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峰
摘 要:本文以赫哲族的音樂文化為入手點,對其民族地位和生活的特殊性做出了肯定,重點研究了它的發展方式、特征和現象,這樣可以讓我國的民族文化藝術更加豐富。
關鍵詞:赫哲族音樂;多元化;發展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撫遠、同江、饒河等縣的沿江地區的赫哲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還有一部分分布于樺川、佳木斯、依蘭、富錦等縣城,人口大致在4000人,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就是漁獵,不太重視耕種,信仰過薩滿教。
善于歌唱并且勤勞勇敢的赫哲族人在長期的漁獵生活中,經過廣泛的口頭傳唱的形勢發展的一種用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各種民間音樂和說唱文學是他們通過實踐和智慧創造出來的產物,這種藝術形式豐富了我國的藝術寶庫,赫哲族的說唱藝術、舞蹈音樂、民間小調、宗教音樂等都是比較著名的形式,然后逐漸形成了如:“嫁令闊”、“伊瑪堪”、宗教音樂和舞蹈音樂等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音樂的內容、體裁、題材等都有了進步,形成了獨特的語言系統,具有高度的理論概括性。
1 “嫁令闊”
善于歌唱的赫哲族人們大多數時候都是靠感覺進行歌曲創作, 這些優美的歌曲流傳出來就成了民歌,這樣的歌曲與生活密切相關,被他們稱為“嫁令闊”。“嫁令闊”是赫哲族民歌的總稱,有小調的意思,包含很多體裁如小調、號子、兒歌。這樣的民歌大多是即興填詞的,他們的節奏和旋律基本相似,結構也非常簡單,采用賦比興的藝術形式有一到兩個樂段,少數民族歌曲的人物生動、明快簡單、形象鮮明的特征由此凸現出來。歌曲可以自由創作,對于演唱時間和演唱地點都沒有明確的要求,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可以隨意發揮,看到什么就唱什么,內容和曲調也不是固定的,演奏時使用的樂器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也可以看見什么用什么,表演時情感十分的投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想情郎》《思戀調》等;宮、徵、商、羽調是主要的調式,五聲音階組成了曲調;兩句和四句是樂句最多出現的形式;“赫尼娜”“哦吶吶”“牡丹初”“百本初”“也林初”“匡庫爾嗒”等詞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連接詞,與漢族民歌中的“哎嘿呦”“依個呀爾呦”等作用相同。
2 “伊瑪堪”
作為赫哲族主要的曲藝說書形式,伊瑪堪在黑龍江省赫哲族的聚居地非常的流行,最早記載它出現的時期是清末民初。這種演唱形式以說為主唱為輔,通常是一個人將說唱相結合進行“徒口”敘述,不需要樂器伴奏。說一段唱一段,表演形式只有,類似于大鼓書。
誕生于1985年的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它的大意是為了娛樂和文藝舉辦的大會,一般在農歷五六月的時候舉行,間隔一般為兩年,時間為三天。說唱文學“伊瑪堪”在這個節日上受到大家的歡迎。“伊瑪堪”是赫哲族流傳的敘事長詩,被稱作是北部亞洲原始語言的活化石,現存的典籍只剩下五十多部,主要內容是民族的興衰、疆域完整、部落戰爭、維護民族尊嚴的英雄故事,其中好包含著一些薩滿求神和民族風情的內容,對愛情表現出高度的贊美,可以一直唱好幾天。善于歌唱的赫哲族人具有很強的創作能力,很多民間歌曲源遠流長,歌曲有著優美的節奏和奔放的情感,是一種具有很高價值的娛樂審美方式,也可以成為是藝術品。它的價值很高,具有與眾不同的意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對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的作用。因此,赫哲族說唱藝術伊瑪堪研究中心在黑龍江省成立了,數字化的工程將音像資料等都變得數字化,通過收集相關的資料形成了完善的伊瑪堪數據庫。
3 宗教音樂
