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佳
摘 要:新課標明確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當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多是一種形式性、經驗性的機械朗讀。這不僅嚴重抑制了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而且極大地限制了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阻礙了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有效朗讀迫在眉睫。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標;有效朗讀;問題;方法
所謂有效朗讀,是指朗讀者借助自己的有聲語言,能夠準確有效地傳達所讀文本蘊含信息的語言活動。“有效朗讀”關注的是文本信息的有效傳達,強調的是朗讀的效果,涉及各種文體。需要通過恰當的朗讀指導策略,合理的文本解讀,從而用聲音表達出自己對文本理解的感受。在這里,理解文本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朗讀既是以理解文本為前提,又是以達到理解文本為目的。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借助朗讀傳達出自己對文本信息的理解,即為有效朗讀。
一、有效朗讀的重要地位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較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對“豐富的積累”“良好的語感”“情感體驗”“感受和理解能力”等語文素養與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
1.新課標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各個學段目標閱讀部分對朗讀都提出了要求:第一學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學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盡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三個學段存在著“學習用”“用”和“能用”的細微差別,但是都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放在了閱讀中很重要的位置,足以見朗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朗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情感逐步形成的時期,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包含作者真摯的情感。學生進行朗讀的同時,能夠更深入理解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五年級上冊有一篇課文《學會看病》,主要講述了兒子感冒了,媽媽讓他獨自上醫院,學會了看病的事。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所以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帶入人物的心理活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情節。一方面體會母親用這種方式,磨煉兒子獨自面對生活的能力,表達了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另一方面明白在生活中需時時處處注意磨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從生活自理的角度,為人生奠基。
二、有效朗讀在實際課堂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1.小學生對朗讀重要性的認識不足
教師教、學生學是小學語文教學最為主要的狀態,大部分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沒有問題意識,只知道教師怎么教,我們就應怎么做。因此,教師在讓學生朗讀時,學生只是重復、機械地朗讀,對朗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這種形式的朗讀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無任何意義。
2.不健全的考核體系使師生忽視了朗讀的重要性
隨著教育領域的深刻變革,傳統的應試教育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軌,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由于應試教育在我國有著長久的歷史,其根深蒂固的影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當前,我國學校教育的教學評價體系仍然以卷面考試為核心,單一考核測評體系嚴重阻礙了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同時也束縛了學生對自身朗讀教育的培養。因此,不健全的考核體系導致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比較重視基礎理論技能,而忽視優化朗讀教學的功效。
3.形式化的安排影響有效朗讀的成效
走進新課程后,有些老師過分追求新花樣,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變成了一場熱熱鬧鬧、有聲有色的獨幕劇、表演劇。學生在各種各樣的表演中,一會兒小組合作,三三兩兩的學生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胡侃亂謅一些脫離文本的話題;一會兒學科整合,實驗、操作,演示一些無助于理解文章內涵的雜七雜八的技藝。雖然貫徹了以讀為本的精神,但是學生卻在教師的鞭策下閱讀,大部分學生均是為了應付教師而讀,根本沒有完全投入。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做事三心二意,目的不明確。一部分教師片面地認為提問是課堂教學環節之一,還有一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根本沒有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造成學生很難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單純重復誦讀某句話或者某段。
三、如何推進有效朗讀
1.保證學生的閱讀時間
大多數教師會認識到在課堂并不是講解的越多,課堂教學越好,相反,學生會更加厭煩,這主要因為過多的講解會制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學生處在被動學習狀態,則他們的學習熱情也不高。教師若能為學生提供自主閱讀的時間,則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獲得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多次朗讀,保證吐字清晰標準。尤其是自學性朗讀文章,確保班級全體成員均讀好且讀完。在初步認識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朗讀,并讓學生進行適當的練習,讀出一定的感情、情趣和味道,避免無準備上陣。另外,教師應進行恰當的指導,促進學生的學習,避免朗讀形式化,使繁瑣枯燥的講—問—答讓位于朗讀,使過于花哨且不具成效的小組討論讓位于朗讀。
2.健全合理的教學評價體制,激發學生朗讀的自覺性
朗讀中所體現的情感來自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沒能真切感悟文章情感之前,純屬理性化的“朗讀技術”是徒勞的。當前,我國不合理不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嚴重忽視了朗讀教學的功能,激發學生朗讀的自覺性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從多角度、多層面對學生進行考核,把朗讀訓練成績融入考核機制當中,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朗讀實踐中,使教和學形成良好的互動,從而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3.創設情境,維持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如果單純依靠語言材料的灌輸開展教學,則不可能獲得可觀的教學效果。教師在灌輸語言材料的同時應貼近學生生活,創設情境,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輕松的學習氛圍,避免課堂教學的沉悶、緊張,保證學生處在理想學習狀態,使其親身體會成功,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的朗讀教學情境,既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識,又能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例如,在講解《浙江潮》這篇文章時,學生未能親身觀賞錢塘江大潮,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播放錢塘江大潮精彩場景,學生的表情隨著潮起潮落而變,他們被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深深吸引,錢塘江大潮景觀烙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他們在后續的朗讀過程中會自然地浮現出這一情景,進而有感情地朗讀,可進一步體會文章中的內容。
有效朗讀既是學生能力發展的目標要求,也是學生在語文課中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說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有效朗讀就是一種提高學生素養的語文實踐。在有效朗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學生的素養都能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曉嬌.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有效朗讀的教學現狀及實施策略的案例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4:3.
[2]王翠蘭.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刊,2013(24):65.
[3]董服相.當前朗讀教學的誤區及對策[J].天津教育,2005(7).
[4]耿紅橋.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幾點體會[J].學周刊,2012(2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