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秋陽


摘 要:根源于作者內心情感的雕塑才有進入觀眾內心的可能。本文論述了在當代各種藝術主張紛繁呈現的境遇下,為何雕塑以及創作者面對自身的雕塑定位問題。試圖從雕塑的本體語言入手結合自身的創作實踐進行論題的簡述。本文作者對閱讀歷史的酷愛以及對大自然造化的關注,觸發的創作的意念,傳達心中情感的沖動也就是創作的先機,立意在先。構形造勢是雕塑重要的表達方式,是傳情達意的重要實現方法。從社會歷史系統中考察雕塑藝術所處的位置,以便清楚其所產生的原因和目的,認識藝術發展規律,為創作實踐指明方向。
關鍵詞:構形;造勢;傳情
1 構形·造勢·傳情方法的體現和應用
1.1 構形方法——因情構形
構形是在自然之形的基礎上提煉概括,轉化成有作者意念的造型。中國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構形的藝術。先人從自然和社會生活實踐中提煉出得事物的最突出形象特點的文字,這一過程就是很直觀的構形方式。
人類在社會實踐生活中,因境遇生情,不斷積累著各種情感,于是有了記錄情感,傳達情感的沖動,文學和藝術因此而萌芽,文學藝術家用各自擅長的表達方式傳達心中思想情感。所謂的“詩言志”“畫為心聲”,情感需要語言形式來傳達;所以表達形式因思想情感而誕生。雕塑為表達作者心中的情感,首先就是構形。一般來說就是畫草稿或者做小泥稿,把心中最強烈的沖動轉化為形態動勢。因此,我把這種過程稱為“因情構形”,形由情生方動人。形是雕塑里最基本的要素,也分“自然之形”和“意象之形”;自然之形為人民視覺所見的事物的形象和形體,意象之形是人民帶著情感因素去看待事物的形態呈現,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它是人們對自己的心中事物進行夸張、變化、強化的形象。雕塑以形態傳情達意的,對形的勾畫、推敲、強化使所勾畫之形更符合心中的意象,適當的夸張和強化現實之形是必然的途徑,所構之形因作者情感的注入而具有主客觀的形態因而更具有視覺魅力。
1.2 造勢方法——因情造勢
何為勢?孫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湍急的流水,飛快地奔流,以至能沖走巨石,這就是勢的威力。
勢是形的內在動態,形由勢的導向而顯現獨特的氣場。構成并非是對自然形態的否定,而是從主體出發,以人的感知為中心,從自然形態中提煉出基本的形態要素駕馭分解和重組。形態是有力的趨向性的,是有生命力的,能實現待定的情感力量。形和勢需要統一的,勢由形出,形因勢而動,造勢也是為了更好地營造氣氛,為情感的表現作鋪墊。氣場對情感的展現起了重要的渲染作用。造勢一方面是對作品氣場的營造,另一方面對作品的構形起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形和勢互構,構形和造勢的目的是更好地傳達情感。勢的營造需要作品中形和形的組織結構合乎情感需要的節奏和韻律。氣韻生動是六法之首要,從本質上說,勢不一定有形,不一定是外向的發散的,它是環境,就像氣場,無一定之形,卻無所不在,并時刻影響人。造勢的最高境界是令一切盡在自然中,恰如其分,卻了無造勢的痕跡。仿佛妝化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全然令人忘記美的是妝,只知道贊美的是人。
1.3 傳情表達
中國傳統藝術重視作品的形神意境,特別重視神采和意境的表現。藝術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意蘊,有時需要情感化的方式傳達。因為,生動的形式才能感動觀眾,進而深入了解作品的內涵。雕塑中的情感表現需要形體、空間結構、材料語言、肌理痕跡等要素的綜合表現,追尋具有情感要素的形和勢具有重要的途徑意義。形和勢在作品思想情感的統率下適得其所,形成統一的整體時,作品的感染力得到最強化的體現,才能感動觀眾。
2 在創作中的體現和應用
百年來,在中國雕塑演變過程中,有不少對中國雕塑的精神內涵和表達形式做出了難能可貴的探索,這里列舉的是何本論題有關的一些優秀作品。
楊英風的《水袖》如圖1所示,作品源于中國京劇的神韻,大膽取舍,從水袖中構形造勢,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傳達了中國氣派的現代轉化。
朱銘的《太極系列》如圖2所示,作品以中國太極拳為素材,創造性地用大刀闊斧方法,舍小形,取大勢,直指太極拳神韻。
潘鶴事物《開荒牛》如圖3所示,運用象征主義的手法,把開荒牛拔樹根最具張力的瞬間,強化了向上向前的斜三角構成,有力表現人們急切改變落后觀念的情感,作品感染力極強。
文樓的《風竹》如圖4所示,通過雕塑家的構形造勢,用現代金屬焊接的手法表現風竹堅忍不拔的意象。用現代材料語言方式表達傳統意境極富魅力的雕塑作品。
錢邵武的《李大釗》如圖5所示,胸像雙肩概括洗練,拔地而起的造型有力地表現偉人的擔當精神和氣概。
曾成鋼的《遠山的呼吸》如圖6所示,作品脫離前人描述性的表達這一題材的窠臼,以浪漫主義手法,加強形的動勢直取形象的框架,人和動物并行天地間,富于情感的渲染。
3 高山仰止系列作品的創作思路
