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嘉
[摘 要] 網絡的發展使得大學生傳統的社交圈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已經由傳統的班級、學校同學之間的社交轉變為網絡社交。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應準確把握住網絡社交對學生工作的機遇與挑戰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網絡社交;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4-0058-02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學習知識、休閑娛樂的重要工具。網絡的發展使得大學生傳統的社交圈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已經由傳統的班級、學校同學之間的社交轉變為網絡社交。特別是微博、微信等社交類綜合平臺持續升溫,更是把大學生從傳統的交往模式拉到了計算機的身旁。網絡社交的社會化作用日漸凸現,但其負面影響也是網絡時代高校學生工作直接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一 大學生運用網絡社交的狀況分析
為客觀、全面的了解目前大學生網絡社交的實際狀況,筆者于2014年年初在某綜合性大學發放了以“大學生網絡社交行為與素養”為主體的調查問卷,發放了672份,回收624份,其中有效問卷600份,有效率89.29%。在參與調查的人群之中,從性別上來看,男生的比例為57.12%,女生的比例為42.88%;從學歷來看,本科生的比例為53.14%,碩士生的比例為32.17%,博士生的比例為14.69%;從專業來看,文科類學生比例為42.12%;理工科學生比例為57.88%。
第一,被訪者網絡社交基本情況的調查。有76.23%的學生表示有微博、微信、QQ、人人網等網絡社交網站的賬號,并經常上網;有22.77%的學生表示有微博、微信、QQ、人人網等網絡社交網站的賬號,但是上網的次數并不多。只有1%的學生表示沒有網絡社交網站的賬號。有45.7%的學生表示每天花費3小時以上的時間登錄網絡社交網站;有42.89%的學生表示每天花費1~3小時的時間登錄網絡社交網站。同時,調查顯示,在當前較為熱門的網絡社交網站,如QQ校友、人人網、開心網、微博(騰訊、新浪等)、微信、QQ之中,擁有3個以上賬號的學生占到了78.41%,用有2個以上賬號的學生占到了97.87%。
第二,被訪者上社交網絡目的的調查。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的目的排名第一位的是交友或者與朋友、同學等保持聯系,占到64.3%;排名第二位的是獲取相關的新聞信息等,占到24.5%。而上社交網絡網站目的是為了學習或者與老師交流的幾乎沒有。
第三,被訪者上社交網絡互動交流頻率調查。有34.6%的學生表示其每天都會發表或者轉載3篇以上的帖子;有64.81%的學生表示其每天都會發表或者轉載1篇以上的帖子。有23.8%的學生表示其每發表或者轉載1篇帖子、發表個人動態,有3條以上的回復;有47.91%的學生表示其每發表或者轉載1篇帖子、發表個人動態,有1條以上的回復。
第四,被訪者上社交網絡遭遇的負面情況調查。有78.91%的學生表示其在社交網絡之中,遇到網絡推銷的情況;有56.81%的學生表示,其遭遇過網絡語言暴力攻擊;有34.89%的學生表示,其遭遇過色情、詐騙信息的騷擾;有23.81%的學生表示,其遭遇過邪教、賭博等不良信息的騷擾。
第五,被訪者上社交網絡交流內容的調查。有45.11%的學生表示,其交流的內容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有23.81%學生表示其主要交流的內容主要是情感話題;有11.09%學生表示其主要交流的內容是學習;有3.4%的學生表示其主要交流的內容是游戲。
由此可見,當前大學生運用社交網絡網站進行交流的現象非常頻繁。他們迫切希望的是認識的同學和朋友之間具有文字、圖片、音樂和視頻等眾多形式綜合性的視覺沖擊與交流,實現與同齡人的交往和自身價值。大學生們作為一群年輕人,本身就特別希望與他人溝通、交流與交往,網絡社交平臺就是幫助他們滿足社交這一需求的最好工具。作為年輕人都希望通過在網絡上擁有網頁或者博客的形式展示自己,從外界獲得反饋或者共鳴,能強烈的意識到這是一種個人價值的充分體現,增強了自我滿足感,最終感到被社會認可和接受。
二 社交網絡對學生工作的機遇與挑戰
當每一種新的技術出現以后,它就可能變成一把雙刃劍,社交網絡的出現有利于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交往,擴大了學生的交往空間,但是也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
(一)社交網絡對學生工作的機遇
社交網絡工具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匿名性和平等性。在這個平臺之上,真正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平等交往,提供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以及感受共同普遍人性的更大可能,從而也推動了人們之間的相互關愛,互相幫助等“善”的思想與行為的發生。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引導人們做出善的選擇,在正確的價值導向下,充分發揮網絡社交的優勢,通過人——機器——人的互動而逐步孕育出網絡社會的新型人格和道德品質,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網絡社交的優勢來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更能提高深度輔導的信度和效度,制定相應的措施來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二)社交網絡對學生工作的挑戰
