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輝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辰不詳,死于公元636年。因“割股奉君”、“辭官隱居”等壯舉,深得世人懷念、贊頌。
介子推對晉公子重耳曾有“救命之恩”——重耳早年逃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后是兄弟晉惠公追殺,以致狼狽不堪,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俄n詩外傳》記載,有一年重耳逃到了衛國,一個叫作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他的資糧,逃進深山。重耳無糧,饑餓難忍。當他不得已向農夫乞討時,被農夫用土塊當成飯團戲謔了一番。重耳連續多日無食可進,差點餓暈過去。為救重耳一命,介子推進得山去,毅然割下一塊自己腿上的肉,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奉給重耳。重耳事后得知真相時,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天遂人愿。19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后,重耳非但大難不死,而且由逃亡者成了晉文公。在論功行賞獎掖跟隨他逃亡的人時,卻忘了有恩于他的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等人那樣,厚著臉皮,主動請賞。從此開始直到離世所發生的幾件事,折射出他身上三種不凡的氣節。
介子推認為,自己當年做出的忠君行為,完全“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重耳當上晉文公,“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在他看來,貪天之功為己有,實在是一種欺騙行為。下面的人把罪過當作合乎正義,上面的人對欺騙行為加以封賞,上下互相欺瞞,自己怎么能和他們相處呢。于是,他暗下決心,以后不能再吃他的俸祿了。此乃凜然正氣。
當母親問介子推:“你何不也去求賞?不求賞而默默死去,又能怨誰呢?”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明知是錯誤的,而又效法他們,罪就更大了?!蹦赣H進而奉勸:“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介子推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敝?,便毫不猶豫地與母親一道過起了隱居生活。此乃傲然骨氣。
介子推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睍x文公看到這首詩后,自責不該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前來受封。直到這時,才知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尋訪。孰料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儼如大海撈針,哪里找得到人。晉文公求人心切,下令三面燒山,希望借助山火,把他“趕出來”。誰知大火燒了三天,也沒見到介子推的影子。后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和他母親的尸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尸體前哭拜時,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的柳樹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來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此乃浩然豪氣。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弊鳛榇呵镔F族,介子推不言祿的行為是知識分子獨立精神的體現。他“割股食君”的舉止,其實是在“食國”,這是中華民族正道愛國傳統美德的體現;在介子推身上蘊含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正因此,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在《清明》一詩中贊嘆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滿眼蓬蒿共一丘?!奔毤毱肺督樽油频难孕信e止,不難看出他身上潛藏的可貴氣節。
反觀前些年的官場,有些人的所作所為,與介子截然相反。當“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不跑不送,原地不動”,成為一些地方官場潛規則,使少數不宜提拔的人得到提拔任用后,有人心理失衡,有人東施效顰。為了得到頂頭上司的賞識,進而得以提拔或者重用,竟然無恥到了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低頭哈腰,極盡奉承討好之能事者有之;慷慨解囊,一擲萬金賄賂上司者有之;不惜割愛,把嬌妻當禮物送給實權者亦有之。凡此種種,哪里還有一點氣節可言!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責任編輯:張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