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萍
當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四方面的目標,即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問題解決是其中之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還指出解決問題是讓學生初步在具體的情境中從數學角度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并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策略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要提高低年級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要掌握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法與策略。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動機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興趣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和前進源泉。小學生心理特點告訴我們,他們這個年齡有相當強烈的求知欲望,外部世界的許多新鮮有趣的事情都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因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小學數學教師應盡的責任。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二、學會審題,理解題意
低年級的學生認識的字少,理解能力差,視野狹窄,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學生讀題是理解題目題意的必經之路,也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只有通過讀題,才能使學生明白題意,為下一步的解題做好準備。讀題時不僅要找出題目所給的條件和問題,還要抓住題目的關鍵字、詞、句,準確理解題意并能說出題意。例如:李奶奶家養有16只雞,比張奶奶家養的少4只,張奶奶家養有多少只雞?此題中關鍵句是“比張奶奶家養的少4只”,理解這關鍵句的意思后可得出“李奶奶家的雞少,張奶奶家的雞多”,從而得出張奶奶家的雞應是:16+4=20只。
三、方法策略,提高效率
1.畫圖的方法策略
在低年級有許多實際問題的數學信息都蘊藏在情境圖中,而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事物或自己的情緒興趣所影響,如果學生在審題過程中不借助其他的方法幫助記憶,常常顧此失彼,從而導致學生解題錯誤。要解決這類問題,可以要求學生在讀題時一邊讀一邊畫圖,就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小朋友在排隊做操,小明前面有9人,后面有4人,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隊做操?小明用三角形代替,他前面有9人用9個圓形代替,后面有4人用4個圓形代替。
從而得到這一排共有14人。也就是用前面的人數加后面的人數再加1人小明本身。(9+4+1=14人)
2.列表的方法策略
低年級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都是圖文并茂的。在解決問題之前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然后有條理地進行再重組再列表。目的是讓學生更容易地從表格中看出數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到解題的方法。例如,人教版數學下冊練習十二第8題。
從表中可以看出要求二(2)班的上半場得多少分,先求出二(1)班下半場得多少分(42-24=18分)。因為二(2)班下半場得分與二(1)班下半場得分同樣多,是18分。這樣就可以求出二(2)班的上半場得了38-18=20(分)。列表可以讓學生看清數量間的關系,還能找出一一對應的關系,有助于理解能力弱的學生正確理解題意,明確解題思路和步驟,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3.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策略
分析數量關系是解題的關鍵,無論解簡單問題還是復合問題,都要認真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已知條件之間、已知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才能確定解答方法。例如:買9支水筆共花72元,買12支水筆要花多少錢?先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的關系。要求買12支水筆要花多少錢,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才能求出問題(每支水筆的價錢——中間問題),然后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用什么方法,從而找到解題的方法(72÷9=8元,8×12=96元)。
4.列舉的方法策略
有的問題比較抽象,不能用具體的形象進行思考,用列式解答比較困難時,就可以用列舉的方法來做題。它是把事情(事物)發生的可能性進行有序思考,逐個羅列,并用某種形式進行整理,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
5.養成良好習慣的方法策略
科學家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平時學生解題錯誤,似乎大多是因為“粗心、馬虎”,沒有認真審題,沒有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假思索,按老規矩辦事,盲目解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老師平時多引導、多檢查、多表揚、多鼓勵。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讀題的能力。由于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相對差,所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慢讀題,每道題要求讀兩遍,并找出關鍵字、詞或句,更有利于學生對題意的理解。做完題后,要求學生看所列的算式是不是符合題意,數字是否抄錯,然后再算一次,看看結果是不是和原來的一樣。最后再次進行反思回顧寫出答案。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學生的解題、計算速度和正確率就會有所提高,學生就能養成細心謹慎的好習慣,解決問題的效率就會有所提高。
總之,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必須從低年級學生開始,讓他們學會解題的方法與策略,從而在解題時做到游刃有余。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