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丹 王 沖
2015年中國廣播電視研究的十個關鍵詞
□陳力丹王沖
2015年中國廣播電視研究逐漸由有形的媒介場域拓展到邊界相對模糊的音頻、視頻領域。本文梳理與回顧了這一年聚焦的十個關鍵詞。作者認為,這年的廣播電視研究,業界的研究者更多聚焦于技術對廣播電視領域的影響;學界的研究者聚焦于內容、規制層面的變化。研究總體在理論闡釋層面乏力,擺出廣播電視領域存在的問題比較全面,但無法給出透徹的解答。就討論的內容而言,研究者普遍關注娛樂內容的生產,某種程度上表明廣播電視的研究主要關注本領域的生存和盈利,而關于廣播電視新聞的改進則乏善可陳。
中國廣播電視場景 跨屏IP真人秀 電視評估體系
2015年,各種互聯網傳播形態對廣播電視的影響進一步加深,研究者們的關注焦點,逐漸由有形的媒介場域拓展到邊界相對模糊的音頻、視頻領域。討論集中在技術、產業、內容、渠道、機制、規制等方面,其中既有關于老問題的新見解,也有新問題、新發現。本文以關鍵詞的形式,對過去一年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與回顧。
2015年,圍繞“場景”這個概念,學者做了諸多探討。場景原本是影視用語,指構成劇情的某一特定時間、空間內發生的行動,或者由人物關系構成的具體畫面。移動互聯網時代,既指用戶使用某一產品(應用)的空間,也指使用時的具體情境,往往與社交、購物、游戲等互聯網使用行為相關。有研究者認為,移動傳播的本質是基于場景的服務,即對場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務)適配。場景成為了繼內容、形式、社交之后媒體的另一種核心要素。①具體到廣播電視領域,有研究者認為,廣播作為典型的場景媒體,面臨的問題是如何顛覆傳統場景,重構新的場景,而廣播媒介場景的重構“不僅在于新場景的塑造和融入,同時也在于傳統場景下的本位回歸與再挖掘”。②也有研究者從分析央視春晚的場景構建入手,提出“互聯網+電視”的場景構建分為兩種:一是 O2O (Online to Offline),一是T2O(TV to Online),后者是在前者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傍焦營銷。如果能以互聯網思維,把新興媒體的符號資本和傳統媒體的社會資本巧妙地結合起來,將打造出一個新的場景時代。③
作為場景理論的闡釋,2015年11 月10日晚,阿里巴巴聯手湖南衛視推出全球互動直播 “天貓2015雙11狂歡夜”,打造“娛樂+消費”的新型傳播模式。在長達4小時的直播過程中,作為實體空間的客廳與作為購物環境的電商平臺得以對接,線上線下的互動形成了收視高峰與購物高峰的疊加效應,把握內容資源的電視媒體與占據渠道優勢的電商平臺藉此實現了雙贏,湖南衛視創下1.47的高收視率,天貓也以912.17億元創歷年雙 11銷售記錄。
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入,觀眾以用戶的身份在電視屏幕、電腦屏幕、手機屏幕、電影屏幕、戶外LED屏幕間輾轉的行為已經常見。研究者們開始關注跨屏這一行為。有研究者從傳播機構的角度出發,認為跨屏傳播增加了廣播電視傳播的廣度、深度和精度,無數用戶在跨屏過程中留下的這種行為的大數據,為研究媒介融合提供了一條路徑。④
還有研究者從傳播內容的角度出發,探討了跨屏熱播劇的文本特征,認為能引發跨屏行為的電視劇通常具備這樣幾個特征,即溝通網絡和現實世界的互文性、戲仿拼貼的解構性、適應年輕受眾敘事選擇的碎片化、引發多重文本聯動的話題性。⑤也有研究者專注于受眾的跨屏行為研究,認為媒介融合環境下催生了觀眾的 “新觀劇模式”,其顯著表現是通過彈幕視頻網站“即時參與”,從而 “營造了一種交流感、互動感很強的集體狂歡圖景”。⑥
繼搜索、社交、電商之后,憑借大流量、強黏性、多元生態化服務等形態或路徑,2015年成為視頻網站全面崛起的一年。視頻網站加大自制節目的投入力度,誕生了一批口碑與商業回報俱佳的節目,如百度旗下愛奇藝制作的《奇葩說》、騰訊制作的《你正常嗎?》等等。
有研究者認為,《奇葩說》為代表的網絡自制節目崛起,一方面源于一線衛視的施壓,節目版權費用提升:另一方面源于政策環境的減壓,廣電總局的“限外令”“限娛令”為視頻網站贏得了收視市場和創作空間。⑦也有研究者認為,《奇葩說》的成功得益于傳播平臺的優勢,憑借愛奇藝“一云多屏、多屏合一”的經營策略,它的播出平臺不局限于互聯網,還延伸至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而借助愛奇藝盒子還使節目得以登陸電視端,從而實現了跨平臺傳播。⑧還有研究者從大眾文化研究角度分析了《奇葩說》的熱播原因,認為《奇葩說》是一個典型的“生產者式”大眾文本,它充滿著多義性和復雜性,節目在選題方面的突圍與受限,體現出“宰制與反宰制并存,規訓與反規訓并存”的特點,節目中的廣告和主持人、選手所運用的語言策略,則體現出 “建構與解構并存、嚴肅與戲謔并存”的特點。此外節目中戲仿和拼貼的使用,也使它與周星馳電影等大眾文化文本形成了“互文性”。⑨
此外,有研究者總結分析了移動互聯網條件下視聽新媒體的特征,即“個人化”視聽、“社交化”視聽、“全時空”視聽。⑩也有研究者注意到目前網絡自制節目存在的問題,即題材和內容較單一,缺乏創新;部分內容低俗,色情和暴力泛濫。?
