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娜
“文以載道”,語文學科所具有的思想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以教書育人為原則,要將德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探討語文教學與德育之間的關系,提出德育滲透的具體方法,從而達到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的完美融合。
語文教學德育滲透《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德育滲透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因而,如何利用好語文這一人文性學科開展德育滲透,使學生在不斷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個人品德修養,是每位語文教學從業者要解決的問題。
一、語文教學與德育的關系
我國在《教師法》《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中都體現了德育的內容,在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明確表示,語文是一門基礎教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質,都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學是帶領學生通向智慧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教師除了培養學生掌握語言工具外,還要充分挖掘德育在教材內容中的滲透點,借此影響學生,促進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科學篩選的,從知識結構、思想教育內容、體裁、題材上都具有明確、完整性地設定,注意對學生多方面的培養,致力于學生整體素養的提高。在學生成長發展階段,課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作用,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時刻反思規范自身行為,還能凈化學生心靈,促進人格的健全。語文的這一特點是其他科目不能比擬的,因此語文教學是德育滲透的重要陣地。我們要恰當地把德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達到兩者的有機融合,實現學生語文素養和道德素養的雙向提高。
二、如何實現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挖掘信息,貫徹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中的基本教育,教師要把握對愛國主義較深的滲透。周恩來說過,“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狈催^來,對民族的自豪感也能激發學生對國家的熱愛。因此,我們要挖掘教材資源和網絡資源,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一個不熱愛自己祖國語言的人,由怎么談得上熱愛自己的祖國呢?”因此,在漢字教學中,抓住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向學生展示中國方塊字的形體之美。比如,“宴”字,寶蓋頭下面的“晏”是聲旁也是形旁,可以將其拆分解釋為麗日美女相伴的閑情逸致,寶蓋頭表示房子。“宴”字的金文形式寶蓋頭兩端延長,太陽在寶蓋頭里的右上方,一位美女在寶蓋頭里跳舞。通過圖片展示“宴”字的金文、篆文,引領學生在漢字的文化長河里徜徉,或者展示“愛”的繁體字寫法“愛”,告訴學生:“愛的基礎是個‘友,首先要成為朋友才會有愛,愛要用心,所以友字上面有個心?!痹趯φZ言文字的講解中,用文字的豐富內涵和歷史變化提高學生對文字的熱愛,從而激發學生對具有博大精深文化的中國的熱愛。除此之外,還可以把課堂外的東西,如新聞等講給學生們聽,讓他們了解祖國發展的良好態勢,從而構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實現愛國主義教育。
汲取文本精神內涵。語文課本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最好的德育教材。在對教材的講授中,不光要注重對語文知識的重點講解,還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背后的意義和思想內涵,也可以結合文章作者的生活背景,對文章的精神內涵進一步傳達。比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文,文章記述了重病纏身的母親,默默地承受了雙腿突然殘疾的兒子的暴怒無常和自身的病痛,直至生命結束的最后一刻仍在掛念自己的兩個孩子,表達了母親對兒女的真摯無私的愛,也表達了子女對母親的深切懷念。還可以拓展史鐵生的生活背景,加深學生對文本傳達的思想意義的理解。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意義閃光點借此豐富學生的感情。在語文天地里,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無盡思念,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欣然贊美,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君愛國和忘我犧牲,有“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愛惜時光之嘆,也有《憶讀書》引導青少年多讀書、讀好書,有《樹林和草原》為學生描繪草原風光,傳遞對自由和自然的熱愛……教師首先自己能從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來把握文本精神,才能不斷地塑造、提升學生的思想意識。
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滲透。語文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語文以其文藝性、人文性超越了嚴肅的政治教育,學生也不喜歡被人追著講道理。因此,真正的語文教育,應該是由我們組織引導學生從自我體驗感悟到最終的精神升華。我們要靈活地運用符合教學實際的方法,順應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在課堂上完成對語文教材教授的過程中,利用豐富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在有趣、主動的學習中將德育滲透進去,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比如,在海倫·凱勒《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游戲體會為什么海倫·凱勒會稱老師安妮·莎莉文是再塑自己生命的人。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扮演海倫,一個扮演安妮,“安妮”只能通過雙手和外界可以利用的工具使“海倫”感受到這個新詞語的意義并學會書寫這個詞,不能發出聲音或者做動作,因為“海倫”又盲又聾。激發學生從中體會“安妮”的教學難度,再結合文本中安妮在海倫發脾氣時的表現傳達安妮的耐心和細致,讓學生深刻體會安妮對海倫具有的再造生命的意義,體會老師為了教學所付出的精力和愛心等。慢慢給學生建立這種尊師重教的意識,而不是說“尊重老師、敬愛老師”這樣直白、說教的話,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滲透。
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俗話說,文如其人。我們要把握寫作教學的機會,通過讓學生自由閱讀、讀報、看新聞等方逐漸培養學生交流感悟的習慣,引導學生們仔細觀察生活,從自身和別的現象中進行反思感悟。老師的培養目標在于使學生豐富思維感情,學會思維發散,加深思考感悟的能力,進而使學生在寫作中更真實地透露自己的思想。教師通過看學生習作,了解學生真實想法,關注學生在成長中的心理變化,在作文批語和私下交流中,幫助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完善學生人格。培養學生對生活有所感悟,讓學生在豐富感情的同時,通過自己的思考結合以往的認知完成德育的再次滲透,使學生形成德育的階梯式成長。我們要為學生做德育成長的把關工作,即通過對學生習作的審視和交流,實現了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提高,更深入地了解學生成長,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
提高教師榜樣力量。除了家長和同學,我們是學生接觸最多的群體,語文教學從業者是德育滲透的關鍵人物,因而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榜樣作用。教師要用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優秀的個人素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一言一行,對學生產生教育作用。因此,熟練的把握教學內容和知識點,為學生傳達自己正確的學習態度;深入鉆研教材內容,挖掘德育滲透點,適時地進行德育傳播。除了教學內容之外,還要注意個人的言行,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規范自身的人格修養,注重作為教師的儀容儀表,形成獨特的個人魅力。這樣才能上行下效,提高自己的榜樣力量,使學生接受教師對文本德育理念的教授,并接受教師本身帶來的德育熏陶。
三、總結
做語文教師要以教書育人為原則,把握語文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挖掘德育滲透點,順應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在文本教學、寫作教學、游戲教學中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做到言傳身教,發揮教師的個人魅力和榜樣力量,實現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
參考文獻:
[1]陳燕.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J].文理導航,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