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松濤
摘 要:本文就攝影與意境,情與景——意境的基本結構,以及攝影意境的審美效果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作為攝影教師還應不斷發現和創造新的時代意境,并到生活中去尋求藝術之源。
關鍵詞:意境;審美;攝影
意境是中華民族獨創的古典美學范疇,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體現。攝影意境是攝影家依據自己特定的思想情感、品格特性、性情特征將自然景物人格化,且通過攝影藝術(不同焦距的鏡頭、大小景深、冷暖色彩、各類線條、物體質感等)把自己的意念滲透到被攝景物之中,從而再通過攝影藝術作品表現出自然景物的形體特征,進而使作品具有現實審美意義,最終達到與觀賞者共鳴的效果。
1 攝影與意境
意境的美學內容,始見于中國曲古詩詞,而后逐漸擴展。現在,“意境”這個概念已經被用得相當普遍了。正如文藝美學家胡經之所言:“藝術實踐的結果證實了:繪畫、攝影等造型藝術可以創造意境,音樂、舞蹈等抒情藝術也能創造意境。戲曲、小說、電影等綜合了抒情、敘事、戲劇因素的藝術可以創造意境,接近于實用藝術的園林也未嘗不能創造意境。這里意境作為藝術本體,已經深入各門藝術中,成為各種藝術的一種內在結構和意蘊……”盡管各種藝術有各自的藝術規律,但也有共同規律。從一定意義上講,意境已經成為我國各類藝術共同的美學范疇。在20世紀20年代,著名文學家劉半農就在他的攝影專著《半農談影》中明確提出攝影意境問題,而郎靜山也在他的“集錦攝影”中運用和體現了藝術意境。
當然,各種藝術都須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去創造意境。就攝影而言,它源自西方,而且是以現代科技手段來反映生活的,同時它的門類眾多,雖然同為攝影,但它們各自的品種不同、體裁不同、用途不同、社會價值不同、作者的拍攝用意及表現技法也都不一樣,因此對每類攝影是否都有創造意境的必要,或者說都適宜于創造意境,那就不能一概而論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美學家宗白華也認為,創造意境要“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心靈的反映……”這樣看來,創造攝影意境的題材領域還是比較廣的,因為意境既表現宇宙生機,也表現人生境界。
2 情與景——意境的基本結構
情與景是意境內在的基本結構,是構成意境的重要因素。人們說起意境問題,談論的中心往往就是“情景交融”,有的甚至把它當作意境的同義語。從哲學意義上講,情景二元是意境內在的主要矛盾,它們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情與景是既矛盾而又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我們創造攝影意境就是要協調好情與景的矛盾關系。協調得好,景中寓情,情中含景,則意境生;協調不好,情與景格格不入,兩相抵悟,則無意境可言。
然而,要真正做到情與景水乳交融,渾然天成,首先須要處理好以下兩點:一是對“情”的提煉與升華,二是對“景”的遷想與情化。所說對“情”的提煉與升華,就是要對“日常生活情感”進行過濾、提煉、凈化,從而升華為“審美情感”。所謂“日常生活情感”,大體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某種感性現象所引起的情感或情緒沖動。
3 攝影意境的審美效果
在攝影意境表現中,所產生的“所見者真”,“所知者深”的審美意境,是獲得良好審美效果的必備條件。攝影在帶給大眾“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審美愉悅的同時,也帶給了大眾內蘊持久、靈深遠闊的審美效果。
3.1 內蘊持久的審美效果
一幅充分體現意境的優秀攝影作品,具有內蘊持久的審美效果。內蘊持久是指所內含藝術魅力是長久的,就像中國文學史上《唐詩》一樣經過千年來,含蘊雋永,魅力持久。至今仍能給人們以很高的藝術享受。從攝影的角度來看,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優秀攝影作品,都具有意境的內蘊,其藝術魅力都內蘊持久。
攝影作品意境所產生的內蘊持久的審美情感,體現著攝影作品對讀者具有長久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這一點在新聞攝影之中尤其突出。首先體現的是新聞攝影意境的真實與新穎特征,再融合其他意境特征塑造典型事件、典型人物,達到畫面表現形式的內容、形式、意境的統一,此時所產生的意境立刻具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深深地吸引住受眾的視覺,喚醒和激發受眾的真實情感,使該新聞攝影作品成為輿論的中心、關注的焦點。
3.2 靈深遠闊審美空間
靈深遠闊要作為空靈的深遠而又寬闊空間來理解。攝影意境表現的產生過程,是由人的意識所產生的豐富審美想象空間和審美意象所構成的。這種審美空間是雙向的,它是在攝影者及受眾的思維意識中形成的廣闊審美空間。對攝影意境的審美空間應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即局部性、整體性、透明性。這三個方面構成了新聞攝影意境的深遠審美空間。
攝影意境審美空間的局部性,是指在深遠而又寬闊空間里存在著無數個局部的空間。由攝影者選擇最具有意境表現性的審美空間加以應用,并和受眾的思維在這空間里相遇,形成溝通空間。對審美空間即空靈的直接理解就是在攝影形式表現中留有空白,局部空白對畫面的表現形式是極為重要的,在中國畫里叫“計白當黑”,是利用空白讓人產生想象與聯想,來補充其空間。
審美空間的整體性。是從整體上來考慮審美空間的。一方面體現在人的思維里對審美空間整體性的思維,是立體的、無邊的“無極之境”(莊子語),而且存在著深度、高度、寬度。這個空間是攝影者產生靈氣的空間,靈氣在這個空間里運動,是攝影者在深遠而又寬闊的空間里產生著審美想象,即指對攝影意境的審美想象是不受空間限制的。因而審美想象是更廣闊的、拓展的空間,這也是人類的宇宙觀的體現。
空靈透明性是空靈深層的體現。劉熙載認為:“無一語及于事實,而言外無窮”,(劉熙載:《藝概·詩曲概》)表面空靈不是空曠無物的,而是包含了無窮的景物,無窮的意境,層層呈現,清澄透徹。形成了一種含蓄的透明。因而攝影意境也需要的一種含蓄美的體現,能清澄透徹地形成攝影意境的藝術魅力。空靈透明性在攝影意境的體現中,主要是指表現新聞事件與典型性的透明性。對拍攝事件與典型性的選擇應透明清澄地理解透徹,要在全方位的空間里展開調查。
作為新時代的高校攝影教師,在新時代的藝術形式高速發展下還應不斷發現和創造新的時代意境,并到生活中去尋求藝術之源。一是關于意境的時代性問題。“意境”是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意境也須隨之而不斷豐富、充實新的因素。我們的社會生活正在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正處于新的變化之中。攝影家也應不斷發現和創造新的時代意境。二是生活是藝術之源。意境當然是源于生活。上面在談到情景交融的具體過程中,情起主導作用,但歸根結底,情還是來自于生活的觸動,所謂觸景而生情。所以要明確意境的創造,畢竟是先“外師造化”,而后才是“中得心源”,這兩點也是指導我們創造攝影意境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宗壽,彭國平.大學攝影基礎教程(第三版)[M].浙江攝影出版社,2009.
[2]羅琳.攝影基礎教程[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3]宗白華.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