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8月2日《人民日報》刊文解讀上海國企改革成績,國企改革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
金融業是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杠桿,通過執行國家金融政策調節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牽其一發即關乎我國金融體系的安全、國民經濟的穩定和轉型實效。所以,在此輪國企改革中,金融行業由于與生俱來的自然壟斷性、國民經濟指標性、高風險和高杠桿性等特征,其改革的步伐必然較為謹慎。
回顧上一輪國企改革過程中,股權多元化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以及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都引發了國有企業大規模的股權轉售、股權投資等股權交易行為和資產重組、企業收購等并購重組行為。
特別是在前一輪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中,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通過開展補充資本金、核銷資產損失、處置不良資產等財務重組,實施股份制改造,建立現代公司治理機制和引進戰略投資者,并在境內外公開發行上市,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豐碩成果。
不僅基本建立起以混合所有制為基礎的現代產權結構,資本實力顯著增強,資產質量明顯改善,而且現代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得以建立,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綜合經營實力、風險管理能力均大幅提高,營業收入和利潤快速增長。
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以大型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國有控股金融企業(以下簡稱金融國企)正面臨著外部環境變化的深刻影響和內部經營條件的明顯制約。
從外部環境看,經濟增速進入“新常態”、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利率市場化加速、存款保險制度推行以及金融監管改革,使得金融國企面臨風險上升、盈利增速放緩、監管要求趨緊等沖擊和挑戰。從內部條件看,金融國企亟需加強黨的領導,公司治理水平總體不高,管理水平與運營效率整體偏低。
在內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當前金融國企如不進行深度轉型和持續創新,極有可能遭遇發展瓶頸或困境。為此,金融國企需要緊緊抓住這一輪國企改革機遇,深化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現代公司治理,充分提高管理和職工積極性,大幅提升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以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產生的沖擊和挑戰。
7月4日,習主席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上指出“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盡管沒有專門提到金融國企改革,但這一重要論斷指明了未來金融國企改革的宗旨與目標。
現在,關于金融國企改革路徑,市場普遍認為有三條,一是提高資產證券化率。采用資產注入、整體上市或借殼上市等方式,盤活國有資產,借力資本市場提高國有資產的投資效率。
二是引入民營資本或戰略投資者。促使企業變革傳統商業模式,在市場化機制驅動下實現治理效率與經營效率的雙重提升;降低企業的財務杠桿,優化資本結構,提升ROE質量。三是股權激勵。進行高管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引入員工等公眾資本。
目前,各省市、各有關企業都在發揮首創精神,踐行國企改革。誠然,發揮市場的首創精神固然重要,但國企改革特別是金融國企改革不能脫離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這是未來金融國企改革過程應該充分注意的重要方面:
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是“黨管人才”的根本要求。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金融人才是推進金融事業改革發展的第一資源,黨管金融人才是推進金融國企改革的基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擇天下英才而用之,關鍵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這一重要論斷強調了黨在人才事業發展中的根本保證作用,對于做好新常態下的金融國企改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是“黨管企業”的根本要求。
2015年發布的《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給出了三個重要建議,包括機構設置、人事安排和法律定位,充分體現了未來國企改革具有鮮明的黨管企業特色。金融國企改革更應體現好這一特色。
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是“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的根本要求。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對金融工作的領導。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一直堅持牢牢把握金融事業發展和前進的方向,不斷探索金融支持革命戰爭和創立新政權、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道路,指引我國金融事業實現了一次又一次跨越發展。在這一輪金融國企改革中,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就是在經濟新常態時期踐行、落實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這一根本要求,是我們金融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保證。
初心不改風雨路,砥礪耕耘不停步。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和步入“新常態”的國內形勢下,金融國企既要持續進行改革創新,也應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改革方向,明確改革重點,理清改革思路,改革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感謝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供稿,本文作者趙鷂,恒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