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盛威
摘 要:聲樂教學中,學生的表演欲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聲樂表演過程中表現出的一種積極的狀態。學生的表演欲望是增強聲樂藝術表演性的重要條件,也是學生學習聲樂并進行完美表演的基本要素。
關鍵詞:聲樂;教學;表演欲望;培養;激發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對聲樂理論與技巧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卻忽視了在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表演欲望。聲樂藝術的表演性,決定了聲樂藝術是通過舞臺表演,把完美的聲音傳達給觀眾,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因此學生表演欲望的培養在聲樂教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1 給予更多的鼓勵以此激發表演欲望
傳統的“教唱式”教學就是老師在講臺上帶著同學們對著樂譜唱一遍,這樣一節課就結束了,師生之間沒有交流和共鳴。這樣久而久之就把師生之間的距離拉開了,師生之間沒有共鳴不利于學生體會音樂情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表演能力。所以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積極融入學生中間,放開身心和學生們一起唱、一起跳,這樣的師生互動能使學生熱情高漲,興趣更濃。所以在歌曲演唱中,從演唱姿勢、氣息運用、發聲方法等基本的知識技能方面去引導,從作品的力度、速度、音色、語氣、情感等方面去理解體驗,并作富有感染力的、聲情并茂的示范,使學生有所領悟和感受,并逐步對歌曲進行理解,從而產生表現作品的欲望。在互動中學生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從而激發起濃厚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
2 對歌曲的正確理解是激發學生表演欲望的基礎
對于一名歌唱者來說,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首先要正確地理解作品,這是演唱的基礎,是藝術表現的前提。其中包含兩個方面:對詞曲的正確理解和對歌曲進行藝術再創造。
歌曲包含詞和曲兩部分。歌詞賦予了歌曲以具體的表現內容,它以文學創作的手法,將歌曲所要表達的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復雜的人物心理,通過詩詞等文學形式加以高度概括,使其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因而更具有典型性。歌詞是作者對現實生活、對社會的真實感受。所以,拿到一首新作品時,首先,朗誦歌詞、分析歌詞的內容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歌詞是聲音、重音和節奏的結合體,它以詩和文學的形式髙度概括了歌曲的內容。要按照旋律的節奏來朗讀歌詞,使無聲的歌詞語言變成活躍、生動的有聲語言。朗誦可以幫助歌唱者找到語感和語言的動態美,體驗語言在表現人物思想感情時的特殊的功能,為語言與音樂的結合、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邁出了藝術實踐的第一步。熟讀歌詞后才能根據其內容與感情色彩,決定抑、揚、頓、挫的語調,才能清楚地咬字和吐字,然后再分析字、詞以至標點符號的作用及意義,以便從中了解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特定環境和思想感情。我們在歌唱時采用何種情緒來表現歌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取決于我們對詞作者創作背景的了解與分析。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引起音樂聯想,激發歌唱表演欲望。
其次,要唱熟曲調,從音樂元素方面加以分析。歌曲的旋律是音樂表現的最主要手段,蘊藏著深刻而又豐富的內涵。學習歌唱的同時要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論知識,如旋律中的音準、速度、節奏等問題。熟讀歌譜后才能發揮音樂思維,對音色、力度、速度等作相應的安排,把握旋律的風格特點及地域特征,通過對音樂的分析,獲取對歌曲的更深刻的理解,這樣才能真正地融入歌曲,進行更加完美的演唱。
正確理解歌曲對于培養學生的表演欲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對作品的內涵是否有深刻的理解,結果是大相徑庭的。因為只有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表演欲望的激發,演出時就會越完美。
3 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激發學生表演欲望的正確手段
聲樂教學中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檢查的重要方面,是通過自我聲樂技術的展示,身體力行,直接產生教學效果的一種聲樂教育形式。聲樂本身是一門表演藝術,既然是表演藝術,聲樂教師本人首先應當積累相當的舞臺表演經驗。有較好的演唱實力即藝術實踐能力是聲樂教學必備的專業條件,是聲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搞好聲樂教學的保證。作為聲樂的演唱者和教學傳授者,教師只有演唱和教授大量的作品,才有能力教學生面向觀眾、面向舞臺。只有聲樂理論知識的教師是不可能教好學
生的。
聲樂教師往往要教不同聲部的學生,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能把自己聲部的東西唱好,還必須多多地瀏覽其他各聲部的作品,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聲樂教師,教起學生來才會得心應手。一名優秀的演員來自于豐富的舞臺經驗,而豐富的舞臺經驗只能從舞臺上得來,只有在舞臺上才能學會應付身體、氣候、服裝、燈光等帶來的諸多不適,使演唱水平得以自如地發揮。教師能通過自身的演出經驗,掌握演唱心理,把不斷積累的臨場發揮及應變能力的經驗體會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提髙考試及舞臺演唱水平。教師的舞臺實踐將直接給學生帶來益處,讓學生學會在舞臺上,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外形和內心來演唱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聲樂藝術實踐,提高學生聲樂藝術實踐的質量,也是激發學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教學手段。藝術實踐教學方法的開展,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4 開展聲樂心理學教育,培養學生的表演欲望
聲樂演唱的情感抒發,是內在心理活動的外在顯現,實際上“聲情并茂”的內涵就顯示了“聲”是外在的聲腔表現,而“情”是內在的心理活動。聲中無情不能動人,而情中無聲也顯示不出藝術的魅力,兩者“并茂”才能完美完成歌唱的創造任務。聲樂藝術的心理學教育,所要進行的是使歌唱者掌握心理感受、心理體驗、心理想象與心理調控的知識與技能,不僅提高自身歌唱的表現力,同時能夠掌握聲樂心理學的教育方法。
歌唱的豐富情感表現是以深入的心理感受為基礎的。心理感受是指感性與理性認識的心理情感反映。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情感反映在受外界客觀影響或信息刺激之后所形成的直接感性體驗,以及理性判斷分析所引起的精神變化。學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調控能力,把握歌唱心理的知識和方法,激發表演欲望,從而提高歌唱的質量和藝術表現力。
總之,表演欲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在表演過程中產生積極的演唱心理,有利于學生完美、深入地對作品進行藝術表達。
參考文獻:
[1]鄭新娥.談歌唱心理學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藝術教育,2006(07).
[2]陳棟.聲樂教學中對沉重心理素質的調節與把握[J].中國音樂學,1996(S1).
[3]廖家驊.音樂表現欲的啟發與思考[J].人民音樂,19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