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梅
良好的習慣是人們存放在神經系統中的生活資本,在一生中都可以不斷地享用它。學生要養成按時專心學習的習慣。學習是一件艱苦的事情,只有專心致志、集中精力才能保證學習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績。培養學生專心學習的習慣,還要培養他們做事情認真、專注、絕不得過且過的好習慣。要讓孩子知道,邊玩邊學,并不能少寫作業,也不會玩得更多,而且作業沒完成,玩也玩得不痛快。只有盡快認真地完成作業,才有可能玩得開心。
下面就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問題談談個人的觀點:
一、引導學生認真預習
如果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好的預習就是語文教學成功的一半。葉圣陶先生說過:“上課之前,學生要切實預習?!痹谡Z文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當然更應重視預習。預習可以分為學期預習、周預習、日預習。學期預習,是在發下新書后,在家長的指導下,學生根據目錄對教材內容做一個大體的瀏覽。周預習,則需要學生獨立進行,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筆標記出來。如果周預習特別細致,那么一般就不需要進行日預習了;如果周預習比較粗略,或者沒有進行周預習,則需要進行日預習,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做具體的題或者做練習才算做作業,而復習預習不算是什么作業,自己高興就可以做,不高興就可以不做了,反正老師也不檢查,針對這一思想,教師首先應讓學生糾正錯誤的認識,并且把預習的重要性講給學生聽,成為學生的課后作業或家庭作業。一般20分鐘即可。
二、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作業
教師可以設計并實施《學生作業習慣養成一周表》,讓學生把一周所有語文作業的情況記錄下來,周末進行統計,找出存在的問題,肯定并自我表揚有進步或好的表現,而后向家長匯報,以獲得外力的鼓勵、督促、批評教育,最后教師為其做好周小結并把結果進行公布。如此做法,可以使學生把平日里稍縱即逝的好的表現都如實地展現在自己面前,使得容易忽視的而又很重要的行為得以不斷加強,同時規范、影響他人,從而形成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追趕的濃厚的班級學習氛圍。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獨立思考是對知識點的再次理解感悟,有時還會有新的思維火花碰撞出來。在獨立思考之后,可以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品嘗到獨立思考的成功樂趣。在交流中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思考能力也隨之提高。
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
閱讀有益的書籍,不但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而且可以使他們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為作文積累材料。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我總結出幾種基本的閱讀方法:
一是做記號。將閱讀材料中關鍵的或特別優美的詞、句、段進行圈點勾畫加深印象。
二是摘錄。閱讀時摘抄優美的詞、句、段于筆記本上,從中學習作者遣詞造句和描寫事物的方法。
三是寫體會。有些文章讀后特別令人感動,此時可以用筆將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
四是撰寫提綱。有些文章篇幅較長,語言文字相對平淡,但結構獨具匠心,在理解其內容后整理出提綱來,從中可以學到作者謀篇布局的方法。
五是精讀與瀏覽。在閱讀長篇大作時,不必逐字逐句去推敲、去斟酌,只需快速瀏覽,把握整體即可;讀到精彩處,則可放慢速度精研細讀,認真領會,咀嚼感悟。
四、引導學生勤于動筆
在學生閱讀課外書時,要讓他們邊讀邊動筆。動筆,可以用標注,也就是用線段或者符號把自己特別感興趣的詞句標注出來;可以是摘抄,也就是有選擇地把自己感興趣的片段摘抄下來;可以是批注,也就是在書的空白處進行簡單的批注。總之,一定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另外,要鼓勵學生及時地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感想記錄下來,開頭時可以簡單一些,可以是幾個字,不會的字可以用拼音或符號表示;之后是一句話;再之后可以逐漸復雜,寫成片段,甚至寫成完整文章。
首先,要滿足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要,這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前提。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努力達到這一目的:或直接演示,或設喻說明,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以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氛圍。其次,要采用有意義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任務之中。在課堂上要設法讓學生參與、表現,以滿足學生參與、表現的心理需求。最后,要設法把課程內容和學生課外生活結合起來。當學生看到某項技能、知識與“現實世界”息息相關時,學生才會覺得知識是有用的,同時會不斷感受到進步的愉悅,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習的動力。
總之,只有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讓學生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使作業完成得有質有量。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事物快,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引導得法,教學得法,才能很快使學生掌握和形成一些基本的好習慣,并把這些習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為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打好堅實的基礎。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