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望劭
專稿聲屏視點
在創新中堅守前行
□廖望劭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傳統媒體發生了許多事情,圈內人員的出走、新興媒體的沖擊,讓有些傳統媒體慌了手腳,甚至開始唱衰自己。然而,在這歲末年初,我們低頭思考,抬頭看路,依然需要在眾聲喧嘩的時代堅持傳統媒體最初的夢想。
在前行的路上,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廣電媒體不可妄自菲薄,需保持定力。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訊息的獲取十分便捷,“媒體”變得觸手可及。一些新興社交媒體從衣食住行推薦到內幕獨家披露,似乎成了無所不知的超級媒體。有人感嘆這些新興社交媒體終將會取代傳統媒體。然而,這些新興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缺少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公信。這些新興社交媒體充其量只是泥沙俱下的信息轟炸罷了,或許可以第一時間傳遞信息,但是先天不具備客觀報道事實的社會屬性。這是他們永遠無法取代傳統媒體的地方。但是,若傳統媒體盲目擁抱新時代,放棄深度報道,轉而追求所謂的新興媒體風格,那么傳統媒體離死亡也不遠了。
隨著移動端的興起,許多人言之鑿鑿地說移動端將取代傳統電視屏,事實卻并非如此。《2015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指出,盡管近八成的視頻用戶幾乎每天都上網但傳統電視媒體地位仍然“屹立不倒”,超六成的視頻用戶幾乎每天都看電視,電視仍然是網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移動端和電視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收視載體,收視環境也不相同,他們更多的是相互共生的關系,而非此消彼長。廣電媒體人要做的是應根據媒體自身屬性量身定制節目,而非盲目悲觀輕言放棄。
這幾年“互聯網+”已經成為熱詞,作為時代潮流前端的媒體人在“互聯網+”進程中更是不斷探索。傳統媒體為了生存發展開始運用互聯網作為傳播載體,如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移動終端等一些新的運用。遺憾的是,大多傳統媒體僅僅是把自身生產的內容簡單移植到互聯網上,單純地“+互聯網”。這實際依然是新瓶裝舊酒,很難起到根本性作用。擁抱互聯網不是單純地平臺疊加推送節目那么簡單,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只有運用互聯網思維才有可能突破原有運作模式的窠臼。
在互聯網時代,伴隨傳統媒體硬件不斷發展和內容制作的轉型,廣播電視節目內容將更加豐富多樣,媒體的服務性和功能性功能不斷得到強化,“用戶觀念”將進一步深入人心。受眾變為用戶,這給廣電媒體提供的思維轉變就是要獲取受眾習慣偏好,精準直擊觀眾需求,從簡單的內容生產轉變為產業鏈經營。業內有人總結為三種模式:IP模式、T2O模式、微信模式。
依據這三種模式有人歸納出2016年廣電媒體發展的趨勢:一、大IP項目的產業鏈拓展。將大IP項目資源最大化利用,進行跨行業的產業鏈開發是電視發展破局的第一個重要方向。二、有影響力節目的產業化拓展。拓展節目產業鏈是廣電發展的第二個重要方向。電視臺通過與網站、電商、新媒體等合作,推動跨行業產業鏈搭建和運營,形成新的生態關系,開辟廣電產業發展新領域。三、打破媒體和產業的邊界,與不同行業、不同主體展開全方位的市場化合作。
在2016年,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依然會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境,但融合與創新依然是主旋律。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唯有緊隨市場腳步,才能擁抱全局,在堅守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