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惟熔
與反思同在與研究為伍——如何圍繞“課堂教學目標”開展科組教研活動
李惟熔
(廣東省深圳中學廣東深圳518001)
文章以科組教研活動的一個層面總結了如何圍繞以“課堂教學目標”開展科組教研活動。以“立標”這個具體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將教學與研究整合,實現了教師的教學、研究與學習的有機統一,這樣一種校本教研活動也促使教師成為研究者。
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研究;校本教研
近期我校教學處組織高一高二教師參加了以“立標、探標、達標”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活動剛剛啟動時,有些老師有些不解,“課標、教參上不是已經將教學目標清清楚楚地寫出了來嗎?為什么還要我們去研討呢?”其實我們要研討的教學目標是真實的一節課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學處開展此次活動也為我們每周的科組活動提供了一個研討的課題,想促使科組活動真正成為一種校本教學研究。
在組織科組活動中,我們希望能通過此次活動,促進老師們以一種研究的態度參與教學和與教學相關的所有活動,促進老師從經驗型走向反思型,促進老師從個人發展走向集體發展,讓我們的科組活動真正成為一種校本教學研究。
我們按照這樣一個過程進行研討:
(1)布置任務,針對教學中的某一內容請老師們先自己設計課堂教學目標;
(2)老師們收集資料(課標、教參、反思以前的教學,針對目前體系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
(3)教師設計課堂教學目標;
(4)科組研討,傾聽、分享、碰撞;
(5)實施課堂教學目標;
(6)研討,反思完善課堂教學目標;
(7)布置新任務,到(1),如此循環。
1.真實課堂教學目標
本次活動要研討的真實的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而教參上的教學目標是按章節內容給出的,課標上的目標是按模塊整體給出的。我們需要在研究課標、教參和學生情況的基礎上,設計一節課的目標,更要體現其真實性。“真實課堂教學目標實踐”主要是指基于教育實踐、面向教育實踐,在開展課堂教學目標實踐的過程中喚醒師生內心真實的體驗,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教師獲得專業發展,以使設計的課堂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發揮實際的、應有的作用,使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目標實踐中得以落實[1]。實踐智慧和師生內心體驗統一的“真實”,把握學生發展的切入點,建構“真目標、真人、真環境”,以實現真實課堂教學目標和真實課堂教學目標實踐,切實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提高。
在課堂教學目標實踐的不同階段,因為實現“真實”的程度不同,因此“真實”的含義在不同的階段是有變化的。從課堂教學目標實踐之設計這一環節來說,“真實課堂教學目標實踐”是一種處于理想狀態的目標,這時的“真實”具有很大的理想色彩,但由于還沒有真正實現,所以在設計階段所圍繞的“真實”只是一種具有真實性傾向的真實,是一種預設的“真實”。在課堂教學目標實施階段,師生通過教學活動的展開,逐步實現理想的課堂教學目標;而由于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標一直處于動態的實踐活動中,是一個逐步接近理想目標的過程,那么在實施階段,“真實課堂教學目標”的“真實”仍是一個具有真實性傾向的真實,是一種正在體驗的真實。而在課堂教學目標實施之后,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結果以及自身的發展情況,結合對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和實施的反思,對原來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標進行調整,使其能更加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為下一次課堂教學目標實踐提供有價值的指導,這時的“真實”才是一種實踐的真實,切實合乎教育實踐的需要。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時的“真實”和設計階段所提的具有理想色彩的“真實”并不總是一致,或者超越理想目標或者低于理想目標,因為理想的課堂教學目標僅僅只是一種預設,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具體清楚,我們的教育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課堂教學目標。
2.構建課堂教學目標的步驟
①研究在教育目標體系中,課堂教學目標要完成的具體任務。課堂教學目標是整個目標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其是否實現影響上一級目標甚至整個目標能否實現;反過來,如果在研究整個教育目標體系的基礎上來審視課堂教學目標,則能更加準確地定位課堂教學目標要完成的任務,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就不會偏離整個教育活動的方向,不會無的放矢了。
②研究課程標準。課程標準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不僅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還提出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但不包括教學重點、難點、時間分配等更具體的內容。研究課程標準,了解國家或社會對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質量方面的規定,以確定課堂教學目標的內容組成等。
③研讀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不僅是由事實、概念、概括、原則和類似于學科化知識的理論等方面的總括,也包括對信息進行程序化的方法;不僅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而要求學生掌握的信息,還應該是學生感興趣的,并經過精心組織過的。而在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中應體現出具體的教學內容,否則課堂教學目標便沒有了實際的支撐點。
