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琴
一、沖突有效,接受無痕
課堂教學不在于教師講得如何精彩,重要的是能否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有意識地制造一種情境,用知識的力量去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自己投入學習,體驗學習的快樂。因此,教師應該善于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創(chuàng)設各種有效情境,引發(fā)認知沖突,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精彩生成不斷呈現。
【教學案例1】“乘法的初步認識”引入新知環(huán)節(jié)。
師:小動物們歡度國慶,帶來了幾個氣球,我們一起瞧一瞧。(出示課件)一共有多少個氣球?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個一個地數的,一共有8個氣球。
生2:2個2個地數,2、4、6、8,一共有8個氣球。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8。
教師板書:2+2+2+2=8。
大屏幕出示圖片,其中有8束氣球,每束2個。
師:現在一共有幾個氣球?是幾個幾?會列式嗎?
生:是8個2,加法是2+2+2+2+2+2+2+2=16。
教師用課件演示100束氣球。
師:這么多氣球,究竟有多少個呢?你還會用加法進行計算嗎?
部分學生自信滿滿地開始列加法算式,其中還有學生邊寫邊數。過了好一會兒,有幾位學生停了下來,開始和同桌輕聲交流,其余的學生還在認真地加著。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了幾分鐘后,學生們終于都停了下來,并且展開討論。
師:遇到什么問題了嗎?
生1:我發(fā)現100個2相加太麻煩了!
生2:這么多2加起來,一張紙都寫不下來了!
生3:如果有1000個2相加,那怎么辦?
生4:有沒有簡單一點的辦法呢?
師:確實有一種簡便的寫法,需要現在知道嗎?
師:求100個2相加還可以用一種新的運算方法——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乘法計算。(板書:乘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會讓數學課堂煥發(fā)出迷人的魅力。教授本課時,由于學生是初次認識乘法,很難體驗乘法計算的簡便。教師創(chuàng)設對比強烈的情境,從“4個2”到“8個2”,再到“100個2”,讓學生逐步列式,充分暴露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初步感受到學習乘法的必要性,“乘法”也就無痕地得到學生的認可。
二、體驗有效,內化無痕
《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在學習中親歷體驗。體驗,是指個體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主動親歷或在虛擬現實中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設計體驗的場景,讓學生去體會、經歷、感知。單純的說教,學生往往理解不深,只有教師不斷地引導,讓學生深入地體驗,學生才能在不知不覺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學案例2】“秒的認識”新知教授環(huán)節(jié)。
師:秒針走1小格是1秒,那么1秒有多長呢?我們一起來感受。(觀察鐘面)誰能模仿秒針走動時發(fā)出的聲音?
生:嗒、嗒、嗒……
師:再聽一遍,這會兒邊聽要邊用自己喜歡的一個動作表示。
學生自行表演。
師:1秒鐘的時間能做一個什么樣的動作?誰來表演一下。
生1上臺做拍掌的動作,其他學生跟著做。師配音:一秒、一秒……
生2上臺做拳擊的動作,自己邊做邊說:一秒、一秒……
生3上臺做跺腳的動作,臺下學生也跟著做,和著節(jié)奏一齊說:一秒、一秒……
師:剛才我們用聲音和動作來表示了1秒,“嗒”一下是1秒,拍一下手是1秒,跺一下腳是1秒。現在把秒針裝在心里,閉上眼睛,想象秒針走動的節(jié)奏……
師:1秒的時間,你覺得怎么樣?(很短)
師:1秒雖然很短,但有時可以做很多事情,不信,我們來看看!
課件播放“1秒鐘能做什么”?
小汽車每秒約行20米,動車每秒約行55米,飛機每秒飛行約250米,人造衛(wèi)星每秒約行7900米,電腦每秒約進行3萬億次運算。
師:看來,我們真不能小看這短短的1秒。
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充分參與體驗,調動了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活動,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同時展示“1秒能做什么”的信息,不僅與先前的感受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且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1秒雖短暫,但卻是相當有價值的。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建立秒的表象,又在悄無聲息中接受“珍惜時間”的品德教育,達成了無痕教育。
三、拓展有效,提升無痕
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是教材知識結構的安排,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充實課堂的一種途徑。“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地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實現有效地拓展,保持學習興趣,豐富文化底蘊,挖掘思維潛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提升數學素養(yǎng)。
【教學案例3】倪芳老師執(zhí)教“11~20各數的認識”。
課前:教師從繪本小故事《古人計數》入手(以下為簡述,課件演示)。
很久很久以前,兩兄弟經常去打獵。第一天,老大打到了6只羊(用6塊小石頭計數),老二也打了5只羊(5根小樹枝計數)。第二天,老大打了13只山雞(13塊石頭計數),老二說比老大打得多,卻只用了5塊石頭(1大4小)。老大看得一愣一愣地,你們看懂了嗎?老二繼續(xù)說,今天我一共打了14只小山雞呢!思考:老二為什么這么表示?
課中:教師邊敘述邊出示課件。
師: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呢,記得嗎?聰明的古人用1塊大石頭和1塊小石頭表示出(11),我們用1捆小棒和1根小棒也表示出11,兩顆顏色一樣、大小也一樣的小珠子,他們還能表示11嗎?(展示計算器,兩個“1”往上一“站”。數位與位值的學習水到渠成)
課尾: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11~20這些數,還記得嗎?我們是從古人計數的故事開始的。可是這個故事還沒有講完呢……如果讓你繼續(xù)講下去,你會用怎樣的圖畫來表達你對數的認識呢?(拓展到百、千、萬……)
以上教學讓學生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體會到數的發(fā)展和數的意義。通過拓展,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計數單位的方法,豐富其對數感的認知,感悟數學的作用和學習數學的樂趣。真是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那樣的無痕,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延續(xù),在不知不覺中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元洪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