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兵
(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高級中學,江蘇 如東 226404)
培養學生家庭觀的三點建議
王兵
(江蘇省如東縣雙甸高級中學,江蘇 如東 226404)
因為學校布局調整,學生上學距離遠,交通不安全,許多小學生和初中生離開家庭寄宿學校;一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未成年的子女離多聚少;一些家庭雙親不全,對子女疏于管理,家庭與學校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勾通不暢等,造成了學生家庭觀的缺失。家庭觀的教育對孩子有著深刻、全面、持久的影響,孩子正確家庭觀的形成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注。
人在嬰幼兒期和青少年期,對家庭的物質、情感的依賴大,父母對子女的情感的撫育對他們家庭觀念的建立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由于種種原因,有些父母讓老人帶孩子,認為省心又省力,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延誤了子女正確家庭觀的孕育。人的嬰幼兒期和青少年期因不在父母身邊造成親情缺失,不僅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重大影響,而且對孩子建立正確的家庭觀同樣存在重大影響。
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子女的思想和生活觀念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引導子女循序漸進地理解父母和家庭,形成家庭角色、血緣感情和家庭責任和擔當的觀念。研究表明:子女在讀高中前生活在父母身邊是最重要的。這個階段,父母對子女衣食住行無微不至的料理,其中凝聚的不僅僅是一種勞動,更是一種親情的撫育。一方面家長應該自我約束,重視言傳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養、行為習慣影響子女,要建立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關系,為子女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另一方面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讓他們主動地幫助父母拿拿接接、洗衣、拖地、做飯,體驗父母的辛苦,急父母之所急,想家人之所想,幫父母做家務等。家里重要的事情要與孩子商量,讓孩子參加家庭會議,我們要真的信任她的選擇和決定,使孩子感覺到自己在家里很重要,有很多事情需要和她商量,征求她意見,逐漸形成家庭成員的意識,學會承擔家庭責任和義務,形成家庭歸屬感。
這個階段,家長要多與子女溝通,了解孩子學校里的事情,知道孩子的所做所想,講講自己工作上的事情,讓孩子了解創業的艱辛,生活的不易,使孩子明白只有付出才有回報,只有奮斗才有結果,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家長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選擇合適的時間把子女帶到自己工作的場所去體驗生活。父母把孩子帶到自己的工作現場,讓孩子一起參與勞動,讓其親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艱辛,通過孩子親身的勞動去體驗每一分錢的來之不易。孩子不知道父母錢財的來之不易,沒有體驗過掙錢的辛苦,也就不知道節儉。不了解生活的艱辛,也就不懂得感恩。讓孩子知道:父母定期給零用錢及各種費用是因為愛她,對她的成長負責。家庭成員都應該為維護家庭利益各盡所能,這是義務,這樣才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價值意識和責任感。
這個階段,家長還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當孩子并沒有按照你的設計成為所謂的尖子生和高材生,并不表示孩子一無是處,孩子未來的幸福與學習成績沒有正相關的關系,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潛質、閃光點,不斷塑造孩子的信心,決不放棄對孩子的教育。要一如既往地適時適度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善于發現孩子的進步,適當地給予表揚與鼓勵。但是,這些東西,并不是一種技巧,前提是我們父母真的認為她行才有效,我們需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很優秀,并不一定需要用學習成績或者賺錢的模式來證明。孩子只有得到家長的關注、認同和祝福,才會具有滿足感、成就感,才能夠正確地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減少與父母的敵對情緒,改正自己的不足,進而轉化為勤奮刻苦的內驅力,提高自我責任感,也才能慢慢增進家庭責任感,為形成正確的家庭觀創造條件。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布局要合理布點,積極推行走讀制,讓小學生和初中生早晚與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生活在一起。寄宿制學校盡可能每周安排放一次假,縮短寄宿生與家庭成員分離的時間。即使父母外出打工,也要積極想辦法把子女帶在身邊教育,盡管父母會更加辛苦一些,但子女與父母的感情會更進一層,子女的家庭意識會更進一層。
