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職業教育是促進我國“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合理確定農村職業教育目標定位是有效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實踐的重要前提。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政策不斷調整和演變。從不同時期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來看,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演變過程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目標定位單一化階段、目標定位微調整階段、目標定位雙元化階段。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目標定位;政策;演變
作者簡介:張琳琳(1980-),女,遼寧撫順人,大連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職業成人教育、教育原理。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青年專項課題“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及達成研究”(編號:EJA130429),主持人:張琳琳。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22-0069-04
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是新時期促進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對于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合理確定農村職業教育目標定位是指引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方向、有效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實踐的重要前提,它不僅能在縱向水平上確定農村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高度,而且能在橫向寬度上確定農村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政策不斷調整。從不同時期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來看,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的演變過程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目標定位單一化階段,即僅培養初中級農業技術人才階段;目標定位微調整階段,即開始關注培養農村就地轉移勞動力階段;目標定位雙元化階段,即兼顧培養“新型農民”和“新市民”階段。
一、目標定位單一化階段:僅培養初中級農業技術人才(1949-1977年)
建國初期,我國啟動了工業化發展計劃,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工業生產。與此同時,我國政府也認識到了農業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意識到沒有我國農業的發展,便難以保證我國工業的發展。為了加強工農教育,加快新中國建設的步伐,我國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有關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教育發展的政策文件,初步確立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這一時期我國實行嚴格的城鄉二元分割戶籍制度,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動被嚴格限制,農村勞動力既無向城市轉移的客觀條件,又無向城市轉移的心理預期,因此這一時期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目標定位尚不存在“離農”和“守農”的爭議和徘徊,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單一,就是要通過舉辦技術學校、農業中學等途徑,為農村培養初中級農業技術人才,滿足新中國農業生產的需要。
1958年9月19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了我國建國后一段時期教育的發展方向是:“學校辦工廠和農場,工廠和農業合作社辦學校,訓練工廠和農業合作社自己所需要的人才。”[1]1958年江蘇創立農業中學后,其辦學經驗在全國迅速推廣,1959年11月中共中央根據發展形勢,轉發了《江蘇省教育廳、共青團江蘇省委關于贛榆縣夾山農業中學的調研報告》,充分肯定了農業中學為農村人民公社培養有現代科學技術的農民以及初級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的重要意義,表達了中央要辦好農業中學的決心,明確了通過農業中學培養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農民這一目標定位。1963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準下發的《第二次城市工作會議紀要》中又明確提出:應該重點面向農村發展職業教育,培養農業發展和農村生產生活所需的農、林、牧、漁、醫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2]。
通過對1949-1977年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的梳理和研究,我們能夠看出:在建國初的十幾年時間里,我國政府通過辦技術學校、農業中學等途徑,逐漸確立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地位,不僅明確了“職業教育應當主要面向農村”的辦學方向,而且提出了“為農業部門訓練人才”、“培養有現代科學技術的農民以及初級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培養為農業服務的農藝、林業、畜牧、漁業、農機、醫藥衛生等方面人才”的目標定位。雖然這些政策文件對農村職業教育目標定位的文字表述方式不盡一致,但都體現出這一時期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目標定位的單一內容,即通過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初中級農業技術人才。
二、目標定位微調整階段:開始關注培養農村就地轉移勞動力(1978-2000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黨和國家以經濟建設為工作重心,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發展對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開始有了“離農”和“守農”的變化,大量農村勞動力仍然從事“守農”的工作,即仍進行傳統農業生產,一少部分農村勞動力雖然已經有了“離農”的傾向,但是這些有“離農”傾向的農村勞動力還僅僅是“離開傳統農業生產”,并不是“離土離鄉”,即具有“離農”傾向的農村勞動力此時僅是就地轉移到農村鄉鎮企業工作,并非徹底性的“離農”和異地轉移進城。這一階段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進行了一定調整,從原來單一關注培養農業人才,發展為以培養農業技術人才為主,開始關注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問題。
1982年11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農牧漁業部關于迅速加強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的報告》中提出:大力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工作,用兩年左右時間重點對農村公社的干部、農村中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壯年農民、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開展培訓。該文件不僅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對象做了明確規定,而且指明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是使廣大農民掌握科學技術,成為農村技術人才。1983年1月2日,國務院下發的《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中提出:要逐步擴大農業中學和農村職業中學的比重和規模,農村教育必須適應廣大農民生產、致富的要求。該文件進一步指明了通過辦農業中學和職業中學培養農村技術人才這一目標定位。1983年5月6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中提出: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是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要根據各地區的發展需要、基礎條件統籌規劃并逐漸擴大農村職業學校的規模,通過短期培訓、農民技術學校、專題講座等方式,重點對高、初、小畢業生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使他們獲得一技之長,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后備力量[3]。文件對新時期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做出了明確指示,不僅豐富了農村職業學校的辦學形式,而且進一步指明了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于農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1987年1月3日,國務院轉發的《關于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情況的報告》中又提出: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向是服務于農村經濟、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于農民增收致富,培養各層次農業生產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4]。文件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做出了規定,進一步明確了農村職業教育培養初級、中級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人才這一目標定位。
