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志鋒
摘 要: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所以,廣大教育者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要陣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自覺主動,進而促使學生的整體素質獲得全面發展和提高。以小學數學為例,并結合自身實踐,對如何構建以生為本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這一問題進行了陳述。
關鍵詞:以生為本;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分層;啟發教學
以生為本,即以學生為中心,它是與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所體現的理念相對立的,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以生為本,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下面,筆者就對構建以生為本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具體方法和措施進行詳細分析和探索。
一、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實現人人對教學活動的參與
小組合作學習,即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針對學習內容展開討論、交流與合作,進而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方式。所以,我們應注重小組合作學習,通過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實現人人對教學活動的參與,以此激發學生個體的學習動力與能力,同時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中《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時,為了讓學生深刻了解和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課堂上,我將學生進行了分組,每一組都發了一盒我提前準備好的學具,學具包括一些長短不同的小棒和接頭,然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搭出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搭好之后,共同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進行探究,之后,要求每組派出一名代表對討論出來的結果進行匯報。每一組匯報的情況都基本相同,即發現長方體有12條棱,分三組,每組長度相等,正方體有12條棱,所有棱都相等,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8個定點等。這樣,我通過注重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擁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改變了以往單純以教師為主體的教法,也為以生為本數學課堂的構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實施分層式教學方式,滿足學生不同學習需求,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以生為本教學理念,要求注重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然而,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現狀是,面對同樣的學習內容,有的學生感覺十分吃力、不易消化,而有的學生感覺十分容易、學有余力,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師忽視了學生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并不符合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實施分層式教學,即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以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促進班里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比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這一節內容時,我就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學習目標,如學困生(C層次學生),對他們提出的學習目標是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中等生(B層次學生),提出的學習目標是在完成C層次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還能去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優秀生(A層次學生)在完成B層次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還能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我便做到了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使班里每一位學生的數學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為以生為本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構建提供了保障。
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進行啟發式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主動性
以生為本教學理念,要求我們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進行啟發式教學,使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和探索問題,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主動性。
比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中《圓的認識》這一節時,在認識圓的特征這一環節,我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畫圓,不限定用圓規,可以用茶杯蓋、直尺中的小圓、三角板中的小圓等,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畫好的圓剪下來,并動手折一折,隨后,我向學生提出了問題:“折過兩次之后,你發現了什么?”“有兩條折痕,相交于一點。”“沒錯,兩條折痕的交點叫做圓心,下面你們再折出另外兩條折痕,看看圓心是否相同。”……在下面的認識直徑和半徑、直徑與半徑的關系這些內容中,我也采取同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一步一步地探索,如此,便做到了把學生當作了教育的中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為以生為本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構建創造了有利條件。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把學生當作教育教學的真正主體,所設計的教學活動要讓學生做到主動參與,具有主人翁的意識,從而實現以生為本小學數學教學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王國才.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以生為本”[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4(11).
[2]韓維.以生為本,構建有效、快樂的小學數學課堂[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