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苑
摘 要:社會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的土壤,是思想品德課迸發生機和活力的源泉。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課上,我們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資源,選擇學生身邊正在發生的或是已經發生的事例,讓活生生的例子拉近學生與思想品德課本的距離,產生親和感,以此提高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
當前還有為數不少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傳遞給學生的知識過于高、大、空,是從生活中剝離的、純粹的政治觀點,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差甚遠。而實際考查時,卷子上又多以具體材料形式出現,這就導致很多初中學生面對生活實例時束手無策。學生知行不統一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形勢。我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讓學生在時時洋溢著濃厚生活氣息的環境里,既提高文化素養,又提升道德品質。
一、新課導入生活化,鋪好起點
思想品德課教師一定要利用好思想品德課的優勢,導入形式上一定要新穎獨特,令人耳目一新,內容上一定要充滿生活情趣,讓人眼前一亮,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眼球,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情緒在課堂開始階段就處于高昂狀態。如教授《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課時,一上課教師就利用聲像俱佳的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生動具體地展示一系列的中華文化:中國旗袍、中國功夫、長城、故宮、動畫演繹的千變萬化的“龍”字……當播放奇妙的四川變臉短片時,當展出異彩紛呈的《千手觀音》舞劇時,當打出名揚世界的太極拳時,學生內心肯定會被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深深震撼,對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就會更深入一層。
若學生的學習之旅從感興趣、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就能夠很快引發學生共鳴,整節課的學習自然會順風順水。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師一定要努力在點題、激趣、凝思等方面開發生活化資源,為我們的課堂奠基有效的起點。
二、創設情境生活化,積累體驗
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圓心,用最鮮活的生活事例作為輻射背景來創設情境,既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著眼學生的發展要求。學生身臨恍若真實或似曾相識的情境中,一定會深受感染。這樣學生才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課堂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授《尊重隱私 保守秘密》一課時,教師把兩個女生之間發生的故事搬到了課堂之上,設置了時空交換,還原了當時發生的一幕:小A和小B是一對無話不談的閨蜜,一天課間,小A和小B在走廊上聊天休息,這時高大、帥氣的男生小C從教學樓下走過,小A 悄悄對小B說:“你知道嗎?小C是我的男神呀,我經常夢見他呢。這是我的秘密,告訴你,可要替我保密啊?!毙聽了以后雖然很吃驚,但是也明確表示一定保守秘密。誰知道午飯后小B就不由地把這個秘密公布于眾了。于是有關小A暗戀小C的流言就四處亂飛,小A 恨死了小B,很后悔把秘密告訴小B。
這個案例里面不看對象說老實話的慘痛教訓告訴學生:誠實并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隱私權,并不意味著要公開自己的全部秘密。學生通過全身心地參與,獲得了真實的體驗和感悟。這種體驗是自己總結得出來的,特別有利于積累經驗,有利于轉化為實際行動。
三、活動內容生活化,化難為易
思想品德課是思想教育性很強的科目,具有深刻的理論性。教師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懂,能夠融會貫通,就必須將理論寓于案例之中,通過創設相應的社會環境,誘導學生參與其中,從而產生接受知識的內在心理需要,在此基礎上拉近課程與學生、理論與實際的距離,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樣才能讓知識變得靈動易學,思想品德課也才會充滿生機與生活氣息。如教授《法律是我們的保護傘和守護人》一課時,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表演小品,讓一名學生扮演“高個子”向小學生敲詐、勒索,另一名學生扮演“路人”,親臨威逼現場,看到高個子學生鬼鬼祟祟地守在學校門口的拐角處,等那些獨自路過的小學生,然后逼迫其交出自己的零花錢。路人看到這些,悄然離開,撥打110舉報?!肮矙C關”接警后,迅速趕到現場,依法帶走了“高個子”。
直觀形象的小品表演,使得學生身臨其境,慢慢地養成關注社會、關注現實、理論聯系生活的思維慣性。
課堂生活化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我們思想品德課教學唯有樹立生活化的觀念,合理開辟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方能真正體現思想品德課的價值,真正引領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課堂上教師一定要貫徹落實生活化的課改精神,懂得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更好地將思想品德課的學科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切身體會,并且轉化成無言的行動。
參考文獻:
[1]孫曉芳.生活化地組織思想品德課堂教學[J].文理導航(上旬),2013,(3).
[2]張伍民.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課堂中學習進步[J].學周刊,2013,(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