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東
近年來,如皋市以互聯網技術發展為手段,著力培育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不斷提升農牧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為推動“三農”服務、種植養殖、加工流通產業深度融合做出了新的貢獻。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
“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網絡體系初步形成。通過多年發展,如皋市農業信息化網絡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農技推廣架構不斷完善。依托如皋農業信息網,下聯各鎮(區、街道)、村(社區)的農業信息快速傳播通道基本建立,培育科技示范戶1600個,建成村級規范化農業科技示范服務站10個,獲批省基層農技推廣示范縣。涉農時效服務不斷增強。通過農林短信群發平臺及時向社會發布農業信息、科普農業技術。截至目前,網站總訪問量已達到418957人次。建成“12316三農熱線工作站”,2015年,共向全市5287多農戶發送惠農短信22萬條次,專家組遠程幫助解決疑難雜癥87個。信息宣傳載體不斷豐富。與南京綠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如皋農業智能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解決農業農村信息化“最先一公里”涉農信息資源整合共享難題與信息及時有效進村入戶難題。目前,已有8臺觸摸屏智能終端在金陽、禾盛等規模農業園區安裝使用。
“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水平逐步提升。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技術示范應用,積極發展智能農業、感知農業,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管理水平。精準農業。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與如皋市共建“國家信息農業工程技術中心如皋試驗示范基地”,通過web技術、GIS技術與農業生產技術的融合,自動監測并調節生產環境。智能農業。如皋市裕康肉雞標準化示范場采用自助研發專利“雞舍遠程環境調控系統”,對雞舍溫度、濕度進行數據采集、分析決策,遠程控制燈光、通風、溫度等,用工成本下降35%、肉雞環境應急反應下降95%、經濟效益提升18%。品牌農業。開發農業投入品監管系統,確保農資監管與服務“信息數據化、購銷實名化、監管實時化、服務網絡化”。建成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管理系統,實現“定點收集、集中處理、保險支持、資源利用”的無害化處理新機制。構建起農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產品可召回”的質量可溯源體系。
“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營銷推廣效應凸顯。發揮電子商務產業對傳統產業的提升和促進,將“如皋花木盆景”、“長壽食品”、“紅木雕刻”、“工藝絲毯”等地方傳統品牌推向全國。目前,擁有電子商務企業1400余家,從業人員56000多人,大型電子商務服務企業15家,成為南通市唯一獲得“江蘇省農業電子商務示范縣”的縣。建成中國長壽密碼網、花木大世界網、農寶網3家新型電子商務平臺;江蘇長壽集團、如皋永興腸衣有限公司、如皋玉兔集團等企業在淘寶網等第三方平臺開設了直營店;壽都密碼在微信開通服務號,具有完整的微信客服、微信支付功能。花木大世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年網銷6000萬元,位居南通市農產品電商20強第6位,長壽大紅門食品有限公司年網銷2000萬元,位居南通市農產品電商20強第12位,壽都密碼農產品有限公司年網銷1000萬元,位居南通市農產品電商20強第19位,如皋市年網銷超千萬元農產品電商數位居南通市第3位。
“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發展基礎不斷夯實。目前,如皋市已有45家互聯網企業,其中服務企業15家、本地平臺8家、應用企業22家。江蘇歐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與慧聰網聯手,專注于專業市場電子商務及軟件服務,為企業提供全面的商務解決方案。“花木大世界”電子商務平臺,不僅具有B2B、B2C、C2C信息發布和交易功能,還擁有物流配送、第三方支付及擔保、應用服務等功能;“中國長壽密碼網”云集全國58個長壽之鄉相關資訊,開設店鋪200多家,同時在天貓商城、京東商城、1號店、蘇寧易購四大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江蘇長壽大紅門食品有限公司先后開設了淘寶“壽之源公司店”、天貓“壽之源旗艦店”,并入駐“壽都密碼”、1號商場,網銷肉松、香腸、火腿等產品。全市共有物流企業279家,建成15萬噸級碼頭兩座,5萬噸級碼頭15座。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速遞聯手構建電商現代物流中心,助推如皋市農業電子商務物流業高速發展。
制約“互聯網+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因素
觀念意識待改變。農業擁抱“互聯網+”首先需要各個參與主體意識和觀念的逐步轉變。由于農村群眾受文化專業知識的局限,以及對互聯網了解程度的不足,許多農民積極主動擁抱互聯網的愿望不夠強烈,有些人甚至對“互聯網+”仍有懷疑和抵觸心理。
從業人員偏老化。互聯網行業知識結構更新速度較快,需要文化水平高,而如皋市除龍頭企業、規模園區外,從事農業人員普遍存在年齡偏高、文化偏低情況,對新技術、新知識、新模式接受程度不高,缺乏既懂傳統農業、又懂互聯網技術且愿意到農村服務的專業人才,這制約著互聯網與農業的深度融合。
農村物流不完善。盡管如皋市正在推進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農村物流體系也在逐步完善,并初具規模,物流主體向著多元化發展。但是如皋農村流通觸角延伸不夠,農村需求分散的特點導致“最后一公里”配送難題尤其突出,社會化物流目前仍不能有效服務村鎮。在生鮮農畜產品物流業保鮮技術、儲存能力、配送力量存在短板,尤其是冷鏈物流能力不夠,成為如皋農畜產品踏上互聯網之路的巨大障礙。
電子商務較滯后。如皋市農產品加工生產企業互聯網意識普遍不強,并且因缺乏人才、技術、資金等,難以實現電商營銷。加之生產產品種類少、品種單一、品牌效應低,也導致如皋企業在互聯網營銷中缺乏有效競爭力。
