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樂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其教學有效性研究應該更加深入,以提升數學教學有效性,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小學數學教學事業發展。本文針對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進行了多方面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中,想要提升教學有效性,必須將生活實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同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從實際出發。這樣才可以真正達到教學目的,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
一、創建情境,提升教學有效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好奇心重,利用這個特點,教師可以創設教學生活情境,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話題為基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另外,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學生愿意主動參與進來,以愉悅的心情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夠提升教學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用乘法口訣進行表內乘除法的口算”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設置了一個“小紅來我家”的情境:小紅是我的朋友,一天,小紅帶著她的弟弟,來到我家做客,媽媽為我們端來了一盤蘋果,共有3個,我們一共三個人,要怎么分呢?教師將這個情境制作課件,課件盡可能有趣、生動,學生通過觀看課件,被吸引進入情境,然后自主思考問題,大家可馬上回答:“一人一個。”接著屏幕上提示:“6個蘋果呢?”這個時候一部分學生能夠快速回答出:“每人2個。”很明顯有一些學生是不理解的。最后屏幕提示:“7個蘋果呢?”這下可把學生難住了,教師在這時候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同學們你們很棒,你們不僅認真思考,還回答上來兩個問題,非常聰明,下面讓我帶領大家運用乘法口訣來解決這個問題,和小紅她們一起玩耍吧!”——引出課題。這樣的方式十分樸實,學生進入一個家庭的情境中,心理緊張情緒會消除,同時會不由自主地進行問題思考,有效提升了教學效率。
二、分層教學,提升教學有效性
大量的實踐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以及遺傳因素,都會影響人的思維,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對問題的理解也就不一樣。因此,教育領域針對這個特點,提出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觀點,并開始積極倡導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是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從而使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學,更具針對性與合理性,教學有效性大幅度提升。
比如,學習《分數的意義》,分數在日常生活的應用隨處可見,那么教師想要制訂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首先要明確學生的想法,掌握他們的思維方式,所以在課前需進行調查:“你們看到‘分數的意義之后,想要知道什么內容,想要理解到什么?”生1:我想知道怎樣表示一個物體的幾分之幾;生2:我想知道分數的作用;生3:我想知道什么叫做分數。針對這樣的分析和調查,掌握總體學生的差異性,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與內容時,就會更加有針對性,更具有效性。
三、聯系生活,提升教學有效性
聯系生活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見的方式,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理論解釋實踐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意識,并使用所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他們生活中有關的數學現象和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可以從他們的現實生活和數學學習經驗出發,與學習內容發生相互作用,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因此,我們的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實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最終達到提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我國小數數學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責任也更重,如何正確認識到自身教學存在的問題,正視自身的缺點,并積極改正,轉變教學思維,提升教學有效性,成為擺在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問題。教學有效性包含的內容很豐富,在教學方法、思維以及理念等各個方面,教師都要懂得與時俱進,學會進行創新和完善,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堅持因材施教和以生為本,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承擔教育人才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閆 平.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策略分析[J].品牌,2014,(7).
[2]李道博.試分析小學數學游戲性教學策略的設計與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4,(36).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深土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