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銘暉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廣播電臺,云南楚雄 675000
融媒體時代民族自治州廣播媒體如何傳遞好聲音
國銘暉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廣播電臺,云南楚雄 675000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和推廣,各民族自治州廣播電臺也相續建設了門戶網站,以擴大新聞信息傳播的途徑。但在激烈的信息傳遞競爭中,民族自治州廣播媒體如何在能發聲的同時發好聲,成為了民族自治州廣播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互聯網;自治州廣播;媒體聲音
進入新世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和推廣,各領域都進入了“互聯網+”的時代,各種網絡媒體紛紛涌現,信息的傳播呈現出井噴的態勢,特別是移動新聞客戶端的廣泛使用,為個人信息的傳遞和接收提供了高效、快速的新途徑。面對網絡媒體和移動新聞客戶端的迅猛發展,我省各民族自治州廣播電臺相續建設了門戶網站,以擴大新聞信息傳播的途徑。但在激烈的信息傳遞競爭中,民族自治州廣播媒體如何在能發聲的同時發好聲,成為了民族自治州廣播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融媒體時代如何發揮民族自治州廣播媒體信息傳播的優勢,筆者認為要從發揮廣播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拓展報道方式和充分運用廣播媒體的音效及語言特點三個方面進行創新和轉變。
民族自治州廣播媒體作為自治州黨委、政府的喉舌之一,報道當地的政務活動和時政新聞成為了廣播媒體新聞報道的重要部分,廣播記者在新聞稿件的采寫中所采用的新聞源均來自政府部門和相關權威機構以及新聞事件現場,因此新聞信息具有真實、準確、客觀和地域的屬性。而目前國內的各綜合性門戶網絡媒體,雖然有少數網絡媒體已經取得了發布新聞的許可證,但其發布的新聞信息多數只是相互“抄襲復制”,致使網絡虛假新聞信息泛濫[1]。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的手機、電腦等信息接收設備,常常會接收到來自多個網絡媒體發送的同一內容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內容雷同而且也夾雜了很多虛假新聞。虛假信息的傳播不僅誤導受眾,也讓受眾對網絡信息的可靠性失去了信任。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一些網絡媒體為追求點擊率忽略了新聞的原創性和真實性,因虛假新聞的轉載和傳播使網絡媒體在受眾心中一直難以樹立起權威性。而一直以來,廣播媒體對從業人員都有著嚴格的準入制度和從業資格要求,記者在采訪時不僅要嚴守新聞法規和職業道德,而且所采寫的新聞稿件必須是原創,必須是真實、準確、客觀、全面,稿件在播出前責任編輯要嚴格按照“三審制度”對相關稿件嚴格把關,廣播媒體的網絡編輯在挑選新聞時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從《新華網》《人民網》等權威網絡媒體上獲取,以堅持新聞源的真實性。在嚴格規范的制度管理下廣播媒體發布的新聞稿件確保了新聞信息的原創性和新聞源的真實性,在受眾心中樹立了公信力和權威性。廣播媒體要始終堅守真實是新聞生命的這一基本要求,辦人民群眾信任、滿意的廣播。
網絡媒體傳播的信息所具有的接近性、傳播速度的迅捷性和信息服務的針對性等優勢,是傳統媒體一直無法比擬的。長期以來,傳統廣播媒體因體制和宣傳功能等原因,在新聞報道的手法和形式上一直延用一些固定的報道模式,例如:記者參加會議報道時,更多的是以領導的講話稿為主來展開,這也造成了會議新聞內容的單調、缺乏吸引力。
如在傳統媒體對會議的報道中常見的報道模式有“某某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某某指出”“某某強調或者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又如“在聽取相關部門的情況匯報后,某某領導指出”等一些固定套路的會議報道模式,而這些缺乏新意的報道方式,所傳遞的信息并不為網絡受眾所樂于接受。
在一些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傳統媒體也常常使用一些固定的報道模式。
如這條在網上轉發比較多的事故通稿的基本模式:事故發生后( )高度重視,( )作出重要批示,要求( ),不惜一切代價( )。( )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指導( )成立( ),迅速( )組織( )。( )緊張有序。( )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這些填空式的報道模式,造成了傳統媒體雖然掌握了較好的信息來源,但所傳遞的信息不為網民所接受的現象。為此傳統媒體不僅要轉變新聞的報道模式,而且要增強新聞報道的接近性和及時性。
第一,轉變新聞報道模式。傳統廣播媒體要從過去“我說你聽”的傳統宣傳模式,轉變為“你想了解什么,我就說什么”,甚至可以“我想什么就說什么”的播報模式。在會議的報道中記者按相關要求對會議進行報道的同時,可嘗試對一些受眾關心、關注的焦點問題進行挖掘、提煉形成新聞素材,以滿足不同網民對特定信息的需求。第二,發揮廣播傳遞信息迅速的特點。在一些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廣播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現場,只要通過電話就能與“直播節目”的主持人進行連線,對新聞事件現場的情況進行及時播報,從而實現廣播媒體的新聞報道與新聞事件的發展變化同步,為受眾及時傳遞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等情況。
在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紙等傳統媒體中,廣播電臺獨有的聲音傳播方式,使其成為了傳統媒體中唯一的“聽覺媒體”,其具有的伴隨性得到了各類網絡群體及有車族的青睞,因此各地的交通臺、交通頻率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受眾群也呈幾何級數遞增。隨著移動技術的不斷發展,個人通過手機就可以實現對廣播媒體新聞信息的點播及收聽,這也對廣播媒體傳播的音頻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制作這類新聞音頻節目時,不僅要體現新聞的時效性、針對性,而且在新聞播報中要充分發揮廣播音響音效的作用以增加新聞報道的現場感,所使用的新聞語言要通俗易懂、簡明扼要、具體形象,盡量符合網絡接收群體的習慣,讓受眾樂于接受。為增強新聞報道與受眾的貼近性,廣播媒體在新聞播報中所使用的新聞語言可借鑒一些網絡媒體以及新媒體在新聞語言使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在不違背新聞傳播嚴肅性的前提下,使新聞語言盡可能貼近網民的語言特點和習慣,并充分利用好廣播所具有的語言魅力和音效特點,使廣播媒體始終保持著獨有的競爭優勢[2]。以楚雄州廣播電臺為例,近年來我州加快了彝族文化產業的打造步伐,我臺也相續推出了《彝語新聞》等品牌欄目,用彝語和彝族民樂等宣傳我州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效,具有彝族特色的宣傳方式不僅向外界展示了彝族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語言魅力,也為楚雄州的彝族文化宣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我州對彝族文化旅游產業的進一步開發,如何挖掘和打造好楚雄獨特的“東方人類故鄉、世界恐龍之鄉、彝族文化大觀園”三張世界級旅游資源名片和豐富的彝族文化資源還有待彝州廣播人作進一步的思考。
總之,我們要通過“互聯網+廣播”這個載體,發出楚雄好聲音、講述楚雄好故事、展示楚雄新形象,為彝州的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1]王列.網絡媒體的優勢與不足[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4):61-63.
[2]丁霞.廣播新聞的語言特點[J].新聞論壇,2012(6):38.
G2
A
2096-0360(2016)19-0118-02
國銘暉,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