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文
北京市氣象局,北京 100089
新媒體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優勢分析
段 文
北京市氣象局,北京 100089
隨著科技不斷的創新發展,科技與氣象科普傳播的融合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以新媒體傳播作為新的發展方向,氣象科普工作在新媒體的幫助下不斷發揮著自身優勢,并且與大眾進行零距離接觸。文章以氣象局在新媒體下的發展為主,分析氣象與新媒體在宣傳中的優勢,并且對氣象科普宣傳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新媒體;氣象科普宣傳;優勢分析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更新,新媒體成為現代化的一種傳播途徑,這種形式以數據化的媒體傳播為主,通過網絡數字數據、移動工具、社交軟件、數字媒體平臺等形式進行傳播,這些新的傳播方式對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氣象局的氣象科普知識作為一款惠民工程,在傳播知識的同時起到預防、預警的作用,氣象科普宣傳早已經成為人們對于天氣資訊、氣象預警的知識平臺,氣象平臺的知識接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傳統的氣象科普宣傳傳播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傳播方式、形式、效率、覆蓋面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勢,因此本文以研究新媒體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優勢分析為主,重點提出氣象科普宣傳在新媒體中的建議分析。
氣象科普宣傳作為傳播氣象知識和引導大眾的一種方式,對于氣象災害預警有宣傳教育的作用,傳統的氣象科普知識在宣傳的過程中以廣播、電視、報紙、書籍等的形式為主,在氣象信息和氣象災害預防方面對大眾的認知產生巨大的影響。但是在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傳播方式也在逐漸進入多元化的時期,傳統的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劣勢,例如:傳統的傳播方式容易受到資金、人員、運輸等方式的影響,在自身因素中氣象科普宣傳存在知識更新緩慢、內容老套、形式落后等問題,在溝通交流方面氣象部門很難與大眾進行知識性的互換與交流,這就導致氣象科普宣傳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行之有效的針對性。以上這些問題均是傳統的傳播方式的弊端。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出現,數據化的傳播形式給予氣象科普宣傳帶來了新的生機,同時改善了氣象科普宣傳在各方面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以新媒體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優勢分析為主,對其進行相應的分析與規劃。
2.1 為氣象科普注入新動力
氣象科普宣傳結合氣息新媒體傳播在發展途徑上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新媒體作為新式的一種傳播手段在形式和科技力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傳播形式、設計理念、富含信息量上都是有一個質的飛躍。因此,新媒體的形式與氣象科普宣傳的結合為傳播途徑提供了新的發展動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打破了傳統氣象科普宣傳的空間限制,使得大眾在接受信息的時候不再單一的局限在某一方面,而是具有更為廣闊的空間,大眾通過新媒體傳播平臺可以多樣性的隨時接受到信息。其次,在交流方式上變得更加多元化,大眾與氣象平臺可以實現基礎性的交流互動,大眾通過媒體平臺、手機、App等形式可以及時收到消息并且反饋給氣象平臺,這樣做到一種信息化的交互手段,并且如遇到特殊災害的同時大眾還可以通過平臺與氣象部門進行預防知識性的溝通。最后,氣象新媒體注入氣象科普宣傳有效的改變傳統的單一的傳播形式,傳統媒體中主要是以報紙、廣播、電視等單一的形式,但是新氣象媒體中主要是強調文字、聲音、圖片、影視、數據、3D、App等眾多形式的傳播。
