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秀
在研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才知道課標由“雙基”變為“四基”,“兩能”變“四能”,其他的一無所知。而正是這點發現,猶如一顆小石子,一下子激起了我內心的千尺浪花:新課標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變?這會給我們數學教師和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一系列的問題一直縈繞心頭。通過不斷地查看其他材料,了解的也只是這棵參天大樹的一些枝丫而已。在閱讀過程中從中了解了新課標的一些基本理念、核心概念、課程目標及其變化。但此時仍有許多困惑,曾在《人民教育》,有一篇關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的修訂解讀中,我有了“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悟。
一、培養有“后勁兒”的學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含義,是對所有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提出的目標,也是對數學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理解和運用一些數學概念,掌握一些數學方法,還應該包括使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一些數學思維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經驗。從這些解讀中我們不難看出好的數學教育就是要培養能持續發展、有“后勁兒”的學生。
當然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后勁兒”,可謂,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因此課標提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學習需求,關注學生對于某一學習內容及其背景的不同理解,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
當然有了深刻的理解還是不夠的,怎樣在課堂上踐行這些新理念更為重要。在教學《圓柱的認識》一課時,我就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出“長方體有底面積和高,那圓柱的高和底面積在哪兒?”“圓柱由哪些面組成?”“圓柱的表面展開是什么樣的?”“圓柱的側面是彎曲的,展開后會是什么樣的呢?它與哪些數量有關系呢?”等一系列問題,這些代表了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不僅使他們獲得了對于知識的多方面理解,而且激發了他們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主性。下面是學生把圓柱剪開后的對于“圓柱的側面是彎曲的,展開后會是什么樣的呢?它與哪些數量與關系呢?”這一系列問題的討論片段:
生1:我們把圓柱的側面剪開了,曲面變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怎么得到的?能說說你的發現嗎?
生1:我們是斜著剪開的,展開后發現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高是圓柱的高。
生2:我們是沿直線著剪開的,展開后發現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是圓柱的高。
生3:不管我們怎樣剪,圓柱側面的大小是不變的,側面的面積都是用底面周長乘高得到的。
從這一片段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能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合作探究中,學生有著自己不同的思考和發現,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收獲,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不同的提升。
二、繼承“雙基”,突出培養創新精神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學習如火如荼地展開,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又一次學習的熱潮,大家把目光聚焦在增加的“兩基”和“兩能”上,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雙基”一直是我國數學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我國數學教育的優勢。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原因,是要切實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特別是創新精神。
史寧中教授說過:“雙基變為四基的本質是想培養學生的思維形式和思維方法,培養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就是老師創造一些背景,從頭徹尾地讓孩子思考問題,從開始思考問題,這是很重要的。”史寧中教授的話啟發了我,因此,在教學一年級《認識圖形》時,當出示一個正方形卡片讓學生識別時,學生產生爭議,因為大家都覺著同樣長度的線度豎的比橫的看起來要長一些。所以此時讓學生光靠眼睛看是不夠的。因此追問: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確定它是正方形呢?有孩子說用尺子量(這一階段學生還沒有學用尺子測量,個別孩子在生活中接觸過),這時這樣引導:是個好辦法,那老師這把尺子可以量嗎?(出示無刻度尺子)當學生發現無法測量時,這就把學生引入了另外一種思考的方向。有的孩子想到了折,當孩子對折一次就認為是正方形時,學生再次質疑。趁機說:是啊,怎樣才能確定是正方形呢?學生發現再斜著對折一次,四條邊完全重合了。在這節課中,我沒有直接判斷學生的判斷結果,也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怎么做,而是啟發讓學生來做,在這一過程中我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是不是有道理,培養學生如何去想,讓學生在操作和思考中抽象出正方形的特征,使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更獲得了基本的數學思想,積累了寶貴的數學活動經驗。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關注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參考文獻:
高昕.數學新課標中的新理念[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