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彤
摘 要:中國古建筑在建筑類型上豐富多彩,主要包括:宮殿、宗廟、公府、館榭、地下宮室、離宮、壇、祠、警鼓臺、舞臺、觀景樓閣等。它們的種類和使用功能雖不相同,但始終流露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文化精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古建筑注重與自然高度協同的觀念,表現在城市、村鎮、宮殿、陵墓的選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圖體現天人合一的追求。
關鍵詞:中國古建筑;天人合一;美學
0 緒論
《老子章句》曰:“天道與人道間,天人相通,精氣相貫”。老子《道德經》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與自然的共同根源。古代中國人講究天人合一,就是說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諧共生,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例如,北京城的建設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來建造的。紫禁城正對著紫薇星,建筑與環境得到融合和滲透。中國古建筑的點也是體現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觀上,它所展現的是自然與精神的統一。
1 《考工記》中“材美”“工巧”的現實意義
《周禮·考工記》中明確提出了一種注重內在的統一,順應大局與自然相融合的設計思想:“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天有時”指天有季節、氣候、時令變化;“地有氣”指地理條件有不同,自然規律有差異;“材有美”指材料有自身材質的美,“工有巧”指人的創造能力和工藝技巧嫻熟有技巧。順應天時、適應地氣、巧用材料、適宜工藝,四者有機結合,就可以產生好的設計作品。這是一種“大”的設計思想,“和”的設計觀念,一種“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設計觀。這四條原則不僅適用于設計制作優質工藝美術產品,而且在普遍的設計中也具有參考作用。事實上,我國數千年的藝術傳統,正是完全體現了這些原則。我們通常所說的物質材料美,是指那些給人以美感的不同質地、紋理、色澤,要想得到充分的發揮,就要在加工的過程中體現一個“巧”字。中國傳統造物觀中的“材有美”“工有巧”對設計匠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匠人不但要有手上技巧還要懂得材料與設計的完美結合。
眾所周知,中國古典建筑建立在一套完備的木框架結構的技術體系之上。一直十分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的表達與傳遞。從椽、檁、梁、柱到基礎的結構力學傳承,關系非常清楚。在中國古典建筑中,純粹裝飾的構件是很少的。中國建筑的裝飾,其造型形式與結構功能、構造要求緊密結合,具有實用價值,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例如,木構架構件中的梁、枋、檁、椽等,結構清晰合理,它們擔當著裝飾作用,造型精巧。古建中的斗拱,不僅裝飾了屋頂,使屋頂與柱子之間良好過渡,且間接表達了封建制度的等級差異,更主要的是它成功地把屋頂的力向外延伸,起到了承托屋頂的作用。
2 以天壇為例闡述“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中的應用
中國古人自古以來就崇尚自然。在中國古建筑文化中,建筑是世代中國人與大自然不斷“對話”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融合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北京天壇在祈年殿的設計中,殿頂周長三十丈象征一個月三十天,外層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十二個柱子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外中二層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最內藻井下四根龍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殿內二十八根大柱,還代表了二十八新宿。圜丘圓頂的直徑全為奇數,為陽數,臺階數皆為九的倍數,象征九重天的意思。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的圓頂和方形地基象征著“天圓地方”。最為突出的祈年殿的三重檐的顏色,上檐為藍色象征天,中檐黃瓦象征地,下檐綠瓦象征萬物。可以說,歷經百年的天壇堪稱中國古典建筑組群的典范。天壇內的建筑和布局設計已不僅僅滿足功能的需要,更充滿著對“天”的認識和寓意,充分說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對中國古建筑的深遠影響。
中國的古建筑,是以人的尺度來設計建造的。即便是高大壯麗的宮殿、寺觀,尺度雖有擴大,但也有所節制,給人的是一種親和感。就拿天壇建筑來說,充滿著理性思維的建筑構圖,尺度雖然比一般居室有所擴大,但是洋溢著神圣般的寧靜與自然,不使用過多建筑,而是采用超大規模的占地面積和綠化,突出環境的宏偉壯闊。中國古建筑講究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和井然有序的空間營造。它的創作來源是現實生活,以大眾的理解力為審美標準,進而深入到人的內在情感;以一定的象征手法,去表達特定的情懷,從而構成了中國古建筑的“倫理”設計觀。就天壇建筑的用色而言,藍色象征天,黃色象征地,綠色象征萬物,七星巖象征北斗七星。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古代在建筑上充分體現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設計觀。
3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空間創造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中記載:“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運用在建筑上,無論是建筑本身還是建筑室內外,有墻、有工具、有擺設的地方是給人提供便利的,而被墻圍合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空間才達到它作為房屋作為建筑的作用。這“有”“無”的關系也就是讓我們建筑師注意到“虛實”的對比變化,以人的行為方式為出發點,更好地關注到人和自然的互動,達到“天人合一”的目的,更好地展現設計中的技術美、材料美、功能美。
建筑無論大小,總是一個有形的實體,同時建筑又是構造出來的一個或大或小的空間。在中國古典建筑中,這個空間不是單一封閉的,而是延續的時空序列。建筑的整體空間的構成,是先將地基上的室外空間分隔成小塊,將各個不同性質的室內空間組成單元,呈現出由許多小塊實體組合構成的平面空間形態即院落,整體的平面空間,通過建筑群體的多層次的分隔、過渡、轉換,形成有節奏的流通、連續的組合空間形態。
因此,中國傳統建筑的立面多同時具有二重性,既是房的外又是院的內,而室內空間很少被處理成一個封閉的中心,其進深相對淺,片面簡單,不形成深邃而復雜的空間結構,從而容易將人的注意力轉向室外,門窗等構件的造型和設置,形成了室內外空間的微弱割斷關系,甚至包括家具陳設等,都將人的視線引向一面或數面與室外相接的界面,通過不同程度地向外敞開的輔助性或從屬性的建筑,如廊、庭、廂等形成室內外互為過渡的中介空間。這些古建中虛實的交叉運用,正是將室內與室外聯結成一個整體,不割裂自然,不孤立建筑,這也是中國古建筑天人合一的一大體現。
4 結語
中國古建筑沒有遙不可及的尺度,沒有條理不清的結構,沒有節奏模糊的序列,沒有百思不解的裝飾,也沒有不可理解的造型。它要求建筑的空間比例、組合方式、裝飾手法都是人所能理解的,所能接受的。但這種人的尺度又不僅限于外在的表現形式,還要求深入到內在的情感蘊含;不但要喚起受眾的心理感受,盡量賦予特定的倫理內涵,還要運用一定的象征手法,發揮出特定的浪漫情懷,這就是中國古建筑所表達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