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穎
摘 要:生態景觀已成為景觀設計的主流發展趨勢,本文從各個方面針對如何營造生態景觀進行分析,研究生態景觀的營造手法,以期對現代生態景觀設計具有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生態景觀;景觀設計;營造手法;生態保護性景觀;地域性生態景觀
1 研究生態景觀設計營造手法的必要性
由于人們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迫切需要生態凈化。生態景觀設計已是大勢所趨,不但具有調整小氣候、降噪除塵、凈化空氣等功能,還能緩解全球變暖等問題,成為城市的“綠肺”,因此研究生態景觀設計的營造手法至關重要。
2 生態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生態景觀設計應該遵循這些基本原則:生態保護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美學原則、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以人為本原則、可持續性發展原則、保護人文原則等。只有充分遵循這些設計原則,才能真正做到保護生態景觀。
3 生態景觀設計的具體營造手法
3.1 營造生態保護性景觀
生態保護性景觀的常見手法有生態優先設計,對水資源的保護與利,對廢棄地的更新、保留與再利用,生態技術結合高科技的等設計手法。其中生態優先,指的是減少對原有生態系統的人為干擾,盡可能在尊重與保留原有場地現狀的基礎上進行生態恢復與促進。而廢棄地更新是對資源進行再生利用的設計,既尊重了原有場地的精神,傳承了場地的歷史文化,又對場地進行保留與藝術再加工,使其賦予了新功能,變廢為寶。例如,中山綦江公園是對原有造船廠進行保留、更新、再利用,舊廠房與舊設備被賦予了新的功能,解決了遺留場地的問題,是生態景觀設計的優秀案例。
3.2 營造多樣化生態景觀
第一,營造多元化功能的生態景觀。生態景觀設計也需要多元化設計,不僅要滿足生態方面的功能,也要滿足其他功能,如科普文化展示、游覽觀光、親子文化、親水文化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生態設計與景觀設計完美結合。以城市公園為例,可以有多元化功能的考慮,如游覽觀光的功能可以游園、喝茶、賞花、踏水、健身、喝茶等,可以舒緩工作壓力,親近自然;科普文化展示的功能,欣賞自然風光的同時,學習生態科普知識,提高環保意識;親水文化的功能,可以設置趣味性踏水設施、觀景平臺等,讓人們更接近水源,摸水、踏水,感受自然。多樣性的功能使生態景觀不再單一,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模式。
第二,營造多元化功能分區的生態景觀。有了多元化功能的考慮,必然需要設置多元化的功能分區。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設置多元化的功能分區才能既滿足游人觀賞游玩的要求,又滿足對生態的保護。以城市生態公園為例,會涉及很多不同的功能分區,如生態資源展示區、生態重點保護區、研究管理區、生態游覽活動區等。生態重點保護區就是生態保護相對完整的區域,有豐富多樣的生態鏈,或為珍稀物種的生存和繁衍的區域,在游覽時間上需要設計季節性保護,在規劃布局上,需要相對私密的區域;生態資源展示區則能展示生物的多樣性,讓人們在游玩的同時學習到知識,提高環保意識;生態游覽活動區則是相對公共的區域,供游人游玩觀賞,在規劃布局上深入到各個景觀節點,移步異景,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只有將這些功能不同的區域合理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生態保護與景觀游覽的雙重功能。
第三,營造參與性生態景觀。通過讓游人參與采摘和科普觀賞展示活動,增設野趣設置等手段,讓人們更直接地參與和感受生態自然,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比如設置一些區域供游人采摘茶葉、水果,讓他們感受勞動的快樂,增進長輩與子女之間的情感;通過科普展示,讓游人切身體驗大自然生態的魅力,既親身參與,又豐富了生態知識;設置一些野趣設施,草垛、秋千、踩水、樹屋等,讓游人們在欣賞田園風光的同時享受野趣的快樂。
3.3 營造地域性生態景觀
第一,展示地域文化的地形地貌。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生態景觀特色,不同特色的生態景觀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設計師應充分展示當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形成獨有的景致。比如喀斯特地形能反映出桂林山水的地域特色;川西林盤能反映出四川獨有的田園風光;流水地貌區域多會出現峽谷和沙洲等生態景觀。因此把握好不同地域本土地形地貌能反映出不同地域的生態景觀特色,是一種地域景觀與生態景觀結合的形式。
第二,利用地域性鄉土植物。同樣,鄉土植物也能反映出地域特色,根據生態性與經濟性原則就地取材,選用鄉土植物,易于栽植,同時也能體現出地域性特色。比如四川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常見的四川鄉土植物有竹類、香樟、皂角、桂花、欒樹、喜樹、水杉、銀杏、芙蓉、海棠等。
3.4 營造融入人文元素的生態景觀
僅僅考慮生態本身遠遠不夠,還需要融入人文元素,其實自然生態元素和人文元素是相互滲透與穿插的。比如游人在生態公園中休憩、健身、喝茶打牌等,都屬于人文因素。每個地域都不同地域特征和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以及不同的鄉土植物與鄉土材質,川西林盤就是具有濃厚人文特征的生態景觀,因此在做生態景觀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人文元素。
第一,挖掘本土文化再利用。設計之前需要進行場地分析,充分調查與分析當地現狀,包括地形、氣候、水土、植被、道路、設施以及人文元素等。尤其在人文元素方面,包括當地民族文化、歷史文脈、名人事跡、現有狀況(交通現狀、現有設施、周圍居民)等,在充分尊重現狀的情況下,挖掘本土人文元素,對特色文化加以保留與利用,突出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例如,在成都就要突顯休閑城市、田園風光的特色,可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市井文化、飲食文化、風水文化、休閑娛樂方式、傳統的勞動場景、養生觀念等人文元素,通過文字或圖案符號化的形式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去。寬窄巷子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里面的井巷子設置了五百米長的民俗留影墻與一道五百米長的文化磚墻,再現了是市井老成都的風貌。
第二,再現文化生活場景。再現文化場景可以分為還原勞動場景和娛樂休閑場景。還原當時勞動場景使用的農具、使用的材料、所穿著的服飾,仿佛回到以前農耕女織、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式狀態,這種形式在生態旅游規劃里最為常見。比如貴州青巖古鎮,布依族群眾會在傳統節日里身著民族服裝,三五聚集,在田間地頭對歌、唱歌,也是一種人文元素與生態景觀。
第三,文字與傳統紋樣的表達。把當地歷史文化用文字記錄的形式或傳統紋樣的形式在生態景觀中表達出來,能很好地展示人文特色。比如鋪裝樣式上融入文字或傳統紋樣,讓人們在感受自然生態的同時對當地本土文化有所了解,將文字與傳統紋樣的表達與生態景觀結合起來。
4 結語
只有把握好景觀的生態保護性、生態景觀的多樣性、生態景觀的地域性,融入人文元素等,圍繞生態主題展開景觀設計,才能做出優秀的生態景觀,才能做出符合時代發展的生態景觀。
參考文獻:
[1]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 2000.
[2] 黃志新.風景園林生態設計手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
[3] 高黑,倪琪.當代景觀設計中的生態理念與手法初探[J].保護·景觀設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