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祚棟
摘 要:施潤玖第二部電影作品《走到底》開創了中國公路電影之先河,雖然由于敘事層面的不完善和對公路電影經驗不足以致票房慘淡,但還是將一種新的電影類型注入中國電影。本文試圖對公路電影鼻祖,即美國好萊塢公路電影的起源、內涵、發展進行梳理,從而對中國公路電影的現狀進行分析、比較,以探尋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公路電影;差異性;突圍
1 公路電影概念的由來
公路電影是好萊塢最成熟的類型片之一。最早公路電影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美國社會正在經歷向“左邊轉,向右轉”的危機,出現了一系列的惡性事件,肯尼迪總統被刺,女權主義極端發展,黑人平等維權戰爭,反對主流文化出現,大環境下使美國的一代青年成了犧牲品,吸大麻、穿異服、迷搖滾、縱聲色現象隨處可見。美國社會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道德危機、信仰危機。物質崇拜主義、工業化和不斷都市化造成與大自然的隔絕,生活充滿空虛無聊,失去了宗教、教育的價值。美國公路片起源于這一個美國特殊的歷史時期,美國人對未來陷入迷茫,他們長期信仰的主流意識形態被逐漸瓦解,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美國公路片以批判自我,審視過去社會的視角來思考。美國經典公路片《午夜狂奔》《朝圣之路》《末路狂花》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反映美國的牛仔精神、工業化以及迷茫的感覺。
2 公路電影的內涵與發展
公路電影起源于美國,以“在路上”的劇情模式推動電影的故事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末逐漸發展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敘事模式。猶如心靈的流浪被當作一輛破舊的吉普車,開過城市、鄉村、荒漠,搭載著一個沒有家的人,一個不帶地圖的旅人。“公路”作為一種隱喻性的象征,象征著一種人生境界、人生理想或是烏托邦。在路上的感覺是最真實、最自然、最向往的,一條公路猶如能駛到世界盡頭。以旅途象征人生,在旅途中尋求解脫、探尋目標、追尋人生真諦。這種類型的電影也可追溯到旅游文學,或是如《奧德賽》《埃涅阿斯紀》等的史詩。現代公路電影的劇情鋪排上,常常帶有勇者探險故事的影子。公路電影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二戰后的美國電影,在二戰結束后幾年,美國的汽車工業迅速發展,汽車作為青年文化和繁榮的象征而登上大銀幕,而公路電影則是在60年代以后,《逍遙騎士》(Easy Rider)和《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被認為是公路電影的源頭。
3 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
在大陸的90年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內地的電影隨之蓬勃發展,汽車也成為時代的標簽。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中國第一部公路電影《走到底》上映,這個時期中國電影觀眾對公路電影認知不夠深入,影片本身的敘事也有稍許混亂,導致票房慘淡。由于本片是中國公路電影的開篇之作,此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埋下伏筆,給中國電影更多的探索性和可能性。緊接著2006年和2007年《賴小子》《紅色康拜因》汲取第一部公路電影失敗的經驗,更換敘事風格,敘事逐漸成熟,偏文藝路線,主攻各種國際電影節。同時在2007年,一部趙本山主演的公路影片《落葉歸根》橫空出世,“落葉歸根”這一中國元素與美國公路電影產生效應,使公路元素很好地“落葉”在中國這一片土地上。此后中國公路影片發展突飛猛進,《人在囧途》《泰囧》《港囧》囧系列在激烈的院線競爭之中殺出一條血路,在大陸電影市場獲得了票房口碑雙豐收。這兩部中國本土的公路影片一改美國公路電影的悲情基調,加入中國式喜劇元素。以旅途為背景,展現不同的地域文化,通過啼笑皆非的旅途之中發生的事情塑造有趣的人物形象,同時揭示一定的人生真諦。
4 中國公路電影與美國公路電影的差異性
東西方公路電影的差異性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東西方的公路電影最大的差異在于文化背景不同。美國的公路電影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歷了各種社會危機,經歷了二戰,出現了修路熱,公路文化迅速發展。作為一種時尚產物,汽車與公路被搬上了大銀幕。而中國的公路電影則是受美國公路電影影響,配合中國的文化背景產生。
其次,美國的公路電影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已經有數十年的發展歷程,美國的第一部公路電影《逍遙騎士》在60年代就一炮而紅,為美國公路電影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美國公路電影已經有了數十年的技術、內容、劇情的沉淀,其影片的產量、融合元素范圍的廣度遠遠超過中國。中國公路電影剛剛起步,雖然出現了幾部賣座的作品,但是這些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模仿和借鑒了美國經典公路片。
5 中國公路電影的突圍之路
電影作為目前最炙熱的文化傳播方式,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突圍任重道遠。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區別于美國的公路電影,美國公路電影有強大的美國公路文化作積淀,其發展路線,無論是從劇情內容、還是到視聽語言都有一定規律可循,可見一部影視作品民族文化作的支撐是多么關鍵。所以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需要中國特色,加入中國元素,形成中國文化。以中國公路電影《落葉歸根》為例,其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因為這部影片烙有深深的中國印記。首先“落葉歸根”一詞師出有名,出自中國古代成語,意為飄落的樹葉掉落樹葉的根部,比喻事物有一定的歸宿,多指客居他鄉的人終歸要回到本鄉,片子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另外,本片的劇作背景是真實的中國故事,來源于2005年《南方周末》的一個報道,講述某民工千里背尸,把自己外出務工的同伴運回家鄉落葬的悲情故事。劇情線索所反映的都是當今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劇中的農民工、工頭、中國式劫匪也是中國的符號元素,對中國的觀眾有一定的吸引力,理所當然地在中國市場取得了成功,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那么中國公路影片的發展方向應該通向何方呢?公路電影是否在中國有市場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公路電影中的“公路”作為一種符號,區別于其他電影類型。“公路”代表著旅途、遠方、未知等種種思緒。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講,公路電影的影片主要基調是符合人類的心理活動走向的,隨著片子劇情的深入會產生心理共鳴、心理暗示。我們可以把這一段心理活動理解為心靈的旅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社會的發展,一些社會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高壓的社會環境,中國的年輕人開始淪為房奴、車奴。這些群體多為80后、90后,他們內心其實也叛逆、渴望自由,喜歡旅途。雖然中國年輕人對公路沒有特殊的情感,但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心態心境之下,中國公路電影與市場找到了產生交集的點,證明了公路電影在中國的發展由可能性變成必然性。而公路電影要想在中國的突圍之戰中取得成功需要與中國文化實現碰撞,方能產生巨大的火花,成為一部好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路永艷.對類型電影的認識[J].當代電影,2004(2).
[2]趙軍.類型片與普世準則[J].電影藝術,2003(4).
[3]周黎明.好萊塢啟示錄[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李恒基.外國電影理論文選[M].北京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