2015年,廣電媒體人離職形成“潮”。如果說年初以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為代表的幕后媒體人辭職,引發的震動尚止于業界,那么下半年央視主播郎永淳、張泉靈、趙普、段暄、曾湉等人的密集離職,則引發了公眾、學界、業界的共同關注。
有研究者指出,央視離職潮有向省級臺和地方城市臺蔓延的態勢,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市場規律作用下人才流動的結果,一方面揭示出傳統媒體存在體制、機制不暢的問題,后者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還有研究者借鑒“知識型員工”的理論視角分析這種現象,認為追求個人發展的可持續性、強調職場的自主空間、看重事業成就的外界評價、關注知識成果的經濟報償等,是引發電視人離職的重要原因。?另有研究者認為,廣電人離職折射出“傳統媒體在當代無可避免的衰落”。也有研究者持相反意見,認為“名嘴”們的離職并不能說明媒體人離職已經形成所謂“潮”,也不能說明媒體業“長冬將至”。所謂“離職潮”與名人的放大效用不無關系。?
2015年,伴隨著《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瑯琊榜》《羋月傳》等一批現象級電視劇的播出,廣電領域出現了一個高頻詞匯“IP”。此前,IP作為“Internet Protocol”的縮寫,常規含義是指“網絡之間互連的協議”,如今作為“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的縮寫,泛指“有大量粉絲基礎的網絡文學、原創文學或者游戲的版權”,?也包括流行歌曲、綜藝節目的版權。
作為一個由業界制造出來的流行語匯,關于IP的探討更多集中于媒體從業者群體中。有研究者指出,“知識產權是廣播電視臺產業價值鏈的核心,而大量優質的 IP業已成為廣電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有研究者以2015年熱播的電視劇 《花千骨》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國內IP產業化的問題,認為盡管《花千骨》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與歐美相比,仍處于初級階段。?
除了熱播電視劇引發IP熱,一些熱門綜藝節目,如《奔跑吧,兄弟》,被改編變為電影后也引起了廣泛關注。有研究者在探討電視綜藝節目向大電影轉化時指出,電視作為一種覆蓋廣、影響大、同步性強的大眾傳媒,在創造IP價值方面,具有某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而能否使電視綜藝IP轉化為成功的電影,前提是“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沒有在電視終端上被最小化,而可以在電影終端上得到再擴展”。?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 70周年,這個背景下抗日題材的電視劇成為電視熒屏的重頭戲。這年5月,電視劇《一起打鬼子》出現“褲襠藏雷”等雷人情節,使近兩年有些降溫的“抗戰神劇”再度回到公眾視野。
有研究者專門總結了此類劇作存在的藝術誤區,即武俠科幻化、偶像濫俗化、人物臉譜化。?也有學者認為,此類劇作源于 “對內的政治需要和民族主義情緒”。其創作手法上的不足并非最主要問題,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劇作“以時代、時政乃至國際語境的‘應時應景’,成為與趨利結合、實施‘藝謀’的前提,進而迎合文化、商業發展和觀眾消費心理。”?
