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肖軍
?
藝術與商業雙重視域下的綜藝電影研究
□陳肖軍
摘要:近年來,《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綜藝節目相繼被改編成電影,其居高不下的票房成了眾人議論的焦點,隨之而來的是關于該類型影片的各種爭論。作為一種新型的電影樣態,因其制作方式的問題綜藝電影遭到了電影評論人的眾多非議。本文試從綜藝電影產生動因、藝術性、商業性三個方面來解讀綜藝電影。
關鍵詞:綜藝電影 產生動因 藝術性 商業性
綜藝電影,顧名思義是綜藝和電影聯合起來的衍生品,它是以綜藝節目為基礎,以電影的手法將綜藝電視欄目的題材、人物、情結、結構等方面進行再加工,再通過電影為介質進行傳播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2014年新春,電影《爸爸去哪兒》以7億元的票房創下現象級奇跡;2015年新春,電影《奔跑吧兄弟》用6天2000萬元的成本創造了4億元的神話。綜藝電影在春節賀歲檔可謂是大放異彩。綜藝電影的高票房收入無疑引發了業內人士的熱議,其照搬綜藝節目的原生態形式則引起了軒然大波,反對之聲震耳欲聾。
電視綜藝節目異常火爆。2013年10月11日,湖南衛視播出的《爸爸去哪兒》一夜之間就成了大家茶余飯后討論的話題。《爸爸去哪兒》火了,似乎就只是一夜之間,大家談論的焦點就成了“爸爸與萌娃們”。這檔備受觀眾期待的親子節目開播來勢兇猛,央視-索福瑞全國網收視數據表明,《爸爸去哪兒》首播奪得了收視率1.1、份額7.67%的好成績,在同時段節目中排名全國第一,力壓同時段其他綜藝節目。在節目播完后,趁著大家對爸爸寶貝們的余熱還沒有消除,在春節檔推出《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緊緊地抓住了觀眾們的心理。綜藝電影的高票房其實就是電視綜藝節目本身的成功。
商業利益的刺激。中國電影產業正處在迅速發展的時期,我國電影產業的總票房近幾年來都是持續上升的狀態。人們對去電影院觀看電影的興趣大大提高。綜藝大電影就是在這種市場經濟體制下催生的電影產品。綜藝電影的目的就是吸引觀眾的注意并引發消費,綜藝電影牢牢把握住了市場和受眾的心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票房的收益,對票房的片面追求,成為綜藝電影趨勢增強的市場成因。
全媒體平臺的整合營銷。如今微博已成為娛樂圈與粉絲互動的媒介,大電影也緊隨形勢,利用微博平臺進行營銷。在“跑男”中,先開通了電影官方微博宣告了這部電影,之后的預告短片發布,接著元旦過后的成員海報震撼來襲,一系列緊鑼密鼓的宣傳,讓網民們感受到這部電影的魅力。緊接著明星們賣力宣傳,粉絲們的微博轉發,在電影上映前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宣傳。
其次,利用自媒體進行宣傳。《爸爸去哪兒》的主創機構湖南衛視就動用了許多宣傳資源對電影進行支持。如湖南衛視跨年演唱會、金鷹卡通等都給予了宣傳支持。浙江衛視的《奔跑吧兄弟》最后幾期更是直接播放了大電影的宣傳短片。諸多對節目難以割舍的粉絲,對電影產生了狂熱的期待。
綜藝電影作為新型的藝術樣態。當代文化蓬勃發展,各類藝術形式層出不窮,小說電影、景觀電影也如雨后春筍般嶄露頭角。當下,我國電影市場正處于急速發展時期,很多還不完善,我們需要多樣化的電影來拓展中國的電影市場。最初,國外一些影視巨頭十分重視熱播影視產品的產業鏈延伸和衍生產品開發問題。像《超陸能戰隊》里面的大白,在電影上映后就開始生產衍生品——大白,一時間大白成了炙手可熱的產品,也代表著“暖心”的形象。但是在國外,并沒有把綜藝節目搬上電影院的案例。中國首次把綜藝節目搬進了電影院,這也是一次勇敢的嘗試。
