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琴 王洪波
摘 要:現在的課堂不再有朗朗的讀書聲,不再有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語文教學被抹去了本色,語文教學要重視語言教學,整體把握,品詞析句,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讀寫結合。
關鍵詞:品詞析句;朗讀訓練;讀寫結合
不知從何時起,語文課堂中不再有朗朗的讀書聲,不再有扎扎實實的語言訓練,不再有認認真真的學法指導。語文教學被抹去了本色。我們的語文教學要突出它的學科性,要正確運用閱讀教學的規律,重視語言教學,整體把握,品詞析句,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讀寫結合,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一、整體把握
讓學生瀏覽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有些課文有中心句,有的是按時間順序寫的,有的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核心問題,在核心問題的引領下,學生走進文本,認真讀書,讀懂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加強詞、句訓練
新課程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范文。我們在教學這些課文時要上出語文味,要上得樸素自然,要帶領學生學習、揣摩、品味、吸收其語言精華,讓學生受到語言所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的熏陶。如,教學《秋天的雨》時,我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優美的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悄悄地,悄悄地把秋天的大門打開。”引導學生理解秋天是在人們不知不覺中到來的,因為秋雨雖涼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潤物無聲,“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些優美的句子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樹葉比作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在教學這些富有詩意的句子時,我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平時自己的生活實際反復朗讀,細細品味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背誦、摘抄等形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積累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新鮮語言材料,同時培養對好詞佳句的敏感,培養積累好詞佳句的習慣。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讀課文時要抓住課文中一些用得比較好的詞語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讓學生明白這些詞語和句子是什么意思,好在哪里,在自己作文時,怎樣去運用好的詞語和句子。另外,在讀課文時,還要學習作者修辭手法的運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
三、重視朗讀訓練
朗讀有助于正確地感受課文,有助于因聲明義,領略課文的精妙之處,有助于增強語感,以聲傳情。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要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在自主的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讀的形式要多樣,可指名讀、賽讀、開火車讀、輪讀、范讀,讀的指導訓練要有層次,要善于用指導讀和學生有感情朗讀的方法,培養語感,加強情感和美的熏陶,教學中遇到長句子或學生不容易讀好的句子,教師要發揮示范作用。中年級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只是講形式熱鬧,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夠的。指導學生朗讀時,還應該逐步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即句子里聲音的高低變化和輕重快慢。一篇文章的基調是什么;朗讀速度怎樣;一個句子讀什么樣的語調,一個句子中哪個詞讀重一些,哪個詞讀輕一些;哪里該停頓,停多長時間等等,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語句,要采取相應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讀法。把握語速。一篇文章朗讀時的基調,速度的快慢視課文內容和體裁而定。敘述性作品或段落要用中常速讀,描寫迅速動作或異常悲憤的句段應加快速度。快速,要快而不亂,吐字清晰,慢速要慢而不拖,不松懈沉悶。聲音的高低是依照思想感情變化而調節的。要用不同語調、語氣讀出來,如快樂、熱烈、贊嘆、悲哀、同情等語調。
四、讀寫結合
教材既然是例子,那么教師就要恰當教學生一些關于習作的方法。比如,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描寫人物抓住語言動作神態寫細節的方法,開頭結尾、布局謀篇的寫作方法等。課上王老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學習寫作方法、修辭方法,學生在品詞品句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學到寫作方法,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尋找讀寫結合的生成點,設計各種形式的片斷練習,進行讀寫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課應該有必要的訓練。閱讀教學中,要利用課文中的美句美段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如,教學《北京》后,我讓學生按照方位順序仿寫了《我們的校園》,仿寫時要求學生結合實際用上“鮮花盛開”“綠樹成蔭”“雄偉壯觀”等詞句。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后,讓學生按照一年四季的順序仿寫了《美麗的家鄉》。因為我們地處東北,所以家鄉的景色也和課文有很多相似之處,學生寫起來也可借鑒,學生的作文寫得很美,在這種不失時機的仿寫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突出詞句訓練,讓語文課堂書聲朗朗,讀寫結合,才能使語文教學成為一種美的藝術,一種真的藝術,才能真正實現有效教學。我想,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繼續執著地行走在追尋本色語文教學的大道上,必將會使語文之樹根深葉茂,生機勃勃。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