有學者總結近年來影視劇創作的審美判斷時指出:“以藝術真實的消解為代價的狂歡遮擋不住內容的虛弱與思想的貧瘠。”?也有學者認為,抗日題材的劇作與“紅色經典”等文化資源密切相關,“已構成今日‘人民記憶’或‘國家記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此類題材的重述和利用,“本身也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文化話語實踐”,但是應該尊重歷史,而不是 “揮霍民族記憶”。?
由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電視劇的播出做出限制,各衛視臺增加了真人秀節目的制作投入。有關真人秀節目的研究在2015年,仍然是廣播電視研究的一大熱點。截至2015年11月30日,中國知網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收錄的以“真人秀”為主題的論文達到 945篇。
有研究者借鑒英國學者安東尼·吉登斯的“本體性安全”理論,梳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形態變遷,指出:以《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為代表的真人秀節目,體現出“游戲”與“公共”相纏繞的形態,尤其是后者,“出色地展示了日常生活”,呈現出“富有希望與啟示意義的層次”,進而啟示“我們應當去關注與他人 ‘共在’的日常生活,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及在交際中所產生的公平博弈與公正之思,才是人們在時代變遷中緩釋焦慮、獲取本體安全的真正基礎。”?
諸多探討真人秀節目的論文,也不乏批判的視角。有學者以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兒童被消費化的現象,指出:兒童的主體性被節目語言所消解,使其成為娛樂產業的低齡勞工。?
2015年2月28日,由央視前主播柴靜制作的公益紀錄片《穹頂之下》在人民網、優酷、騰訊、樂視等平臺上線,該片聚焦霧霾的成因與治理,24小時之內獲得1億次的點擊量。盡管該片很快從各大視頻網站上下架,但由此引發的公益節目現象卻成為 2015年廣播電視研究的一大熱點。有研究者認為,《穹頂之下》作為柴靜的轉型之作,所產生的效應與她在央視積累的職業聲望密不可分。進入互聯網這個場域之后,其原先的聲望資本迅速增值,最終憑借霧霾這一公共之痛,“實現了個人身份的華麗轉場”。?更多的研究則圍繞該片所產生的效應,從傳播技巧、新媒體的傳播機制等層面進行了分析。
2015年另一檔引發關注的電視公益節目,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尋人節目《等著我》。有研究者認為,作為公共文化重要承擔者的電視,理應以全社會共享的規范、價值體系、目標和利益為其自身的價值訴求,通過培養觀眾的公共情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期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這恰是《等著我》的價值與意義。?也有研究者在肯定《等著我》這類公益性電視節目的作用之余,對同類節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認為“公益性電視節目要秉持公益之心,去除不適當的商業因素,堅守服務求助者的原則,收視率或觀賞度都要讓位于求助者問題的解決,采取適于解決求助者問題的最佳方法。”此外,在尊重當事人的隱私、事件持續性關注造成的心理問題等方面,也應有所注意。?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4G技術的運用,廣播移動化得到進一步的關注。有研究者注意到廣播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便攜式多媒體終端,真正做到了突破時空限制的信息流動接收,伴隨性與移動性的結合,“一方面契合了年輕一代受眾群體多渠道接收信息的現實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廣播提供給受眾具有個人化色彩的媒體內容,從而進一步細分受眾市場,并以此推進廣播產業鏈的不斷延伸”。?
還有研究者分析了傳統廣播在移動端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的原因,一是沒有針對移動端用戶的需求與習慣重新設計內容,二是用戶自生產內容的缺席,既沒有盤活自家主播的業余價值,也沒有給予用戶足夠的自由。?另有研究者指出,移動音頻客戶端存在盜版現象嚴重、同質化現象突出、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而要擺脫這種困境,需要在“平臺媒介化、內容品牌化、運營個性化”方面做出突破。?
2015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張澤群、全國政協委員歐陽常林等人對電視收視率調查的效度提出質疑。盡管有關收視率造假問題并非第一次見諸媒體,但仍舊引發了廣泛關注。有研究者對原國家廣電總局 2012 年9月出臺的 《關于建立廣播電視節目綜合評價體系指導意見 (試行)》落實情況進行梳理,比較和分析了八家省級以上電視臺在評價體系中遇到的問題和原因,指出:收視率對中國電視業的滲入,可以視為一個 “創造性破壞”的過程,雖然這種“創造”并非原創,“破壞”也不是一種毀滅或休克療法,而是重在對市場轉型中的中國電視業的游戲規則和管理機制進行改造,或者說是一種兼有解構和建構雙重特征的漸進式革新。?
