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彥
[摘要]養老保險騙保手段具有隱蔽性和長期性的特點,監管難度較大,騙保方式有;家屬瞞報退休人死亡信息繼續領取養老金;新參保企業偽造退休人員名冊騙領養老保險:篡改年齡,提前領取養老保險金;虛報特殊工種辦理提前退休:虛增視同繳費年限(工齡)。其原因主要在于制度缺陷、監管乏力以及違法成本過低。我國應完善監督審查機制,引進新技術,改進審查方式,推動地方法規建設,加大對騙保的打擊力度,加強誠信建設,提升公民素質,以防范養老保險騙保行為。
[關鍵詞]養老保險騙保行為;防范機制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依法強制建立和實施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即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繳納養老保險費,在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勞動崗位后,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依法向其支付養老金等待遇,從而保障其基本生活?;攫B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在保障老年人口老有所養的同時,對加強國家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發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養老保險騙保的手段
同金額較大的商業保險騙保相比,養老保險騙保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它具有隱蔽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其危害也容易被忽視?!扒Ю镏?,潰于蟻穴”,如果對養老保險騙保行為不加以警惕和控制,不僅對誠信守法的參保人不公平,更會危及養老金安全,阻礙社會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家屬瞞報退休人死亡信息繼續領取養老金
退休人員死亡后,按照規定,家屬應在一定期限內向人社部門報備,人社部門同時停發其養老金。然而,有的退休人員死亡之后,其家屬故意隱瞞不報,繼續代領養老金。
(二)新參保企業偽造退休人員名冊騙領養老保險
新參保企業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向人社部門虛報退休人數,從而達到騙取養老金的目的。當前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正在完善之中,難免出現制度漏洞。加之新參保的企業逐漸增多,人社部門調查的難度不斷加大,這為不法企業騙保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篡改年齡,提前領取養老保險金
當前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性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只有符合上述條件才能辦理退休手續領取養老金。然而,有部分人通過各種違法方式,例如托關系走后門到戶口登記部門或檔
(四)虛報特殊工種辦理提前退休
依照相關規定,男性年滿55周歲,女性年滿45周歲,從事高空、高溫、有毒有害身體健康的工種和從事特別繁重體力勞動的工種達到一定年限,可申請提前退休。一些企業及其職工為了自身利益,修改職工檔案、開具虛假證明,用違規手段鼓勵職工按特殊工種政策提前退休,以減少企業工資支出,降低人力成本,把企業和個人的責任和負擔轉嫁給社會保險系統。
(五)虛增視同繳費年限(工齡)
國家規定,對于參保職工在實行退休費用社會統籌前的工作年限視同為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年限。而繳費年限越長,投保人領取的養老保險金就越高。因此有的投保人千方百計地找路子虛增繳費年限,把國家規定不能計算工齡的年限也計算成養老保險年限。主要方法是辦理虛假證明材料和修改檔案材料以蒙混過關。
二、養老保險騙保手段的特征
(一)養老保險騙保手段具有隱蔽性
同商業保險相比,養老保險騙保手段具更強的復雜性和隱蔽性。不法分子往往采取冒名頂替、隱瞞誤報等手段,且單次騙取的數額較小,加之經辦機構受風險意識、人力、管理水平的限制,難以識破騙保伎倆。
(二)養老保險騙保手段具有長期性
養老保險騙保并非偶發短期行為,它具有長期性的特點。由于騙保手段的隱蔽性,加之監督的乏力,因此在短期內難以被外界識破,這為不法分子長期騙保提供了可乘之機。為數眾多的騙保者的長期蠶食,對于養老金安全的威脅是不言而喻的。
(三)時養老保險騙保行為監管難度較大
當前我國社保體制建設及其立法工作還存在一定滯后性,難以滿足養老保險基金的監管需求。雖然早在2010年出臺了《社會保險法》,但由于其執行不到位,缺乏應有的強制力,加之經辦部門在風險意識、人力、經營管理水平的限制,最終導致對養老保險騙保行為的監督乏力局面。
三、養老保險騙保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機制不完善
