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祥余


摘 要:小學生剛開始接觸足球運動時,比較難以控制住球,容易喪失練習興趣。本文總結校園足球開展的經驗,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活動模式、優化評價組織形式,以足球普及教學為主體,以實踐體驗為途徑,立足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小學校園足球活動變得豐富有趣,提高了校園足球開展的成效。
關鍵詞:小學;校園足球;活動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4-0057-03
一、打造校園足球文化,營造全民參與的足球氛圍
要使足球運動能持之以恒得到發展,形成良好的氛圍非常重要。我們著力建設本校特色的足球文化,讓拼搏、團結、協作成為校園的一種精神,讓足球運動成為校園的一面旗幟。我們學校門口的宣傳窗專門開辟了一個足球專欄,經常刊出一些足球知識和技術圖解、裁判法則以及足球新聞。球場內外的圍欄上懸掛了一些勵志格言和球星宣傳畫。學校每年舉辦一次歷時一個月的“足球節”以營造良好的足球氛圍。開設有年級足球聯賽、師生足球隊校際比賽,足球知識講座、足球知識搶答賽、球星成才故事演講等活動。今年暑假學校將準備舉辦足球夏令營,以此為推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這些活動吸引了全體學生的參與,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足球素養。
隨著校園足球活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足球不經意間已經滲入全校師生的生活中,音樂課、美術課、語文課都經常把足球當成創作的素材,進一步豐富了我們校園的足球文化。足球小報、足球漫畫、足球陶藝、有關足球的作文等每期都能在學校的黑板報和足球長廊上展示風采,有效激發了學生參與足球活動的興趣。
二、開設足球課程,建設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材體系
學校根據當前的學生需求,在體育課程設置中每班每星期專門開設了一節足球課。體育教研組堅持了人本性、趣味性、整體性、差異性和實踐性原則,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開發足球教材,構建了以足球普及教學為主體,以實踐體驗為途徑的課程內容。在制訂每個學期的足球教學計劃時,體育組老師總結了前一年的教學經驗,反復調整以適應學生的年齡特征。如,我們本來的預想是一年級先發展顛球技術以提高球性,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顛球對于一年級學生要求過高,影響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學生反而對于腳內側停球、傳球和簡單的帶球、拼搶等技術掌握得較好,練習興趣也很高。為此,我們降低了對學生顛球技術的要求,提高了帶球的技術要求。經過幾年的實踐研究,我們逐漸完善了各個年級段的教學計劃,并把每年的教案整理成冊形成了校本教材,保證了足球教學的系統性和科學性(表1)。學校加強了對足球課堂教學的研究,要求每個體育教師一個學年必須開出一堂足球公開課,做到以研促教,博采眾長,提高實效。
三、課內教學與課外練習相結合,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
1.堅持足球游戲屬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喜歡做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我們一定要堅持足球以“玩”為宗旨的游戲本質。在小學的啟蒙教學階段,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以重復練習為主的教學理念,循序漸進地采取一些游戲形式,讓學生在“玩趣”當中實現教學目標。例如,練習顛球時可以配上明快的音樂,引導學生邊顛球邊隨著節奏自由扭動,組織學生比一比“看誰連續顛球”次數多、動作協調姿勢美,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發展身體的協調性和控球能力。還可以采用高低顛球、腳背腳內側輪換顛球、轉體顛球、雙人交替顛球傳球、頭腳腿部位顛球和顛球過欄架(藤球比賽)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豐富的“玩趣”中提高球性。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射數字靶、快速帶球過障礙射數字靶、人球分過接力、足球“高爾夫”“乒乓球桌”足球(用頭對抗)、“臺球足球”等形式的比賽,讓學生比得分、比準頭、比成功率,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在對抗練習時,我們可以采用3對3、5對5形式的對抗賽、擂臺賽、過關賽等有趣的形式,讓學生敢于參與、樂于展示。
游戲分組時,最好讓學生采取自由組合的形式,讓興趣、愛好、水平接近的學生自由組合,由學生自己推薦一位小隊長組織管理,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活動效果。當然,我們也要關注小組之間的技術水平差距,多進行分層教學和個別指導。在組織游戲比賽時,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安排“讓球、讓分”的形式,提高對手之間的可比性和對抗性,使學生對每次的練習活動都充滿期待,最終在快樂的“玩趣”中掌握技能,提高課堂效率。