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人口就地轉移從事非農產業生產的規模逐漸擴大。在新的社會形勢下,我國政府在重視農村農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同時,開始關注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問題。1988年1月18日,國家教委下發的《關于組織實施“燎原計劃”的請示》中提出:農村職業教育不僅要使廣大小學、初中、高中畢業生掌握一種或幾種農業實用技術和管理知識,而且要通過“燎原計劃”的開展,逐步提升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技能,使他們能夠滿足鄉鎮企業工作的需要。1999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統籌發展,培養農村急需實用技術人才的同時,要抓緊培養鄉鎮企業管理人才。上述文件明確指出了包括農村職業教育在內的農村各類教育與培訓,都要把工作重點放到服務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上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除了重視農業技術人才培養以外,開始關注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問題。
通過對1978—2000年我國農村職業教育政策文件的梳理和研究,我們能夠看出: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在相關政策文件中不僅高度概括了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必要性,而且提出要進一步擴大農業中學、農村職業學校比例,力爭使農村職業技術學校在校生規模與普通高中相當的發展目標。這一時期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再呈現單一化的特點,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已經從建國之初的單一培養服務農業發展需要的技術人才,發展為以培養初級、中級農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為主,開始關注培養農村就地轉移勞動力。
三、目標定位雙元化階段:兼顧培養“新型農民”和“新市民”(2001至今)
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和傳統農業的升級改造使得大量原本靠天吃飯的農民必須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技術,實現從傳統農民向現代新型農民的轉變。另外,隨著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溢出成為剩余勞動力,再加上城鄉流動束縛的減弱和進城打工示范效應的發揮,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城市。基于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目標定位呈現出鮮明的“守土”和“離農”雙元化特征,即農村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需要的“新型農民”,即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守土”和本土化發展,而且要培養適應城市化發展需要的“新市民”,即實現農村勞動力的“離農”和異地轉移。
2003年9月20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提出: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每年都要完成兩類培訓任務,分別是每年開展1億人次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2000萬人次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下發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進一步發展農村職業教育,通過開展“綠色證書”教育對農村人口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通過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對進城務工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通過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繼續加強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實施。該文件明確了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雙元化目標定位:一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大范圍培養農村實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二是“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提高進城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在城鎮穩定就業。”2010年7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繼續加快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積極開展新型農民的技術培訓和進城務工人員的轉移培訓。該文件不僅明確了我國未來一段時期要加快發展面向農村職業教育的戰略部署,而且指明了農村職業教育的兩個目標定位,即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適應城市工作和生活需要的新市民”。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下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培養多層次農業技術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有序轉移。該文件不僅提出了現代農業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目標定位,而且提出了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這一目標定位,呈現出鮮明的雙元化特征。
通過對21世紀后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的梳理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當我國面臨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市化、信息化“四化”同步發展這一新的社會形勢時,作為服務農業、農村、農民重要手段的農村職業教育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農村職業教育政策經過目標定位微調整階段,已經演變到目標定位雙元化階段,即農村職業教育一方面要進一步增強農村勞動力從事現代農業生產所需的各種專業技能,使他們從“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民”轉變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使農村職業教育有力地服務于農民的“守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增強農村異地轉移勞動力的就業技能和市民化綜合素養,使他們從無工作技能的“農民”轉變為有技術的“合格農民工”,并進而轉變為全面適應城市社會的“新市民”,使農村職業教育有力地服務于農民的“離農”和新型城鎮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申家龍.新中國建立以來職業教育制度與政策的歷史回顧[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8(8):5-12.
[2]曹曄.農村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離農”還是“為農”——基于歷史變遷視角的考察[J].職教通訊,2012(1):26-32.
[3]王北生.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農村教育的改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9(3):38-41.
[4]申家龍.改革開放以來農村職業教育價值取向的歷史回顧[J].職教論壇,2015(7):61-65.
責任編輯 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