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菲
摘 要:眾所周知,數學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近年來,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為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關注,一些新的教育觀和教學方法也越來越為廣大幼兒教師所接受,并運用于實踐之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將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明確定位于:“能夠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且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立足于數學的抽象性和現實性,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對幼兒園大班數學教育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大班;數學教育;建議
一、問題提出
場景一:大班數學活動“學習4的組成和加減”,教師問南南“2+2=4”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南南除了回答“2和2合起來就是4”之外,任憑老師如何提醒,也不能舉出一件能用這個算式表示的具體事情。
場景二:教學活動中,教師請值日生將操作材料發到每一個小組,幼兒高興地朝著材料張望,當發現這種材料是以前反復操作過的,幼兒馬上發出了“還是這個”的抱怨。
以上兩個場景是筆者親自碰到的,給筆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惑。近年來,幼兒園數學教育活動為越來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關注,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卻似乎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筆者在工作期間,就常常聽到“會的孩子好像天生就會,不會的孩子怎么教都不會”之類的感慨。那么,幼兒園大班數學教育活動究竟存在著哪些問題?幼兒怎樣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數學?帶著這些困惑,筆者查閱了一些關于數學教育的資料。
二、研究結論
在查閱過程中,筆者發現在很多人心目中,數學就是計算。幾乎每個人在成長歷程中,都經受過數數,加減之類的“數學啟蒙”。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在教學活動中明顯存在并值得研究的問題:
1.教學目標單一
大班開展的幼小銜接數學教學是通過豐富直觀的教具,使幼兒從具體材料和游戲活動中進行由外部的感知活動內化為內部的思維活動,并用語言促進思維,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的教學活動,對幼兒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現階段的目標是:(1)教幼兒掌握一些粗淺的數學知識;(2)培養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3)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4)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力求在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實現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訓練幼兒做事認真細致,具有主動性、堅持性、條理性和創造性,教育幼兒勇于克服困難,培養幼兒學習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項目標,為孩子今后發展打好基礎。
但在一些幼兒園數學教育中仍然存在著教師只為傳授知識而傳授,幼兒只為學知識而學的現象,教學的目標只是數學知識單方面的目標。如大班數學活動:“學習‘5的組成”的活動目標是:(1)認識“5”可以分成1和4、2和3、3和2、4和1;(2)書寫數字“5”。從中不難看出,教師對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缺乏全面的認識,活動中僅以學習數學知識為唯一目標,而忽視了諸如思維能力的發展、數學興趣的培養等其他目標。
2.操作材料乏味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動力。在學習中,幼兒往往以興趣為出發點,十分容易為新的刺激所吸引。因此,給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在有助于幼兒對數學概念的學習和掌握后,也應適當考慮新穎性或實用性。然而,由于有的教師對操作材料的認識不夠或怕麻煩等原因,教學中老是幾套操作材料反復使用。正如場景二中所展示的:當教師給幼兒發材料時,幼兒馬上產生了“怎么還是這個”的抱怨。陳舊單調的操作材料,極容易使幼兒產生厭倦情緒,影響操作活動的效果。
3.忽視幼兒之間的差異
在幼兒園大班數學教育中,教育的組織形式大多為全班性的集體教育。這種形式,教育目標整齊劃一,全班兒童按照一個目標進行學習,卻沒有考慮各個兒童的發展水平,因此,不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兒童的認知需要,這往往造成一部分兒童“吃不飽”,一部分兒童“吃不了”,從而抑制和挫傷了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妨礙和影響了兒童的發展。
4.教學方法單調
教師在考慮幼兒園大班數學教育的方法和組織形式時,一是習慣于僅以幼兒認識事物是從具體到抽象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數學教育的直觀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強加給幼兒。如幾支鉛筆、幾個蘋果的演示就成了一個活動。二是忽視了幼兒的學習規律,甚至過高估計幼兒的接受能力,教學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兒學習“6”的加減法時,教師直接出示分合式,讓幼兒看著分合式列出算式,即1+5=6、2+4=6、3+3=6、4+2=6、5+1=6,然后逐一指著算式讓幼兒創編應用題,大量的時間花在編應用題上。三是采取“灌輸式教學”。即老師講,幼兒聽,老師問,幼兒答,老師演示,幼兒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兒的小腦子里灌死知識,死灌知識,造成幼兒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而不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多采用一些幼兒喜愛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如游戲法、實物教學法、比較法等等。
三、提出建議
基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應以幼兒的日常生活為立足點,根據數學的科學性和生活化,提出了以下三點組織策略:
1.在游戲中“玩數學”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利用玩具和游戲寓教于樂,是幼兒最容易接受、最樂于參與的一種學習模式,而幼兒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點子,無形中就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感性經驗。如:積木游戲可以使幼兒對平面和立體的圖形有所認識;玩水、玩沙游戲使幼兒對量和量的守恒有所感知和體驗;而購物游戲使幼兒認識錢幣和數的運算等。此外,各種體育、音樂、語言和民間游戲中,也都蘊含著向幼兒進行數學教育的因素。例如,民間游戲:《上下前后拍手歌》兒歌:
拼板,拼板,拼拼板板。
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
轱轆轱轆一,轱轆轱轆二,
轱轆轱轆三,轱轆轱轆四,
轱轆轱轆五,轱轆轱轆六,
轱轆轱轆七,轱轆轱轆八,
轱轆轱轆九,轱轆轱轆十。
由此可見,游戲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占據了很大的空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自主地掌握了數學知識,從而喜歡數學、探究數學、學習數學。
2.在操作中“學數學”
皮亞杰認為,抽象的思維起源于動作。而表象思維作為幼兒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為幼兒學習數學提供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同時又造成了幼兒在建構抽象知識時的困難,因此,幼兒學習數學必須依賴于具體的動作和形象。
此時,提供一個愉快、和諧、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來學習再好不過了。如,教“果汁吧”活動中,課前在數學角里布置一個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擺滿了空果汁瓶數個、白開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樣大小的紙杯10個、彩色筆等。老師當果汁店的老板。選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讓幼兒輪流當老板和客人。這樣使幼兒在愉快、寬松的環境中學會了瓶子和杯子之間的容量關系,從而又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和大家分享了開果汁吧的樂趣,使數學知識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生活中“用數學”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了讓孩子們也能深切體會到數字源于生活,我們可以借助其一日活動,幫助學生發現數學現象。如,通過觀察,發現門窗是長方形的,日光燈管是圓柱體;通過交談,知道好朋友今年是6歲;通過購物,知道錢幣的大小來讓幼兒學習數學,運用數學。
四、研究反思
總之,日常生活及游戲為幼兒建構數概念提供了機會,而教師的作用在于合理運用這些機會,將其轉化為自主和主動狀態,從而讓幼兒真正能夠“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當然,與之相關的問題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探討和研究,期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能深入、系統地論述。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