大量騙保行為的存在,制度不完善是根源。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是由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實行國家、企業、個人三方責任共擔的原則,但各方具體責任上的劃分并不清晰。當前,統籌層次低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重大缺陷,地區之間無法橫向調劑,各自為政,加劇了制度碎片化程度,間接加劇了經辦機構的信息不充分的劣勢。
(二)審查程序不嚴,審查技術落后
經辦機構審查不嚴也助長了騙保行為的發生。以新參保企業偽造退休人員名冊騙領養老金為例,由于新參保企業數量較多和經辦部門人力物力有限,因此無法仔細核對退休人員名冊,導致一些不法企業得以蒙混過關。此外,審查技術的落后也助推了騙保案例的蔓延。一些經辦部門為片面追求嚴格審核,制定了復雜的申報程序,不僅沒有達到杜絕騙保的目標,反而給辦理業務的群眾造成了麻煩,也加大了自身的工作負擔。
(三)執法力度不強,違法成本較低
騙保行為發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于騙保收益遠高于成本。1997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確立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框架。由于配套措施及其實施細則相對滯后,對騙保行為所負的經濟、政治、法律責任沒有明確規定,對騙保的打擊力度不足。有關部門在對騙保行為的處理往往只局限于批評教育,騙保人的違法成本幾乎為零。
(四)誠信建設缺失,道德失范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深入發展,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開始在社會逐漸蔓延。部分企業和個人受私利的蒙蔽,忽視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采取各種欺詐手段蠶食養老保險基金,妄圖轉嫁個人責任和企業負擔給整個社會。這些都反映了當前誠信缺失嚴重,重建社會誠信,提升公民素質已經刻不容緩。
四、防范我國養老保險騙保行為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監督審查機制,改進審查方式
立足基層,依托基層監管力量。當前,養老金的發放方式逐漸朝著社會化方向發展,加之人員流動性不斷增強,這給經辦部門管理監督養老金發放以及防騙保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難度。而基層社區作為管理退休人員的一個載體,對退休人員的情況較熟悉。因此,經辦部門應嘗試與基層社區開展合作,共同監督防范騙保行為。
(二)引進新技術,改進審查方式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優化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體系。長春、深圳、鄭州、重慶等城市已率先在養老金發放領域采用指紋認證技術。2015年起,我國一些地方城市開始推行電子系統“生存認證模式”:退休人員持本人身份證在電子系統進行掃描,同時,電子系統已攝入該人頭像。當與身份證頭像相吻合,該人的信息才自動錄入系統,否則無法通過認證。通過采用高科技手段,既能減輕經辦部門的工作負擔,也可以有效遏制騙保的發生。
(三)推動地方法規建設,完善懲處制度
2010年出臺的《社會保險法》第88條規定“以欺詐、偽造證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騙取社會保險待遇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退回騙取的社會保險金,處騙取金額兩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刑法解釋,明確了欺騙社會保險金或者其他社會保險待遇屬于詐騙公私財務行為,為打擊社會保險欺詐行為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各地經辦部門應在遵循上述法律法規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同時,各地經辦部門應加強溝通協作,及時交流防范騙保的動態、狀況以及經驗教訓,共同調整和改善防范措施。
(四)協同相關部門,加大對騙保的打擊力度
社保經辦部門應當與行政、司法機關加強合作,對于騙保行為不構成欺詐罪的,由行政機關作出相應的行政處罰對于騙保情節嚴重,已構成詐騙罪的,要移送司法機關處理。在執法過程中應當做到一視同仁,不能選擇性地執法。只有騙保行為都能被普遍追究,才能保持法律對騙保的威懾力。此外,經辦部門可探索建立跨地區、跨險種的騙保黑名單系統,騙保者將一律記入黑名單系統,今后在享受待遇時將受到更嚴格的資格審查和重點監控,并且還要接受經辦部門不定期抽查。
(五)加強誠信建設,提升公民素質
養老保險騙保的主觀因素是個體受私利的蒙蔽從而拋棄了誠信這一公民基本道德,越過了法律這一基本底線。失信行為在社會上已不鮮見,逐漸成為危害社會的毒瘤。因此,加強誠信建設,提升公民個人素質是防止養老保險騙保的有效途徑。要充分利用媒體,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在主流媒體和網絡平臺播放反騙保宣傳片,選取典型案例,現身說法,提高公眾的誠信和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