前期投入費用高。農業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具有一次性投入大的特點,一套物聯網設備,因其核心傳感器的不同,價格從一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在農業整體效益低、以小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的情況下,很多物聯網設備因價格偏高很難大面積推廣。
推動“互聯網+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思路
建立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條模式。將互聯網與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充分融合。用互聯網技術去改造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水平,管控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確保產品品質;對產品營銷進行創新設計,將一、二、三產業環節打通,形成通暢的產業鏈。“互聯網+農業”催生大數據搜集、信息平臺建設等技術服務需求,同時也為農業生產打開了更大的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農業勞動力供求空間。
創建互聯網與生產相互結合的智能農業模式。以計算機為中心,對農業生產信息技術的系統集成,集感知、傳輸、控制、作業為一體,嘗試推進農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實現人力成本和物質成本的有效控制,以過程控制保障產品品質。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應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模型預測,實現精準農業精確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實現高產、優質、高效。
創建互聯網與營銷綜合運用的電子商務模式。農業電子商務是以農業產業鏈為基礎,基于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電子化交易活動。其中包括農業生產的管理,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的網絡營銷,電子支付,物流管理。以信息技術和全球化網絡系統為支撐點,構架類似B2B、B2C的綜合支持平臺,提供從網上交易、物流配送等功能,主要從事與農產品產、供、銷等環節相關的電子化商務服務。互聯網技術推動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化管理,實現工廠化的流程式運作,進一步提升生產經營效率。
加快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圍繞農業產加銷及農業電子政務等,以“一個中心、三個平臺”(即農業大數據中心、“三農”服務產業支撐平臺、種植養殖產業服務平臺、加工流通產業運營平臺)為核心,加快“互聯網+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的有效對接,推動農業三產深度融合。利用云計算、大數據,整合分析涉農部門信息資源,促進信息技術在農業技術推廣、價格預測分析等方面的應用。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生豬無害化處理、農業投入品監管等為重點,整合完善現有功能,提升系統使用率、實用性。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園區等積極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種植效率,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銷售。加快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實現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
加快電子商務融合發展。全力引進與電子商務項目、區域物流基地、倉儲配送中心、數據分析中心、結算中心等項目落地和建設。發揮政策支持、項目帶動、典型示范的作用,鼓勵、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農業電子商務,建設一批要素集聚、政策創新、產業集中的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典型。支持傳統企業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推動有品牌、有產品的農業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園區依托三方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開展微信營銷,形成多種形式的網絡銷售。加快電子商務集聚區建設,推進電商企業集聚化發展,以“一村一品、一鎮一產”特色產業為基礎,積極開展農業電子商務特色村、特色鎮建設。大力扶持電子商務協會和團體組織,整合如皋優質長壽農產品、花木之鄉產業資源,牽頭全市農產品電商平臺組織網上營銷活動,形成類似“雙11”的“中國長壽食品購物節”、“中國花木盆景購物節”等,集中打造如皋農產品電商名片。
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步伐。組建“互聯網+農業”專家隊伍,編制發展總體規劃,明確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建立長效機制。依托科研機構、涉農信息化企業,建立“互聯網+農業”發展高端人才培訓基地,培育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變革主角是農民,普及培訓是關鍵,依托壽都密碼、江海技校,邀請專業老師和專家開辦培訓課程,及時更新知識、提高互聯網操作水平,加快提升農業從業人員能力。引進人才,加快論證、試點推進互聯網金融和股權眾籌等江蘇空白領域,確保在后續競爭中搶得先機。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互聯網+農業”的重要作用,總結推廣先進典型,營造關注、支持、參與“互聯網+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江蘇省如皋市人民政府市長)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