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波
社會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傳統學習方式必然要向創新性學習轉變。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靠內部動力來達到學習目的的,這種目的就是學習的強烈愿望,有了這樣的愿望學生才能積極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鑒于這種情況,我在教學中就小學數學教學如何讓數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學習的有效性,從以下幾方面談起:
一、深鉆教材,豐盈內在,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掌握程度與學生的狀態有關,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精研教材,換位思考,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點著手,這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在此,教師應明確發展是教學的主要任務,知識不是智慧,知識的遷移才是智慧。但不是所有的知識遷移都是智慧,而是其中內化的、熟練的知識才是可以隨時提取,靈活運用,這一部分個體知識是有效知識,是智慧的象征。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因此,針對學生差異性,教師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展示學生的個性,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使數學課堂的教學真實有效。
二、關注個體差異,使數學問題大眾化
數學新課程主張數學教育不僅要為學生接受進一步的教育做準備,更重要的是要與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相關聯,要從數學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成為一個好公民的價值觀基礎。實際就是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所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以,學生在數學知識、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存在差異,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新教材中設計的“思考”“探索”“想一想”“儀一議”“試一試”等問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對于學習較好的學生,可以選一些課外的較靈活的問題讓他們思考、探究,擴大他們的知識面,進一步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促進其成績的提高。
三、創設情境,注重感知,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在數學教學中應考慮數學自身特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進而提高問題探究的有效性。
如,學習“人民幣計算”時,我先提出:“今天是我們班李×同學的生日,老師在商店里看到了一些漂亮的彩筆,(出示三種帶有單價的彩筆:8角、5角、1元)我想買兩支代表全班送給他作為生日禮物,大家給個意見,買哪兩支好呢?要多少錢呢?請大家商量一下。”在這我結合學生身邊最感興趣的實例創設情境,激發他們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實效性。
四、動手操作,拓展思維,使數學問題趣味化
小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期,動手操作是認知的源泉,是提高興趣的助力,是思維發展的基礎。
如,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我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提出“22-17=?”后,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個位“2-7”不夠減,怎么辦呢?動腦筋想一想,與你的小組同學討論交流一下吧!一般來說,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很少有一個學生同時想到幾種不同的算法,常常是幾個人匯集在一起的,作為教師不可要求全會,也不能硬性規定必須會哪一種,倡導算法的多樣性,更要注重對算法的體驗,因為體驗是數學不可缺少的階段。所以,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多數學生意識到借助小棒來表述自己的想法,從而把思維活動建立在具體、直觀的操作活動基礎上有目的地進行,因此,操作活動的效果是顯著的,所以,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操作活動中。
五、聯系實際,激發興趣,提高評價導向功能
眾所周知,數學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學生“學數學 用數學”的意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得把評價貫穿于教學活動,為此既要注重評價和激勵功能,又要重視導向功能,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參與學生活動的目的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所謂的導向功能,就是在評價時要指出“好”在哪里,讓評價成為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學習活動向有益的方向發展。如,學習“11~20”各數認識的時候,出示植樹場景圖,提問:“大家看到什么?”學生回答:“有學生、老師、樹苗、水桶……”這時有學生說看到3只水桶,這時我就因勢利導進行評價:這位同學能用數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把話說得更明白,真好!那我們仔細看是3只水桶嗎?這樣的導向評價不僅肯定了學生回答好的地方是用數字表達,體現數字作用,而且向學生暗示了“用數字表達清楚”這一數學意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廣闊而美麗的天空下,只要教師緊跟新課改的形勢,讓學生有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的舞臺,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能得到強化和提高。這才能讓貼近生活的數學,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數學課堂中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