同時,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足球教學活動,使技術教學形象直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旋轉球技術時,腳背觸球的瞬間技術是不可能憑教練員的示范能解釋得清楚的,利用多媒體課件就能采用慢放的形式把技術細節演示得清清楚楚,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豐富足球練習形式,確保學生能每天觸球
(1)足球操和足球家庭作業
足球水平的提高往往需要比較長的練習時間,每個星期一節體育課和兩次課外活動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提高學生的控球能力,體育組教師將帶球、控球、顛球等動作配合明快的音樂節奏匯編成操,每天利用大課間開展球性練習,讓學生每天觸球成為一種習慣。學校在每年的體育節開幕式上都舉行足球操比賽,比賽分數直接計入體育節團體總分,此舉引起了班主任老師和全體學生的重視,有效推動了學生每天練習足球操的積極性。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球性,我們還開展了超市化形式的家庭作業,把足球基本功練習安排在每天的體育家庭作業里去完成,讓學生每天在完成文化課作業后都能練習足球(表2)。具體的操作方法是:要求學生每天在兩類項目中各選一項進行練習,由家長督促并簽字,每周一由體育委員檢查登記,體育教師每星期采取抽查的形式進行管理。我們不定期通過校訊通把足球作業的要求告知家長,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是會出現家長敷衍了事的現象,導致學生蒙混過關。為此,我們體育組教師統一認識,采取了“足球顛球每課必查”活動,每堂體育課的結束部分開展三列橫隊對一列橫隊的互檢活動,也就是每課都有三名學生對一名學生進行檢測,要求每個星期顛球次數進步1個,不合格者體育課下課補練50次。這項措施有效提高了學生足球家庭作業的完成率,獲得了很好的成效。
(2)足球第二課堂和課外體育活動
足球普及化運動的開展,吸引了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足球運動中來,為了進一步完善足球的后備人才培養體系,我們在每周三下午開設了足球第二課堂,由足球教練員進行90分鐘的特長訓練,表現優秀的推薦進入校隊試訓。這40個成員都是由體育教師根據上課態度、基本技術、身體素質等綜合指標考評推薦的,是競爭上崗的,如果沒有上進心,隨時都會被其他表現好的學生所淘汰。因此,成為學校足球第二課堂的正式學員,已經成為全體學生的追求目標,具有強烈的榮譽感。
每個班級每周都有兩次課外體育活動。我們經過統籌安排,把學校的標準足球操橫過來劃線分成20米寬的5個小型足球場,保證了每班每周的課外活動都有一次練習足球的機會。課外活動主要以班級內或班級間打對抗賽為主,由班主任負責管理,體育教師巡回指導。
(3)“足球節”全民比賽
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參與足球運動,我們采取了以“賽”促“練”, 以“練”促“效”的方式。每個學期根據教學計劃的進程,舉行全體學生參加的“足球節”,讓所有學生學有所用,體驗成功。我們根據學生的不同年級水平設置了全民參加的競賽項目:一、二年級進行一分鐘顛球比賽,以促進低年級學生足球基本功的提高。三、四年級進行運球過障礙接力賽,以進一步提高學生足球基本技術。五、六年級成立班級足球隊,進行年級組足球聯賽,以提高學生足球技術的應用能力和對抗能力。我們要求足球聯賽參賽隊成員上下半場必須換5個人,基本做到了全體學生都能獲得上場的機會。聯賽冠軍隊主力成員和非冠軍隊的尖子學生,獲得參加校足球隊試訓的資格,學生的比賽成績按名次計入班級的綜合考評。
校內足球競賽的裁判工作,我們基本安排高年級學生輪流擔任。比賽時間一般安排在每天的課外活動時間段(不占用上課時間),“足球節”整個過程歷時一個月,讓學生在這個濃郁的氛圍里充分體驗足球的樂趣。
四、優化活動評價方式,改一次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
合理的評價是對學生鍛煉價值的肯定,是激勵學生持之以恒進行鍛煉的動力。我們改傳統的一次性終結性評價習慣,為重視學生參與態度、積極性、合作精神、思考與判斷、技能與表現等方面的過程性評價,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1.即時評價
在練習中,學生做出一個漂亮動作時,我們應該馬上喝彩進行即時評價,這能很好地起到鼓舞士氣、增強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技術動作的“動力定型”的作用。學生如果出現迷茫、急躁、沮喪情緒時,我們要對他的閃光點加以肯定,引導學生克服暫時的低落情緒,然后指出技術中存在的錯誤點,往往能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2.考核評價
每個學期的考核,我們采用拉長測試的時間、不限考試次數的過程性評價形式,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進行準備和鍛煉,“以考促練”讓學生把最好的狀態發揮出來,獲得成功的體驗。
3.競賽評價
代表班級參加校級比賽,每個學生就會獲得校級實踐星和體藝星,代表學校參加高一級比賽,我們不但在先進班評選時直接加分,還在學校宣傳窗設置了榮譽榜,舉行隆重的“校星”上榜儀式,以此來激勵學生訓練的積極性。
要養成學生的終身體育習慣,筆者認為應該幫助學生至少掌握一項體育運動項目,然后形成某項特長,使學生在課余時間擁有一種“露臉”的“資本”,心底里經常萌發一種展示一下的欲望,從而促使學生持之以恒的參加體育鍛煉。而風靡世界的第一運動——足球,就是一個很好的值得推廣的鍛煉項目,我們應該在“金字塔基”普及方面多做研究,真正為校園足球運動的有效開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