這樣一來新媒體在傳播形式上變得復雜多樣化,也給予大眾提供行之有效的參考方式。總之氣象新媒體的出現給予氣象科普宣傳注入很強的動力和活力,從單一的形式轉變為復雜多樣的形式,這樣的變化極大的促進氣象科普的宣傳,讓大眾可以隨時隨地的接受到信息。
2.2 幫助公眾了解氣象災害形成的機理
隨著2016年全球氣溫的逐漸變化引發一系列的自然災害,這些災害包括,暴雨、高溫、臺風、冰雹、干旱等極端的天氣災害并且頻頻發生。給國家和人們的經濟損失造成嚴重的損失,南方暴雨、北方高溫的顯現時有發生,這些災害的不斷發生使得人們對于氣象信息的關注度直線上升。以前大眾對于氣象災害的信息一般局限于哪里下雨、什么時候下雨,什么時候爆發高溫、我們應該對高溫怎么辦?這些最為基礎的問題。但是今年南北方突顯的暴雨引發重大的災難直接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與人身安全,也導致大眾對于氣象災害的知識和機理發生新的認識。這變形成大眾通過各種媒體資源對于氣象情況的時時關注,這也同時使促進氣象科普宣傳在新媒體中發貨越來越重的基礎原因。
2.3 推動氣象科普宣傳工作
新媒體將氣象科普傳播的范圍擴大了,氣象新媒體鼓勵個體和組織提高對氣象科普宣傳的熱情。通過氣象新媒體,科普工作者可以第一時間了解用戶對氣象需求的詳細情況,廣泛收集受眾的意見,不斷完善科普氣象信息,進而針對用戶對氣象信息的多樣化需求增強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因為全球性的氣溫在不斷的變化,人們對氣溫的變化理解并不多,因此要加強氣息新媒體的途徑在科普宣傳中的應用,逐步強化人們對于氣象災害的認知和預防能力。
其最終的目的是以提高民眾對于氣象災害和氣候變化所擁有的自身能力。在以這些為基礎中不斷的推動了氣象科普宣傳工作進行。
2.4 形成氣象科普協作有效機制
氣象部門首先應該建立氣象科普協作機制,在借助新媒體的資源優勢中建立自己的傳播窗口,及時更新天氣預報、更新各地氣息預警信息。例如:網站的建設開始以知識性講解為主的窗口,以此向民眾傳播氣象科普宣傳的知識。同時根據新媒體的數據化優勢加強各部門各資源中的優勢整合,強調網絡、數字媒體、新傳播工具間的協作交流,在知識傳播上以部門化進行深入宣傳與地方氣象部門、各地高校、及地方社區一線進行合作,實現普及化氣象科普知識的傳播。并且還有求各級地方部門與氣象臺進行緊密的聯系,強調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建立社區化的傳播基地,并且在高校設立傳播占保存于地方氣象臺、電臺、媒體頻道的有機合作強調及時化的交流,通過手機短信、移動終端、App平臺等等進行聯合機制,及時有效地對地方區域進行天氣預警和災害報告,這樣便可以極大的縮短信息傳遞的時間,有效的通知個地方人們進行提前預防。
早期氣象部門的氣象科普宣傳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活動,大多以單位按照每年進行制定相應的宣傳計劃,并且氣象科普宣傳的場地一般只限于與相應的地點,多以任務完成為主。隨著新媒體的到來,人們對于氣象科普宣傳的不斷重視也迫使氣象部門必須改革,要人得到大眾的認可就必須要加強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改變傳統的宣傳方式,把事實重點、民生氣象、社會氣象等熱點內容做到全方位的傳播,并且把氣象科普宣傳進行普通化,大眾化,加強宣傳科普知識的內涵,強調新媒體創新形式的應用。在人員方面及時培養工作人員對于網絡媒體的應用,并且把媒體手段與氣象科普宣傳作為主流傳播方式,改變傳播的思維模式,強調新時期,新氣象的宣傳手段。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向人們普及氣象科普知識是勢在必行的,而不斷創新科普形式也成為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
[1]劉林霞.對做好新時期氣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氣象,2005,5(3):36-39.
[2]肖君.新媒體對科普宣傳的影響與提升[J].云南科技管理,2015(1):57-58.
[3]胡俊平.從網絡新聞報道透視社區科普實踐進程[J].科協論壇,2011(9):42-44.
[4]曹麗.關于氣象科普實現社會化的一些思考[J].農業與技術,2012(12):128.
[5]張靖.試論強化氣象科普知識宣傳的幾點體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8):331.
[6]王曉玲.氣象科普多元化傳播平臺[J].陜西氣象,2013(2):47-49.
G2
A
2096-0360(2016)19-0050-02
段 文,工程師,影視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氣象影視業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