赫哲族的祖先認為日月山川都有神靈慣例,所以他們非常崇拜自然,堅信萬物有靈。按照他們的洗漱,任何神是不能夠直接對話的,只有通過薩滿才能實現這一行為。所以,在祭祀的時候薩滿要按照嚴格額標準穿衣戴帽:戴神帽,穿神衣、神裙、神鞋,系腰鈴,用橢圓形或圓形鼓(就是民間所稱的“跳大神”),“大神”手里拿著圓形鼓邊唱邊舞,“巴哈恩都力民都愛機哈特布衣尼……”這樣的曲調一般是五聲調式,節拍和旋律不固定,說與唱相結合。薩滿舞在人們的不斷發展下被搬上了舞臺,是一種體現傳統文化的舞蹈,具有北方的特色。在赫哲族人經過知識和科技的普及之后,很少有人找薩滿跳神,薩滿也幾乎沒有,作為赫哲族的民間藝術,薩滿舞卻流傳至今,體現了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民主價值,蘊含了豐富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4 赫哲族舞蹈的鮮明特色
赫哲族民間舞蹈主要包括薩滿舞、天鵝舞兩種主要形式,反映的多為祭祀活動及狩獵活動等。赫哲人的家鄉,有不少沼澤地帶,每年春暖花開季節,一群群潔白的天鵝競相飛來。在民間曾流傳過優美抒情的天鵝舞,可惜現已基本失傳。人們身穿鑲有彩色花邊的長袍,隨著歌聲舒展雙臂翩翩起舞,舞中時而還有模仿天鵝鳴叫的聲音。過去常在年節時,在家中和院里柵欄內載歌載舞。雙腿交叉半蹲,雙臂伸向兩側上下緩緩揮動,接著雙腳向前移動,猶如天鵝在江中自由蕩漾,速度變快時,雙腿立起前后交錯跳動,兩臂向上飛舞,好似天鵝相互追逐嬉戲。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天鵝舞動作雖然簡單,但形象生動鮮明,別具特色。五十年代,在赫哲族群眾的協助下,文藝工作者曾整理、編演了《天鵝舞》,受到赫哲人民的歡迎,并由哈爾濱電影制片廠拍攝錄入《黑龍江歌舞》舞臺藝術片內。
5 新時期赫哲族音樂文化的發展
赫哲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提高,同江的赫哲族人積極參加音樂班的培訓,體現了他們獨特的民族特征,藝術人才不斷涌現,不斷進行學習和交流的結合,民族文化的分為非常美好。占地18萬平方米的赫哲族民俗文化村建造起來了,則是街津口赫哲族鄉還投入上千萬元的成果,其中包含了赫哲族博物、赫哲灘、狩獵場等十四個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景區,經濟和文化內涵因此得到提高。赫哲族逐漸興起了屬于他們的藝術學校、博物館和文工團等,對傳統藝術的重視越來越強烈。各國人民在看完他們演出的傳統技藝《薩滿舞》后,越來越關注這種文藝形式,形成的文化品牌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音樂的段元華發展速度得到了提高。在新的形勢中赫哲族的音樂也有著新的發展形勢,與時代進步緊緊相連,突破封閉的形式,不再延續保守的舊形式,與新生活相適應,吸收和借鑒新時代音樂發展的多元化形式,逐漸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多元化思潮在20世紀末期逐漸興起,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過去被忽略的民族文化,大量的赫哲族音樂因此被搜集和整理,被應用到音樂創作中。現代都市的喧囂、壓抑的生活環境讓都市人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憊,回歸自然的心情也就越來越強烈。
參考文獻:
[1] 張雨微.民族文化政策視角下赫哲族的文化傳承研究[D].延邊大學,2013.
[2] 王宏偉.流淌的旋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3] 楊承雪.當前赫哲族精神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
[4] 李艷雙.文化的延續——街津口吳氏家族對赫哲族音樂的代際傳承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5] 付水晶.赫哲族魚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2.
[6] 張玉婷.旅游對黑龍江省赫哲族聚居區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及旅游開發與保護[D].東北師范大學,2010.
[7] 周吉娜.赫哲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