綜藝電影技巧的個性化。首先綜藝電影具有相對真實性。綜藝電影中的演員是真人演真事,時間和空間信息也相對真實,綜藝電影所表達的內容甚至更接近巴贊或克拉考爾所謂的“未經雕琢的真實的電影”。其次綜藝電影的主體性。綜藝電影基本移植了綜藝節目的內容與形式。在綜藝電影中,人是可以選定的,但人物的塑造并非導演所能掌控。更多的是演員自身顯示出來的性格特征。在節目中,只需要對電影整體活動做一個設定,其余就是嘉賓在參與過程中所呈現的性格不確定性。人的活動在電影中所謂活動具有相對性。最后綜藝電影的形象性。一般來說,傳統電影中的人物都是為了電影本身所設定的。其性格、語言、行為都是為了電影所呈現的主題表現的。而在綜藝電影中,其擁有綜藝節目的基本結構與內容,自然也少不了一些“真人秀”的因素摻雜其中,嘉賓性格的表現和人物之間的沖突表現其中。綜藝電影也由于綜藝節目的原因,訴求在于娛樂觀眾,滿足觀眾的需求。捕捉嘉賓的有趣行為和語言,以及嘉賓之間互動帶來的娛樂效果則成為了綜藝電影的主要內容。在《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中,無非就是爸爸和孩子接到游戲任務和完成游戲任務的過程。內容都是細枝末節式的記錄。綜藝電影更多的是展現,同時這也體現了其內容大于主題,甚至覆蓋主題的弊端。
商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電影的發展。商業化的運作模式給電影制作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渠道,激發電影人的創作熱情,推動更多優秀電影的創作,擴大了市場規模和產值的提高,讓人們看到了電影行業的巨大潛力,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電影創作之中,給國內影片創作注入活力。在商業化的背景下,中國電影必將向受眾更加廣泛、種類更加豐富、技術更加成熟的方向發展,從而適應不同文化觀眾的需求,推動國內影片質量的提高。
前期投入。在《爸爸去哪兒》大電影拍攝時,導演謝滌葵表示,在拍攝時運用了100多個機位,積累了1000多個小時的視頻素材。拍攝中人具有主動性,攝影師要扛著機器跟在明星身后奔跑,可見其困難性,甚至拍攝完畢之后很多工作人員連續幾天住在機房。僅用五天拍攝的電影《爸爸去哪兒》雖然用時短,但是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制作出來,也是消耗了很多精力的。上映取得的超高票房也是其商業性的表現。
市場調研。在中國,兒童題材的電影比較稀缺,質量也普遍不高,電影《爸爸去哪兒》無非是發現了這片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電影的準備工作從2013年11月中旬啟動后,制作團隊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數據分析。天娛傳媒總裁龍丹妮及其團隊通過對電視綜藝《爸爸去哪兒》收視數據的詳細研究和分析后發現它不同于其他的娛樂節目,除了覆蓋到“湖南衛視粉”的中堅力量——20至30歲的年輕人外,還分布到了小朋友和老年人,也就是說這是一檔老少皆宜的電視節目。
利潤價值。電影的最基本特性就是放映性和觀眾參與性。在2014年春節7天長假里,中國電影市場以超過13億票房的收入再創春節新高。其中由光線傳媒參與投資以及發行的影片《爸爸去哪兒》于2014年1月31日在中國大陸地區公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2月9日24時,該影片在中國大陸地區上映10天,票房成績高達5.7億元。拍攝僅5天的大電影《爸爸去哪兒》,其上座率和每場平均觀影人數甚至超過了投資5億元的3D電影《大鬧天宮》,綜藝電影的高票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電影商場票房的壓力。
綜藝電影在上映之初就得到超高票房,同時電影業界人士對其褒貶不一。我們應辯證地看待綜藝電影,綜藝電影在其發展的道路上并不是毫無意義,它的存在對電影圈的多元化有積極意義,綜藝電影可以成為電影的一個類別。但是綜藝電影在其發展的道路上存在著專業技術層面不足,與傳統電影利益之間的沖突等問題,我們應在其發展的道路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思想性、娛樂性、藝術性、技術性等方面來提高綜藝電影的質量。同時綜藝電影為何這么火爆,也是值得每一個電影人深究的。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欄目責編:陳道生
參考文獻:
1.趙正陽:《本體論視域下的綜藝電影》,《現代傳媒》,2015(7)。
2.昝亞青:《綜藝大電影現狀解析》,《新聞研究導刊》,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