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娟


摘 要:在城市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存在一系列的城市弊端。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公共領域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營造令公眾滿意的舒適環境,成為了當今的熱門議題。本文從背景出發,界定了公共空間的多層含義,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導則的三大要點。
關鍵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導則;可識別性;參與性
1 研究的背景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問題也不斷凸顯。環境污染、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就業難等一系列問題正考驗著我們。
光污染作為一種過量的光輻射,對地球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的生活都產生了不利影響。而這種現象常出現在一些公共領域,如城市道路兩側的建筑物的玻璃幕墻、釉面磚墻、磨光大理石和各種涂料等裝飾物在強光的照射下反射光線,炫眼奪目,以至干擾了交通信號;又如夜幕降臨后,商場、酒店上的廣告燈、霓虹燈閃爍奪目。有些強光束甚至直沖云霄,猶如白晝。再如舞廳、夜總會安裝的旋轉燈、黑光燈、熒光燈以及閃爍的彩色光源造成了彩光污染。研究發現,長時間處在光污染環境下的人,視網膜和虹膜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視力急劇下降,白內障的發病率高達45%。因此,避免公共空間中的過度照明是解決光污染的重中之重。
“千城一面”是近些年常聽到或看到的一個詞。它集中反映了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突出的問題,也就是中國的城市都長著一張“整容臉”。下面兩張圖(如圖1),你能分辨出哪個是深圳,哪個是杭州嗎?兩個城市基本上都一樣,就像近親繁殖,完全缺乏創意。[1]城市建設的雷同、刻板與僵化,不可避免地蔓延至城市公共空間,表現在缺乏地域特色、人性化缺失、公共性缺失,設計在很多時候演變成政客們彰顯業績的籌碼,種種原因導致中國的城市公共空間喪失活力,甚至導致城市精神和城市居民個性氣質的缺失,逐漸損害著中國城市的美與競爭力,進而影響到每一個人的生活。
綜上所述,在城市問題凸顯的大背景下,如何營造一個安全、健康、舒適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間顯得愈加重要。
2 公共空間的釋義
公共空間作為城市文化精神的載體,是公共領域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并且在整個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領域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因各學術學科興趣和關注點的不同,對公共空間的分析也不盡相同。例如,政治科學家通常專注于民主化和權力;地理學家關注場所感和“無場所”;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關注歷史性建筑和場所的主觀價值;法律學者則關注公共場所中的通達和管理。最近還看了一篇文章,深圳市城市設計促進中心主任黃偉文對公共空間是這樣理解的:公共空間不是被設計出來,而是被使用出來的。不管你設計的公共空間好與不好,從形式上其實很難去定義它的,但是如果它被使用了,它就是一個好的公共空間。在深圳圖書館的門前有兩個廣場,這兩塊公共空間其實還沒有完全做完,現在只是把樹種上,希望再設計,雖然還沒有被設計完,但是我們在使用,把它變成了一個熱鬧的公共空間。如果有公共意識和公共交往的愿望,你們到哪里,那個地方就是公共空間。[2]本文中,將采用一個客觀的觀點,即公共空間是相對于“私密空間”來理解的。私密空間是隱私的、親密的、被庇護的,由個人控制,只與家庭或者朋友分享。公共空間則包括相對開放和普遍的社會語境,它具體包括:
外部公共空間:在私人所有的土地之間的土地(如公共廣場、街道、公路、公園、停車場、綿延的海岸錢、森林、湖泊、河流等)。所有的人都可到達,這些空間用最純粹的形式構成了公共空間。
內部公共空間:諸如圖書館、博物館、市政廳等公共機構,以及公共交通設施如火車站、汽車站、機場等。
外部和內部的準“公共”空間:這些空間雖然在法律上是私有的,但像大學校園、運動場地、餐館、電影院、購物中心也形成了公共領域的一部分。
3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導則
城市時代的到來,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歷史拐點,中國正處在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期,建設城市的步伐不斷加快。據了解,在北上廣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數量達到四五十萬人,相當于一個中小城市的規模。城市的承載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公共空間作為城市居民可達和共享的場所,其重要作用日趨凸顯。城市的本質就是關于人,關于人們去哪和人們在何處相遇。建設一座好的城市,需要好的公共空間,即人們樂于置身其中的場所。例如,城市公園如果能吸引更多的人停留,停留的時間越長,便會產生更多的碰面和接觸,這樣必然會減輕其他場所(諸如人流聚集的商場、碼頭、火車站等)的人流負荷。但前提是公共空間變得更加舒適。又如,人們在回家的路上也會停下來,只有在場所和環境能夠鼓勵人們坐下來吃東西、做游戲或進行其他活動的情況下,這種現象才會出現。而在質量較差的街道和城市公共空間,只有少量且很單調的活動才會發生。因此,城市公共空間應當安全而舒適,應當有趣,也應當美觀。生動并使人愉快的公共空間是城市規劃的關鍵。它們讓城市充滿生機,成功的公共空間吸引人們不由地駐足停留,并愿意長時間置身其中。不成功的公共空間往往無人問津。