創作緣起;十年來通過古代雕塑考察,對中國傳統石窟,如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川大足石窟、山西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北京、西安、上海、蘭州等博物館的考察學習,對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歷史脈絡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游歷大漠戈壁、名山大川、古都名鎮,油然而生的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和祖國大好河山的崇敬。在大學期間和畢業后工作階段,接觸不少紀念偉人的歷史資料,常常被他們身上的浩然之氣所感動。不由得想把這份至剛至大得精神用雕塑形式表達出來。感慨自然造山運動的神奇和不可抑制的偉力。閱過偉人的偉大精神,感奮其如高山使人仰止。雕塑在構形造勢中,表現其勇往直前,突破一切羈絆,獨立不移的精神氣概。
3.1 創作素材和知識準備
以中國西部戈壁灘上漢長城及新疆地區的雅丹地貌為基本素材勾畫草圖。面對西部土地時所聯想的;自然地嚴酷和滄桑感,歷史更替和人類的意志,以及國家的興衰成敗對自己心靈的沖擊。在西部的大氣里,創作意象不斷被景致觸發著。例如,廣漠戈壁灘上漢長城的巍然屹立,近代歷史上林則徐的流放和左宗棠守衛邊疆,在學校圖書館閱讀的感人肺腑“兩彈一星”的輝煌建構,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神奇。胸中澎湃著歷史深處傳來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情景交融下就有草圖記錄下來的沖動了。
3.2 高山仰止系列作品的創作過程
第一,平面稿的構形推敲。平面稿主要從圖底關系入手,抓大感覺,大造型,注重造型的大動勢,舍棄無關緊要的細節,加強動勢的角度和體塊的運動感,在形體表面的激勵處理上,以加強整體造型動勢為目標,進行輔助線和動態線的刻畫。正如波尼丘所說的“直線有可能是把我們帶進新的系統結構的原始純潔去的唯一手段”。在雕塑中尋找的不是純形式,而是純節奏,不是物體的結構,而是運動的結構。
第二,泥塑的造勢取舍。平面稿確定之后,泥塑進入了世界性的創作階段。帶著之前最初的精神意象和平面稿的大致造型,泥塑階段注重空間體積的經營位置和各角度得形體變化,保持形體氣息的連貫性也是至關重要,很考驗雕塑者的控制能力。作品形體間的節奏感、動勢及形與形之間的組織關系是這件作品的框架。草圖和泥塑稿之間也有反復推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雕塑沒有最終呈現的狀態都該稱為草稿,都是作品在表達方式上得探索。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用立體造型的形式凝固下來,本身是需要智慧和方法的,探索這一方式的過程有時需要作者設身處地的情感體悟。同時,對形態傳達意味的敏銳洞察力,以及形體材料的恰當結合。
這階段泥塑的動勢方面進行了好幾次的嘗試,包括斜線的傾斜程度的掂量,經常需要內心情感的沉淀和對打造型的凝視。
第三,材質和效果制作。材料是一種語言,材料本身的屬性就能體現事物一些傾向性,作者抓住這些傾向性進行組織和排列,以便更充分地表達自己意蘊。這階段考慮到作品的需要,我進行了泡沫的直接切割雕刻試驗。在參考泥塑模型的基礎上,用電鋸對立體泡沫材料進行中鋒的切和割,或側鋒磨合擦材質的顆粒結構體的特點,電鏈鋸拉痕顯示出雕塑肌理的粗糲感和光斑的跳躍性。
3.3 創作中情感和理性的關系
雕塑創作是情感和理智相結合的方式,在構形和造勢推敲階段以理性為主,要求達到關系緊。具體在泥塑和材質肌理節奏處理上,卻要情感的植入,以求做到筆墨松。所以對雕塑整過程的控制力和自己情感的全情投入就很必要的。作品有理性的把握才可以清楚表達內涵,有情感介入才會使作品生動感人。(圖7)
從作者的個人思想情感到一件雕塑作品的完成。其間經歷了多少周折和磨難自己清楚。雖然不易,但是卻是認識自我和認識社會的一個很好的機會。本文主要從自己的階段認識,分析構形、造勢、傳情對創作一件有生命力的作品的重要意義。從構形的推敲和造勢的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勢中,追尋傳情達意的道路。進而指導自己創作出感人的雕塑作品來。階段性工作已總結,創作之路才剛剛起航。
參考文獻
[1]王朝聞.雕塑美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2]許正龍.雕塑構造[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孫振華.雕塑空間[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4]唐堯.形而上下[M].華夏出版社,2008.
[5]阿道夫·希爾德勃朗特.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6]傅天仇.移情的藝術[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7]李旭閣.原子彈日記[M].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11.
[8]比尼恩.亞洲藝術中人的精神[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