在媒體相關法律不能一步到位的現階段,有研究者參考歐美國家現有收視率調查機制,提出建立綜合評價體系、獨立第三方監管等建議,以便發揮收視率數據的正面效應。?還有研究者結合媒介融合的背景,將電視節目評估的突破寄托于大數據的分析上,認為數據的優勢在于評估樣本趨于全部,從而可以彌補樣本量低、監測效果不及時、樣本戶易受污染等收視率唯上的問題。?
縱觀 2015年廣播電視研究的問題,業界的研究者更多聚焦于技術對廣播電視領域的影響,著重于微觀層面;學界的研究者聚焦于內容、規制層面的變化。研究總體在理論闡釋層面乏力,針對中國廣播電視領域存在的問題與趨勢,無法給出透徹的解答。就討論的內容而言,研究者普遍關注娛樂內容的生產,某種程度上表明廣播電視的研究主要關注本領域的生存和盈利,而關于廣播電視新聞則乏善可陳。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欄目責編:邵滿春
注釋:
① 彭蘭:《場景:移動時代媒體的新要素》,《新聞記者》,2015(3)。
② 邱翔:《廣播媒介的“場景重構”》,《中國廣播》,2015(3)。
③ 譚天,張冰冰:《“互聯網+電視”的場景構建》,《視聽界》,2015(5)。
④ 劉旸:《跨屏大數據:傳統媒體與互聯網融合的入口》,《中國廣播》,2015 (6)。
⑤ 金昌慶:《跨屏相生,融合相成》,《中國電視》,2015(3)。
⑥ 曾一果:《新觀眾的誕生》,《中國電視》,2015(3)。
⑦姜夢雨:《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成功突圍》,《新聞世界》,2015(5)。
⑧ 陳征宇:《從〈奇葩說〉看網絡自制視頻節目的突圍之道》,《當代電視》,2015 (5)。
⑨ 王怡琳:《〈奇葩說〉:一個“生產者式”的大眾文本》,《南方電視學刊》,2015 (5)。
⑩ 景義新,秦贊:《移動互聯網條件下視聽媒體的新形態、新特征及演進趨勢》,《中國電視》,2015(8)。
?郝燁:《中國網絡自制劇發展現狀與對策》,《當代電影》,2015(11)。
?尤道遠:《城市廣電人才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對策》,《南方電視學刊》,2015(5)。
?王哲平,王子軒:《從理論視角看電視人離職潮》,《視聽界》2015(3)。
?常江,楊奇光:《斷、舍、離:聚焦傳統媒體人的“離職潮”》,《新聞界》,2015 (20)。
?王爽:《IP熱的傳播學解讀》,《傳媒觀察》,2015(8)。
?劉星:《站在IP的風口,廣電媒體能做什么》,《當代電視》,2015(11)。
?薛媛:《我國IP產業化的問題及未來分析》,《西部廣播電視》,2015(9)。
?尹鴻,袁宏舟:《從渠道到內容,從內容到IP》,《電視研究》,2015(6)。
?崔茵,董立娟:《抗日神劇中藝術加工的誤區與思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0)。
?丁亞平:《抗戰劇與當代中國的文化趨向》,《中國電視》,2015(8)。
?倪學禮,李杰:《近年來中國影視劇創作的審美判斷與文化反思》,《現代傳播》,2015(1)。
?陳旭光:《“紅色資源”與“抗戰神劇”的娛樂化限度》,《中國電視》,2015(8)。
?耿波,史圣潔:《時代焦慮、本體安全與中國電視綜藝的形態變遷》,《現代傳播》,2015(11)。
?周彥:《電視真人秀節目與被消費的兒童》,《當代傳播》,2015(2)。
?張濤甫:《新聞轉場與表達空間之變》,《新聞記者》,2015(4)。
?張兵娟,路暢:《大型公益電視節目的情感傳播與共同體價值建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
?尹木子:《公益性電視節目的特點與反思》,《青年記者》,2015(23)。
?關梅:《新傳播環境下廣播媒體核心價值的實現》,《新聞界》,2015(15)。
?高貴武,趙媛媛:《移動互聯網時代廣播媒體的生態與發展邏輯》,《新聞記者》,2015(10)。
?王明琴:《廣播移動化的困境與出路》,《中國廣播》,2015(4)。
?劉燕南,張渤,劉雙:《電視評估體系的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現代傳播》,2015(8)。
?周小普,孫媛,劉柏煊:《電視節目收視率價值再辨析》,《現代傳播》,2015(9)。
?宴青:《媒體融合下電視的反饋機制與評估新路》,《中國電視》,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