設計是整體的活動。它不僅涉及美學和表面形式,如在汽車的設計中最關注的不僅是外部殼的形式,同樣重要的是馬力、表現,安全性和引擎的耗油量的經濟性;它內部的舒適性和司機座位的人體工程學;耐久性和壽命;安全系統等等。這種“深度”的理解同樣適用于公共空間的設計中。一系列的當代城市問題和機遇催生了現代主義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理念,其核心就是關于人,圍繞人而展開。因此,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首先應提供安全健康的環境,這里的安全不單單是指場所整潔度層面上的問題,它包括了一切宜人的環境因素,清新的空氣、適宜的溫度、潔凈的水質、適宜的光照(合乎人眼視覺特性)、便捷的交通(即人人都可到達、方便到達)等,在很多廣場設計中,政客為彰顯業績,廣場設計尺度宏大,且設計者未充分考慮到氣候、背景及遮陽等問題,熱島效應嚴重,有些區域還是使用者無法到達、無法觸碰的,不僅浪費資源,且與我們的設計理念相悖。紐約的佩利公園在這點上就做得很好。公園面積不大,卻相當舒適,人們樂于在此休息。公園被三個建筑圍合著,核心景觀是一個20英尺的瀑布(淹沒了城市噪音)。瀑布兩側是覆滿常青藤的墻壁,園中還種有12棵皂莢樹(提供了遮陽性、綠色自然)。可移動的鐵桌椅分散到公園的各處(增強了使用者的參與性),是成功的袖珍公園典范。(如圖2)
其次應該考慮實用性和可識別性。城市公共空間的本質是人,因此服務于公眾,體現人文關懷的實用性。城市公共空間應承載諸如交通、交往、聚會、紀念、休憩、散步、觀賞、健身、娛樂、餐飲、展示、教化、節慶等多種功能。不同人群,多種活動,多種事件,多種故事的匯聚生成了場所的活力,這就是公共空間的魅力所在。閱讀城市、體驗城市的本地居民和外來觀光者都會首選公共空間來享受人生、享受幸福。有些城市公共空間特別是廣場,尺度很大,功能卻單一,沒有人群聚集,沒有事件發生,除了放放風箏外,很少有人光顧,耗費了大量資金卻缺失活力。另外,應充分考慮城市公共空間的可識別性。本文中的可識別性不單指物理空間上的識別和辨認,更多指文化景觀與人文地理學方面的含義,指一個地方有別于其他地方的地理特征、民俗特色等,即地域特色。這個特色來自城市的自然環境(特色之本)、文化傳統(特色之魂)和時代發展(特色之新)。例如,蘇州博物館新館(如圖3),設計師貝聿銘在充分考察當地的自然環境后,將博物館設計成現代式的中國園林。說它是園林,因為其包含了園林特有的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等元素,色彩的運用上采用了蘇州特有的粉墻黛瓦,以灰白作為建筑的主體色調,這樣的設計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達到了視覺和感覺上的高度統一。說它是現代式是因為它的造型簡潔明快,極富現代感,并且采用了輕型鋼架、混凝土、玻璃等新型材料。整個設計給觀者帶來了濃濃的中國禪風意。有了這樣的可識別性,公眾才能夠通過城市空間場所更好地判別物理方位、感知城市的文化特征與地域屬性,從而對所在城市產生歸屬感、認同感。
最后是參與性和藝術性,即民眾由此獲得想象和快樂的權利。城市化促進我公共空間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出現了大量不同形態的城市雕塑、構筑物、裝飾物等公共藝術形式,豐富了城市景觀,提高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文化藝術氛圍,但也出現了設計創意與公眾需求和理解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藝術家認為公眾對公共空間和公共藝術表現形式的認知水平低下,自己的創作活動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公眾則認為那是設計師和藝術家的自我表現,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滿足。暫且不管孰是孰非,我們評價公共空間是否體現“公共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是否能夠有效地拉近主客體之間的距離,是否激發了公眾的參與熱情。芝加哥千禧公園中皇冠噴泉在這點上做得很好,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互動性”的特征,它的成功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芝加哥千禧公園中的皇冠噴泉以其獨特的構思和挺拔的外形,變換的畫面和強烈的互動性特征已成芝加哥城市的標志之一,并成為當今世界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典范作品。整個噴泉由兩座15米高的顯示屏和位于兩者之間的黑色花崗巖反射池組成,兩個屏幕相對而立,每隔一定時間,變換著不同的人物笑臉。整個設計突破了傳統噴泉的設計手法,突出“水”這一主題,利用噴泉從人嘴里噴出這一獨特的構思,吸引公眾在反射池中嬉戲玩耍(如圖4),有效地將藝術性、科技性和娛樂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公眾與作品之間的自然互動,展現出公共空間所應具有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此外,設計師在充分考慮當地自然環境及氣候特點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了光的特性,為芝加哥漫長冬季中噴泉活力的保持提供了保障。[3]有人這樣評價這座噴泉:我們不得不敬重藝術家的超凡想象設計,他們拋卻傳統的公共雕塑功能,而讓原本靜止的物體與游人一起互動起來,賦予了雕塑新的意義。
4 結語
城市公共空間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營造令公眾滿意的公共空間?還應回歸到公共空間的使用者,強調以人為本,從公眾出發,充分考慮公眾的感受,營造安全舒適、實用性強且具有參與性和藝術性的城市公共空間才能保持城市的永久活力。
參考文獻:
[1]張一成:綠色城市核心理念及規劃設計重點[DB/OL].風景園林網,2016-05-11.
[2]深圳是否有成功的公共空間?[DB/OL].深圳建設網,2014-11-14.
[3]張犇.互動性公共空間設計的典范——芝加哥千禧公園皇冠噴泉(Corwn Fountain)的設計特色 [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