《媒介事件》和《作為文化的傳播》[J].國際新聞界,2014(4):6.
[3]王旭.新媒體事件的傳播路徑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6(7):12.
[4]龐曉龍.探究新聞傳播的規律[J].新聞傳播[J],2016(2):9-10.
G256.4
A
2096-0360(2016)19-0008-01
高子淇,西城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