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超杰
許昌廣播電視臺,河南許昌 461000
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工作創新研究
許超杰
許昌廣播電視臺,河南許昌 461000
全媒體的發展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巨大挑戰和沖擊,電視新聞報道工作應融合新媒體對報道方式及新聞線索等方面進行創新,以適應全媒體語境。文章從全媒體發展狀況出發來探討該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工作的創新。
全媒體語境;電視新聞;問題分析;報道工作;新聞創新
媒體的融合發展給電視新聞報道工作帶來巨大變化,無論是報道內容、新聞線索還是傳播形式等都發生著重大變化[1],全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方式及受眾角色等都發生著變化,受眾參與互動及其獲取新聞的渠道更加活躍或便捷。因此,在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工作應不斷創新傳播模式和豐富信息內容呈現方式,以適應全媒體語境和滿足受眾的多樣化的需求。本文從全媒體發展狀況入手來探討電視新聞報道工作的創新,以期為其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通訊、信息和網絡技術應用下深度融合各種傳播媒介的產物稱為全媒體,其為傳播媒體變革中形成的新型傳播業態。當前,全媒體主要呈現兩種方式,一是擴張性的全媒體,這種形態的全媒體主要是對媒體手段的擴展和豐富,例如全媒體廣告、出版等;二是全媒體的融合性,指在拓展傳播媒介手段時重視各傳播媒介的融合[2],例如全媒體廣播、新聞中心及電視等。媒介間的融合能夠使信息傳播呈現各種形態,實現傳播信息的多元化和豐富性。全媒體中媒介傳播信息時應用視頻、出版、網站、雜志、廣播及手機等不同媒介手段融合傳播,使受眾能夠實現應用任何終端都能接收到信息,且不受時空和地域限制。在我國,多媒體融合實踐的先行者是央視及部分地方電視臺,這些先行者多是以臺網互動方式進行融合變革,其將電視節目移接到互聯網上,這只是簡單的節目內容平移,不能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此后,國內主流媒體紛紛構建自己的新聞視頻網站,包括一些紙質傳播媒介也都向全媒體轉變,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傳播平臺,并成立專門的視頻工作室,并推出移動新聞客戶端,手機報、手機視頻及動漫等產品傳播形式應運而生,使得新聞傳播方式由傳統的平面傳播向立體性轉變,實現了圖、文及視頻等多樣化的內容呈現形式。當然,全媒體實踐應用最好的當屬鳳凰衛視。鳳凰衛視不僅擁有豐富的新聞產品,還有豐富的電視新聞衍生產品,比如網站、雜志、微博、微信及電臺等媒體傳播平臺。同時,其中文臺還開設“全媒體時空”的新聞資訊欄目,對其旗下的網絡、電視、雜志及廣播等媒體進行融合,對當天的熱點話題進行了全媒體共同參與報道并建立受眾參與討論互動的新聞傳播平臺,同時其節目進行各傳播平臺同步直播,在節目傳播中融合了各種傳播媒介的特征,是較為成功的媒介融合實踐。
新聞是客觀事實的傳播;新聞必須完全真實;新聞反映社會最新的事態;新聞反映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新聞是社會公正的輿論;新聞以最廣泛的社會活動為反映對象;新聞具有自身的價值法則。近年來,新聞已經概念化、公式化,“新聞聯播=領導人公務、事務活動+各種會議報道+各項成績報道”。當時電視臺對重大事件報道缺乏敏銳性、時效性。觀眾對于缺少新聞性和吸引力的新聞報道表示不滿,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大眾傳媒中,電視新聞缺少解釋性報道,沒有考慮到新聞與觀眾的相關性,作為黨的新聞媒介,宣傳黨的意志與主張是必須的,是責無旁貸的,但這種宣傳的方法應該創新,在形式上宜根據媒介各自的特點來做,在內容上要結合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樂,力戒說教。避免電視新聞存在炒作“二手信息”的現象,跟在報紙和網絡新聞的后面報道新聞。就電視臺的一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來看,少數從業者自身欠缺理性思維能力,對新聞事件批評時不敢深入地剖析,常常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加入一些偏激情緒,讓觀眾認為那就是對新聞事件的評論[3]。所以,電視節目要運用理性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能以比較中肯的態度評論新聞事件。電視新聞評論可采用口播、演播室談話、街頭訪問與專家點評相結合等多種手段,讓公眾有發言的渠道。
3.1 創新制作及報道方式
