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穎 沈奕彤
摘 要: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的思想價值主要在于揭露和批判人性的卑劣和弱點,追求理想的人類社會。傷痕美術在題材與繪畫內容上批判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文藝創作禁區,在藝術表現上是對“文革”式的“圖樣”的批判,在表達心靈情感上批判了文革式的假、大、空。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最大特點是實踐性,即現實性。它要求我們不能從概念和教條出發,應與時俱進,從現實出發,應回歸生活、回歸實踐,應關注現實、詮釋現實、審視現實、超越現實。面對剛剛結束的文革,傷痕藝術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一個良好過渡,其作品是當時人們精神狀態最真實的寫照,既展現出當時人們的愚昧無知,又透露出一種思考之后淡淡的無奈和憂傷。
關鍵詞: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傷痕美術;馬克思主義
1 傷痕美術
傷痕美術沒有革命的熱情、激進的思想、反叛的意識,也沒有壓抑情緒的宣泄。那個年代的主流藝術,內容是政治圖解式的,技法上奉行蘇俄式的寫實體系。“文革”的結束伴隨著思想的復蘇,傷痕美術卻沒有制造觀眾的震驚體驗,它不是革命性的、顛覆性的,而僅僅是一種沉靜的思索。傷痕美術作品中,看不到畫家的自我表現,只有他們的反思:在“文革”的政治集體獻祭之后,中國該向何處去?如何恢復一個被毀壞的自我?[1]是問題,而不是答案,才是傷痕美術所提供的。
2 傷痕美術中的馬克思現實主義批判精神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與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對現實的批判史,它本身就是在批判黑格爾等人的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等人的舊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科學體系。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現實主義文藝思想必然具有這種批判精神,它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是科學掌握和揭示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前提,而且還在于它的現實指導意義。
現實主義的批判精神的思想價值,主要在于揭露和批判人性的卑劣和弱點,追求理想的人類社會。現實主義的批判態度,必然能夠使人們從生活的正反兩面受到啟迪和教益,喚起消除負面影響和不良傾向的愿望和意志,并清除目前實際存在的文學的“泡沫”,這樣才能促進新世紀文學藝術健康發展。
“傷痕美術”從“文革”的民族國家話題轉向個人話語,淡化了以往的主題性創作。這是它走出作為政治工具的羈絆,關注世俗人生的一個進步。作為20世紀80年代初具有前衛藝術特點的“傷痕美術”,它的出現自覺地流露出對當時文化的剖析和批判意識。這既來自于內憂外患雙重壓迫下痛苦的內省,也來自于他們那群人對歷史的重負和阻礙民族前進的國民性病態的洞察。
傷痕美術在題材與繪畫內容上批判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文藝創作禁區。它以直面人生、揭露社會之陰暗面的全新姿態,反思“文革”歷史、批判現實。更重要的價值還表現在:藝術家們能在政治家們還沒有對“文化大革命”作出徹底否定的判決之前就能對“文革”質疑,提出疑問、反思和揭露它所存在的問題。這說明,新時代藝術家們開始有了批判現實的意識和需求。
傷痕美術在藝術表現上是對“文革”式的“圖樣”的批判。我們可以看一下“文革”及之前的中國繪畫作品的樣式,就會發現此時的“傷痕美術”作品有了一個重大突變。它一反過去紅、光、鮮亮的色彩,以及高、大、全式的塑造標準,理想的工農兵形象的教條。取而代之的是以灰暗低調的色彩和深沉厚重的寫實技巧。長久以來,中國繪畫藝術中的色彩、表現手法和人物的造型都被打上了階級烙印。文藝必須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必須正面頌揚工農兵的形象與生活。
傷痕美術在表達心靈情感上批判了“文革”式的假、大、空。繪畫中蘊含著中國現代藝術的三種發展方向。第一種是批判現實神,第二種是表現為對個體生命存在的體悟,對自然、對生存環境的“驚奇”與“敬畏”,第三種是對大歷史,特別是百年以來近代史的憂思展示,現代文化在民族心靈中留下的深刻記憶和巨大傷痛。創作傷痕美術的藝術家們在“十年浩劫”的陰影中并沒有逃避,他們選擇用畫筆表達內心的情感,用理性中最感性的激情揭露時代傷痕的事實。
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就是要從人類文化的角度再現生活與批判現實,表達對人類共同命運與前途的關心與同情,他們的創作既具有社會批判的強度,又顯示了文化批判的深度和廣度,并上升到人類文化哲學的高度。
3 傷痕美術中的馬克思現實主義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最大特點是實踐性,即現實性。它重視對世界的改造,它的當代價值就在于分析和解決重大現實問題。它要求我們不能從概念和教條出發,而應與時俱進,從現實出發,應回歸生活、回歸實踐,應關注現實、詮釋現實、審視現實、超越現實。這些觀點,在當前眾生喧嘩的文藝界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的實踐性品格,要求創作主體要具有實踐性品格。作家要尊重創作自身的規律。當作者的見解與現實生活發生矛盾的時候,現實主義作家應嚴格遵循現實主義原則進行創作,真實地反映生活的本質和規律,作品可以違背作家錯誤的或不正確的見解。根據藝術直覺描寫現實,真實反映現實的現實主義精神,使得他能尊重生活、尊重客觀,從而取得現實主義的勝利。
馬克思主義現實主義文藝思想要求文本體現現實精神。現實主義是離不開“真實”的,甚至要求“真實”。文本的真實包括細節、環境、人物都要具有真實性。現實主義的真實,除具有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意義以外,更主要的是作為現實主義的原則和精神的意義,它追求的是文本的底蘊與客觀現實生活的相似點,相似的程度即真實的取向,是現實主義藝術所刻意追求的精神內涵。
經歷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傷痕藝術家們,并沒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雖然他們吃過很多苦,受過很多罪,卻沒有對給他們造成傷痕的過去進行正面批判,而是通過作品表現出一種深思:人的命運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系到底應該怎樣,藝術應該作為一種怎樣的媒介或手段來加以運用等。面對剛剛結束的文革,傷痕藝術的出現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一個良好過渡,其作品是當時人們精神狀態最真實的寫照,既展現出當時人們的愚昧無知,又透露出一種思考之后淡淡的無奈和憂傷。
參考文獻:
[1]朱朱.原點——“星星畫會”[J]. 2009.
[2]呂澎. 20世紀中國藝術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43,656-658.
[3]傷痕美術那個時代的那群人[DB/OL].羅中立官方網,2008-12-08.
[4]“傷痕美術”高小華——歷史和現實充斥困惑[DB/OL].四川美術網,2012-05-28.
[5]顧丞峰.從主人公到看客——1942年以來美術作品中農民形象分析,乘著意象的翅膀[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第125-146頁.
[6]水中天.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的人文傳統[J] .當代美術家.
[7]易英.學院的黃昏[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