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 諸佳慧 陳燕
[摘要]溫州初創的“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主要的任務是促進民間借貸規范化發展。隨著網絡金融的發展,“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合作提升了“中心”對民間融資規范化引導效率的需要,擴大網絡金融企業客戶量的需要,完善民間征信系統的需要。這種合作機制包括在民間融資征信、融資監管、融資業務開發等方面的合作。目前二者合作缺乏法律保護,金融風險較大,監管不到位。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二者應合理設計風險自控底線,構建與之匹配的金融監管制度。以此“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的合作能形成客戶資源互補,促進信息共享,也能為雙方提供實現共贏的空間。
[關鍵詞]民間借貸中心;網絡金融:企業合作機制;策略研究
引言
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作為溫州金融改革的產物,自其建立以來已初具成效,溫州民間借貸在其引導下也逐漸在向規范化道路發展。然而就引導民間資本“陽光化”、“規范化”這一方面,“中心”的基本運營模式已無法滿足加快民間借貸規范化的需求,因此推動“中心”步入轉型期成為當下金融機構及相關學者競相研究的重點。近期,“中心”多方面探索轉型渠道,初步嘗試與網絡金融企業進行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績效。
一、“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合作的必要性
(一)提升“中心”對民間融資規范化引導效率的需要
“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的合作在理性與實踐層面都是利大于弊。從理論層面上來講,“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合作的可能性在于雙方的非直接競爭關系以及差異化的比較優勢,這種合作可能性的存在為“中心”引導民間資本“陽光化”以及未來互聯網金融的良性發展都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實踐層面上來看,“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從簡單的業務交叉到契約合作,能夠為更多的民間借貸客戶提供便利,擴大“中心”的知名度,能夠提高“中心”信息披露效率,引導溫州民間投融資規范化進行。
(二)擴大網絡金融企業客戶量的需要
主流客戶非重疊性,以及各自在金融領域具有的獨特優勢是“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之間開展合作的重要依據,具體而言一方面,在溫州地區,網絡金融企業憑借其對日常生活的強力滲透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在成本、時間上占有極大優勢,因此吸引了眾多投融資者:另一方面,“中心”憑借其政府設立、市場化運營模式建立起的良好信譽形象,也積累了一定的客戶源,而這兩方面的主流客戶既是非正規金融的借貸客戶又具有非重疊性,因此,“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的合作能形成客戶資源互補,促進信息共享,也能為雙方提供實現共贏的空間。
(三)完善民間征信系統的需要
“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合作的必要性還體現在完善民間征信系統的需求方面。網絡金融企業具有風險高、可信性差、融資成本高等不足,而完善的“中心”監督體系可以規范網絡金融企業的發展,防止網絡借貸公司風險的積累與增長,避免金融體系風險外溢影響整個實體經濟發展。而網絡金融企業憑借其便利性,掌握了大量中小微企業的真實交易數據、營業狀況和現金流量情況,這些信息對民間征信系統的建立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的合作能夠有效的完善民間備案登記信息,加快民間征信系統的建立與完善。同時,“中心”還能通過借鑒網絡借貸的組織形式和信息處理技術,來促進自身業務創新和結構轉型,突破發展“瓶頸”。
二、“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的合作機制
(一)民間融資征信方面的合作
“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P2P網絡借貸平臺”這一創新模式,是在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開業后對其運營的觀察中發現,要構建合理的運行機制,隱私保護、利率管理、資金安全保障模式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中心”成立之初就與多家P2P網絡借貸平臺進行了初步 合作,而實踐證明,該嘗試是成功的,值得進一步加深合作。翼龍貸、人人貸和拍拍貸等7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是最早一批入駐“中心”的網貸平臺,發展至今已出具成效。以翼龍貸為例,資金借貸雙方分別經過翼龍貸的風控部進行客戶資信調查后完成登記注冊,于網絡借貸平臺公布自己的投融資需求,在平臺的撮合之下建立借貸關系,通過面對面簽訂借貸合同后,要去“中心”進行備案登記。因此經過“中心”與P2P網絡借貸平臺的合作實現的民間借貸違約風險更小,而且P2P網絡借貸平臺可憑借其便捷性為“中心”提供更多客戶的征信信息,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推動民間征信體系的完善。
(二)民間融資監管方面的合作