社交網絡對學生工作帶來有利影響的同時,也可能造成負面影響。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動態化、開放性、多元化的網絡社交平臺削弱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控制性,對高校學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其次,網絡和手機所構建的虛擬網絡社交環境可以讓大學生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已成為大學生最重要的交往和生活環境。然而現實社會必定不同虛擬網絡社會。長期如此可能變成沉溺于網絡交往而忽略真實社會交往的“孤獨冷漠人”。第三,網絡社交是以網絡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網絡交友這種方式常常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從而引發一些網絡安全問題。如盜竊、詐騙、敲詐等。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因網絡交友而受騙上當的案例并不少見。
三 基于網絡社交研究的引導對策思考
如前所述,社交網絡的發展對于學生工作管理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其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同時,其導致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參與的多維度、廣覆蓋、協作共贏的大學生社會交往引導和干預體系是有效規避網絡社交負面影響的根本保證。
(一)學校方面的對策
第一,密切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態,注重溝通與交流方式方法的藝術性。高校要安排有經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密切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態,通過班級網頁、論壇、博客掌握大學生思想狀況,及時宣傳積極向上的政治動向,用親切的網絡語言加強同大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及時回答和解決大學生提出的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注重溝通與交流方式方法的藝術性,應該把學生與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通過引導式的教育方式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使其在更加平等的教育環境中共同面對亦真亦幻的現實生活。
第二,探索新型干預模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交網絡。針對當前社交網絡所帶來的網絡成癮等問題,應該及時總結矯治經驗和規律,探索新型引導干預模式,構建心理輔導和回歸現實服務機制是強化交往行為干預的關鍵。一方面,應該積極構建心理干預輔導機制。學校應該建立專業的心理咨詢工作室,幫助學生緩解由于網絡社交所產生的心理問題。所涉及的輔導應該涉及網絡社交中所遇到的心理焦慮、感情問題以及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線上線下同步進行,應通過各種手段引導大學生回歸真實的社交行為。網絡社交雖然具有虛擬性,但是其反應的事件確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之中的。建議高校建立學生心理社團,通過組織、開展豐富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讓他們在現實社會中找到歸依感,找到真實交往的樂趣。
此外,有條件的高校還應該建立網絡信息監控制度。如建立網絡安全管理制度、網絡用戶操作規程等,通過審查、監控來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也可組建一支正面的網絡評論隊伍進行正面地引導,同時也將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收集上報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以形成網絡輿論疏導機制。
(二)社會方面的對策
社會方面的對策應包括多個維度。對于政府來說,應該運用法律手段加強網絡社交平臺的管理。積極推進信息產業和信息技術的立法、執法,打擊信息犯罪活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杜絕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對于企業來說,應該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一方面,應該堅持實名制注冊的基礎上要加大對用戶個人信息的保護,加強職業道德的培養和內部約束,保證不將個人信息用于網站運行外的其他任何方面,同時應該對網絡社交平臺建立防沉迷系統;另一方面,要通過自身技術的發展或者與其他專業技術公司的合作為廣大用戶提供一個安全、綠色的交流平臺,應在網絡社交平臺上盡量過濾掉不良信息,凈化網絡環境。
(三)家庭方面的對策
學校注意網絡監管的同時還要注意家庭教育。因為社會教育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礎上的,家庭如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壯才會枝繁葉茂。作為高校應該多與家長聯系,密切注意大學生與家庭交流過程中表現出的思想和生活動態。如發現學生在家中出現網絡成癮的狀況,應該及時反饋給學校,以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相應的對策。此外,學校應多渠道的向家長宣傳網絡監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贏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
參考文獻
[1]王勇.媒介新技術、新媒介環境與青少年社會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34.
[2]張立新.網絡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03(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