家庭是領受生命,幫助成長的地方。人的生命從家庭開始,不論你是否喜歡你的家庭,不論你的家庭的功能是否完整,你就是從一個家庭開始并被你的家庭塑造。你會忘記成長過程中的許多事情,唯獨你對小時候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晚飯的情景記憶猶新,這其中折射出的家庭觀最為理想,保持家庭的和諧完整,是青少年建立正確家庭觀的法寶。
由于市場經濟及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都在發生悄悄變化,人們的離婚率不斷上升,甚至躋身世界前列,父母婚姻的失敗,使孩子成為真意義的受害者。一些地區調查發現,一個50人的班級,家庭不完整的學生高達11-15人,家庭的瓦解對子女家庭觀的建立是災難性的打擊。學校可以通過舉辦家長學校,教育和引導家長加強自我約束,對家庭和子女負責,家庭生活求同存異,努力維持家庭的完整。婚姻可以從頭再來,事業可以從頭再來,孩子的成長不能從頭再來,孩子的教育不容錯過。老師要多與家長溝通,使家長們意識到,在追求個人幸福的同時,在為生活奔波、創業奮斗的同時,要多抽些時間陪孩子,不要忽略了對孩子的關愛與教育。
我們還應當重視,有些家庭雖然結構完整,但家庭教育功能喪失,同樣會給學生家庭觀形成造成不良的影響。一些家庭對子女由寵愛滑向溺愛,導致子女從小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好逸惡勞,自私自利,惟我獨尊,占有欲極強,加之認知能力還較低,非常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些家庭忙于生計對孩子疏于管理教育,發現孩子犯了錯誤或有劣跡,信奉“棒打出孝子”古訓,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打罵、不讓吃飯、罰跪、捆吊、拷打、關禁閉,甚至趕出家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緒對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一些家庭父母只顧自己及時行樂,沾染了不良惡習,由于未成年人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力較弱,父母諸如賭博、酗酒、盜竊、腐化等不良惡習,都會給子女負面暗示,并刺激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這些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正確的愛和家庭的溫暖,就會到其他方面尋求補償,容易在社會上結交不良的朋友,以尋求認同和安全,在家庭觀和世界觀方面非常容易出問題,學校和社會都要十分重視及時幫助這些家庭,建設和諧的家庭,恢復家庭教育功能,糾正不良行為,讓子女享受到家庭的幸福。
家長千萬不要錯誤地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的事,家長要多與學校溝通,學校也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強與家長的互動。
學校要有目的、有計劃的實施家庭觀教育。學校設施家庭觀教育的主要手段應該是活動參與,要為低幼學生開展親子活動,建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系,可以讓家長與子女共讀一本書、共辦一張報、共畫一幅畫、共看一臺戲;各學段學校可以開展“家長開放周”活動,把家長請到學校與孩子一起生活學習,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感受學生生活的酸甜苦辣,進一步融洽父母與子女的感情。
學校的重要慶典和活動,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成人儀式和“六一”、“五四”、國慶、元旦等重大節日和紀念日,要創造條件邀請學生家長參加,讓家長與孩子同時出現在子女的同學圈中,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收獲來自家庭親情的激勵,在未來的道路上不會孤獨,使他們終生銘記難忘,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在同學圈中建立起家庭認同感,。
學校不僅要允許,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家庭成員的各種重要儀式活動。家庭中的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既是民俗文化,更是家庭文化,未成年人要參與學習與傳承,親朋云集,禮儀周全,感情真摯,寓教無痕,這是培養未成年人家庭觀的重要時刻和重要環節。時有媒體報道,一些學校和家庭怕影響高考而對考生隱瞞考生親人的死訊,這樣做其實把青少年推到沒有親情、沒有熱血、沒有擔當的路上,是對考生心靈的摧殘。葬禮這種追思祭祀儀式,對親人來說,是一種重大的心理儀式,在象征層面上,跟死去的親人告別,沒有參加這一儀式的話,喪親者的哀傷會持續得更久,難以在心中跟死去的親人告別,而且這會使子女產生本不該有的內疚感,這種內疚感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高考年年有,可親人最后的容顏此生卻無法再見!
學校支持學生參加家庭重要儀式活動,學生受到的不僅僅是家庭觀的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孝道教育,責任教育,禮儀教育,在這些家庭活動里以極其豐富的方式呈現,要比學校里課堂上簡單生硬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可以肯定的是,正確的家庭觀將指引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社會成員的家庭觀匯聚成社會觀的基本面影響社會發展。“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語出《禮記·大學》)。”我們的社會、學校和家庭都要創造條件,培養學生正確的家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