基于“中心”的運營探索與需求,溫州民間融資服務行業協會應運而生。協會聚集了P2P網貸平臺、眾籌、第三方支付、金融中介、股票配資等公司,“中心”作為協會的重要組成成員,在其中扮演著監管者的角色,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運行都要在“中心”的監管之下。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網絡金融借貸的風險,規范了網絡金融企業的投融資行為,促進全市民間融資行業陽光化、規范化發展。通過這種合作機制,“中心”有利于將線下民間金融與線上互聯網金融進行對接。加強“中心”對網絡金融企業的監管的同時,還能開拓“中心”的市場職能,使得民間借貸服務中心逐步向財富管理、信用查詢、應急轉貸等方式拓展。
(三)民間融資業務開發方面的合作
建立初期,“中心”只是一個撮合借貸需求雙方的中介機構,提供備案登記服務但不涉及投融資業務,然而隨著市場需求以及資金配置效率需求的逐步提高,“中心”開始嘗試與多種融資渠道結合。例如瑞安民間投融資服務中心,將民間借貸登記業務、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瑞安企業掛牌孵化基地、浙江股權交易中心瑞安運營中心融合在了一起。這種合作機制不僅讓市民和企業的融資更加方便,服務中心的創收也更多元化。綜合性的“中心”能夠給企業資產配置提供多種組合可能,可以對接資本市場用股權融資,也可以配置部分民間借貸資金,提高資金的運用效率,滿足民間借貸需求。
三、“中心”與網絡金融企業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二者合作的立法基礎滯后
網絡借貸尚處于新興行業,現在很多投資者、投機者都紛紛涌向互聯網借貸尋求高風險下的高收益。2015年十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但是這還尚不足以規范網絡借貸的行為和程序。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借貸雙方都沒有可以依據的法律法規,投機取巧者很容易鉆取法律的漏洞從事不法交易,對于中心和網絡金融的合作進展造成威脅。
(二)二者合作易放大金融風險
金融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還具有其他行業不具有的外溢性。如果風險發生,互聯網的普及將會導致金融風險迅速地漫延到其他行業。互聯網金融的凈利潤比較其他行業增速較高。據統計網貸機構已達到2612家,但是有問題的平臺就達到1000多家,約占總數的30%。且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現象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層出不窮,且涉及到的資金都非常龐大,對借貸者造成極大的損失。
此外,互聯網金融與中心的合作還提供一種新式貸款——購房者可以向某些互聯網金融企業尋求資金拆借,用于支付首付。這種方法會使購房者杠桿被放大,金融風險也隨之加大。雖然互聯網金融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其風險也是很高的。網絡為金融的發展鋪墊了道路,但是如果網絡金融自身運營并不健康,這將對民間借貸中心的穩健發展造成極大的隱患,其高風險勢必會滲透到中心中去。
(三)二者合作的監管存在漏洞
互聯網金融與中心合作的過程中,雖然為雙方都提供了相當程度的便利,但是其操作流程卻不受監督,存在監管漏洞,尤其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并沒有行之有效的監督體系,第一,經營的范圍邊界模糊;第二,客戶資金安全缺乏有效保護,一旦資金通過第三方支付手段進行轉賬后,很難通過有效手段掌握后續狀況;第三,投資者保護機制不健全,現存的一些針對貸款人違約的情況,投資者還沒有完整的機制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急需正規的金融監管當局對其監督。
四、提升二者合作成效的對策措施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政府要重視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作用,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章程,讓這些互聯網公司有法可依。有關部門可以在已發布文件的基礎上,通過法律條文的制定優化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生存發展環境以及借貸的大環境,一方面規范化借貸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也能對貸款者的行為形成約束,重視信用的作用,震懾試圖投機取巧的投機者與違法者。
(二)合理設計合作業務的風險自控底線
中心和網絡金融企業的合作中,主動積極地向國外成功網站借鑒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機制,尤其是風險控制機制,保證整個合作在可承受風險中進行,以減少可能會發生的損失,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政府或者有關部門要嚴厲打擊各種利用網絡借貸進行的違法活動,要加強信用和網絡金融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從而造成損失。創造一個優質的互聯網金融的大環境,是網絡借貸和中心的合作有序進行的強有力的保證。
(三)構建與之匹配的金融監管制度
互聯網金融在本質上還是金融,因此金融要有自己穩定的運行規則才是發展根本。針對不斷發展的互聯網,金融監管也需要與時俱進。根據互聯網的具體情況,政府需要制定出相適應的監管制度,進一步明確監管責任和市場準入標準,嚴格執行資金第三方存管要求,建立投資者保護機制。人民銀行應該將互聯網金融納入金融監管的范疇,可以通過建立網絡借貸相關的的指標體系,全方位地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情況,當發現從事高風險借貸的公司時,就能發出紅色警報,合理有效地引導資金走向。通過各種創新的金融監管方式來應對創新的互聯網金融技術,配合金融監管部門與相關部門來合力監督互聯網金融,中心的發展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以適應日新月異的金融業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