全媒體語境下,電視媒體也面臨著挑戰和機遇。電視新聞作為電視媒體的重要節目,其在媒體融合中應不斷創新制作及報道方式,建立全媒體新聞工作室,根據不同媒體傳播的特點深入加工信息,對其進行有效“組合”[4],創作多種形態的新聞產品,利用融合中的多種媒體來傳播,以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電視新聞報道在全媒體語境下,報道模式應實現多元化、多媒體化,內容呈現形式也應多元化,注重聲音、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的聯合應用,整合資源并實現資源共享。新聞采訪及其資料應重視現代技術的應用和保證資料的完整性,從多個角度來編輯素材,在策劃、溝通及加工等方面多下功夫,實現其靈活性和多元性,提高編輯的全加工意識和角色轉變。全媒體語境下,應強化受眾反饋渠道的多樣化和廣泛性,實現反饋的便捷性和即時性,并使其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還應重視受眾的吸引,將網絡使用者及新媒體應用者廣泛納入全媒體視野中,吸引其成為信息傳播受眾。
3.2 組合傳播媒介,構建大新聞平臺和品牌
全媒體語境要求電視新聞報道走品牌化、融合化發展道路。電視新聞報道應利用全媒體,實現傳播組合的多渠道,延展優質新聞內容,突顯媒介的共振性及優質新聞品牌的構建。當然,這種大新聞需要良好的策劃和與時代脈搏同律,需要統籌整合電視、廣播、各種新媒體等資源,統籌地面、上星、外宣、廣播、網絡電視和移動電視等頻道平臺,通過視頻創作、動畫創作、新聞報道及舉辦活動等形式對新聞信息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立體性報道。這不僅能夠凸顯電視新聞傳播媒介的權威性及影響力,還能彰顯其新聞品牌的影響力。這種多渠道傳播組合模式為電視新聞報道的品牌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例如,鳳凰衛視在全媒體語境下創建的新聞報道品牌,構建自己的全媒體傳播在線等平臺,實現了出版、雜志、電視、廣播、微博、微信及其他網絡平臺等傳播媒介的深度融合,實現了自身電視新聞報道品牌的建設,進而推動了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發展。
3.3 拓展電視新聞報道產業渠道
電視新聞報道是全媒體實現產業化發展的重要表現,出版、雜志、電視、廣播及自媒體等傳播媒介的聯合應用,是全媒體發展的時代特色,也是全媒體發展的重要體現,融合媒介和拓展其產業發展是電視新聞報道發展的重要途徑。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單位應全面應用各種傳播媒介,在品牌內容基礎上來謀求商業價值,不斷創新拓展廣播、電視、移動電視、戶外大屏幕及網絡、數字電視等各種可視傳播媒介及傳播平臺,以大而全的氣勢構建電視新聞報道的產業化發展道路。這種產業化發展的全媒體道路能夠催生更多的新聞線索獲取方式,也能夠推動信息服務模式的新生,進而推動整個電視新聞報道模式的變革。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的要融合多種新聞,組合疊加各種傳播媒介,同時融合各種表達方式和內容呈現形式,突出各種媒介的傳播特點,并善于借助各種新技術,不斷創新融合模式。如利用3D技術制作新聞內容增強視覺效果,利用3D虛擬演播室實現人機對話、轉換數據及遠程連線等,不僅能夠實現其在同一平臺上的同步報道,也可以實現其在多個傳播平臺上的同步播放。
總之,全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工作發展應強化媒介的深度融合,構建全媒體電視新聞品牌,重視現代技術的應用和利用動畫、視頻、聲音及文字圖片等形式來豐富新聞報道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受眾信息的需求和娛樂性的需求,進而提高新聞報道的效果。不斷創新新聞制作手法,實現新聞報道內容的融合并使其成為全媒體新聞品牌,以實現新聞報道傳播大平臺的構建和產業化拓展。
[1]張玉喜.試析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策略的發展變化[J].新聞研究導刊,2015(11):81.
[2]趙京梅.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8):164-165.
[3]王汝平.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問題及出路[J].青年記者,2014(8):43-44.
[4]扎西達娃.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的思考[J].新媒體研究,2016(3):118-119.
G2
A
2096-0360(2016)19-0168-02
許超杰,許昌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