④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發展需要。整個教育活動都是培養人的活動,期望通過一定的教育活動促使學生的身心向社會期望的方向發展,因此,了解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和知識結構,也才能知道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哪里,才能提出經過學生一定努力后可以達到的目標。
以上四項內容都是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前的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繼續以下的工作:
⑤制訂不同層級的課堂教學目標,并采用適當的方式呈現出來。
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施課堂教學目標。
⑦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反思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各個步驟,完善課堂教學目標,為以后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積累經驗。
“研讀目標體系”“研讀課程標準”“研讀教學內容”以及“了解學生”處于同一層面上,是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所必需的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實施和完善工作。但是這一流程并不是單方向的,反思課堂教學目標還需要設計主體回顧準備工作、設計和實施工作,在綜合所有情況的基礎上,對課前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標進行相應調整,完善課堂教學目標。

教師在開展真實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活動中,需要分析情境中的問題、界定問題的性質、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實施解決問題的過程、就反饋信息調整問題解決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他們付出毅力和智慧,這需要我們教師以研究的態度、研究的意識和品質參與其中。
關于問題意識。其實以研究性態度貫穿目標實踐的過程也是激發教師自身關于這一研究對象的問題意識的過程,問題意識使得教師將“目標實踐”活動作為一項研究的事項來對待,使得“實踐”具有了研究的品質和高度,與“研究”有了內在性的勾連和契合。以研究性態度實踐課堂教學目標意味著對目標實踐的追求突破了單純技術上的規定,比如三維目標呈現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如何表述教學目標,也就是說不僅僅考慮課堂教學目標本身的東西,而是要把視角引向教師自身所秉持的教育價值觀,思考自身的教育觀念對真實課堂教學目標實踐帶來的影響。
當然,這種研究性態度的養成還需要教師的習慣性反思,即將反思作為日常教學生活中的普遍事件而不是偶爾事件。
在教師們以研究性態度投身教學時,不斷進行習慣性反省,那么我們教學自然就由經驗性教學轉變為反思性教學。教師就由經驗型教師轉變為反思型教師。
反思性教學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對自身的教學行為不斷進行反思的一種行為,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境作為認知的對象,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行為分析和再認識的過程[2]。反思性教學積極關注教學的目的和結果,從短期的課時目標到長期的學年目標,這些目標使教學活動具有了目的性。反思性教學從一開始就關注預期的教學結果是否與既定的教學目標相符,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實施教學目標。這就意味著反思性教學要有意識地反思教學活動,朝著教學目標的方向努力。
在《我們如何思維》中,杜威認為,教師在進行教學反思時必須具備開放的心態、責任心和全心全意的執著精神。反思性教學不僅要求教師積極關注教學的目的和結果,而且也需要教師以積極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的觀點,從多個角度積極思考問題,探究教學活動,并對自己的選擇與行動負責。
真實的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不僅要求教師開放自己、開放自己的課堂,也需要教師走出去、走進別人的課堂,與其他教師就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和其他教育問題坦誠交流。因為真實課堂教學目標實踐對教師的挑戰不是單獨某一個教師就能解決得了的,需要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課堂教學目標實踐內在要求教師集體的發展。圍繞課堂教學目標的科組研討促使教師們自己教學反思,并在組內交流與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反思性教學、專業能力和個人的教學能力和實踐水平是相互增進的。[3]
我們以“立標”這個具體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將教學與研究整合,實現了教師的教學、研究與學習的有機統一,這樣一種校本教研活動也促使教師成為研究者。
[1]閆艷.課堂教學目標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64
[2]鐘啟泉,崔允郭,吳剛平主編.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48
[3]教育部.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3
1008-0546(2016)11-0073-03
G633.8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