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默 徐方 張兆林
內容摘要:后現代美學主義是一種復雜的思維方式,強調了主體的解構,并對現代性進行了超越和反叛,強調平等,作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尊重廣大人們的文學需求,文學形式風格夸張、扭曲、嘲弄、怪誕。哥特式的怪誕普遍體現在美國南方文學中,塑造了畸形、病態的人物形象。這些怪誕的現象鑄就了美國南方文學的重要特色,并且在文中解讀蘊含的思想意義和社會現實。本文從后現代主義美學的發展特色、后現代主義的南方文學特征以及美國南方文學的哥特式怪誕文學特色對后現代美學視閾下的“美國南方文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后現代美學主義 文學形式 哥特式怪誕 美國南方文學
一、后現代主義美學的發展特色
1、 后現代美學具有張揚的個性
在后現代主義的精神靈魂中,只要符合實際的要求,那么一切都皆有可能發生。后現代的美學受到這種精神狀態的影響也開始向傳統的逆方向行進,破除藝術與非藝術、藝術與反藝術的界限,消解了美學與非美學、美學與反美學的區別。將美學與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不高高在上,與廣大群眾站在同一角度和位置上,開拓廣闊的視野。雖然后現代美學具有張揚的個性,但是并不是沒有目的的反傳統。后現代美學是符合當代社會潮流發展趨勢的產物,因此要與生活和平民百姓相融合,實現大眾化和生活化的美學論。
2、 后現代美學具有消解意義的特色
后現代美學充滿了無限的張力,自由想象的空間被數倍放大。傳統的現在主義作品一直都是在追求,追求各種意義和本質,如生命的意義、存在的意義、存在的價值等,如果不體現出這些追求就沒有意義一樣,注重主體地位。而后現代美學則消解了這些意義,不再永遠站在主體地位上,將自己看成一個旁觀者和一個客觀敘說者,保持放松、隨意的心態,這就陸續出現了戲仿、拼貼與迷宮等文學手法。
(1)戲仿
戲仿這一文學手法具有意圖性和分析性,對作品或某些作家的寫作風格的弱點進行戲仿,具有諷刺功能,形式風格夸張、扭曲、嘲弄、荒誕,對傳統、對歷史、對過去的文學范式進行批判、諷刺和否定。因此用戲仿文學手法能夠創造出具有獨立性的文學作品,如巴塞爾姆的《歌德談話錄》。
(2)拼貼
拼貼這一文學手法是將各種典故、引文、參考、外來表達法等混合使用,將不同作家的作品風格和語句提煉出來,或者摘抄報刊、新聞等,混合在一期,將不相干的片段組合成相互關聯的整體,在最佳的狀態下創建事實,從而打破了傳統文學的理性敘述方式,達到震撼讀者的效果。如美國現代派作家多斯?帕索斯的《美國》、倫納德?邁克爾斯的《在50年代》、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
(3) 迷宮
迷宮這一文學手法是營造錯綜復雜、亂人眼球、永遠無法解決的文學作品,作品中體現了一種沒有出路的混亂,將簡單的結構變得復雜,事物由透明變得晦暗,沒有了清晰真實的結局,語言文字采用雙關語,語言風格采用文字游戲的方式,如納博科夫的《微暗的火》。
3、 后現代美學具有顛覆傳統的效果
后現代美學的真理顛覆了傳統的黑格爾式真理,逐漸走向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道路,與平民百姓的思想相融合,摒棄和突破傳統的獨斷思維,延伸大眾人民的思想領域,將美學當成生活的方式,開拓美學和藝術領域。瓦解具有絕對性的傳統權威話語,以全新的調節方式來調節話語溝通中的新矛盾、新沖突和新摩擦。
二、后現代主義的南方文學特征
(一)文學內容以荒誕作為主要表現形式
后現代美學視閾下的美國南方文學大多數以荒誕的觀點為主,描述的人物不清晰,時而出現,時而隱形,一般都是反英雄形象,如多克托羅的《皮男人》、德里羅的《象牙雜技藝人》等,徹底質疑和全面結構一切權威。
(二)對小說本身進行評述
作家在創作文學的同時也對文學本身進行評述,如加斯的《在中部地區的深處》,對作品分解出的三十多個片段進行闡釋[3]。
(三)文學形式具有互文性和碎片拼貼的特點
后現代美學視閾下,南方文學的互文性特點:最具有典型的作品就是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他的這篇作品取材于《格林童話》,用全部模仿、套用和反諷的形式表達,吸收和轉換了《格林童話》,一些作品是虛構和想象出來的,一些作品是對歷史人物、事件、生活現象等進行形式上、內容上、風格上的夸張、嘲弄模仿,達到否定舊文學范式的目的。
后現代美學視閾下,南方文學的碎片拼貼特點:最具有典型的作品就是羅伯特·庫弗的《保姆》,他的這部作品由108個虛虛實實的片段構成,每一個片段都是一個單獨的敘述內容,就像一幅色彩斑斕的拼貼畫。
(四)在敘事話語方面突破傳統模式
在作品的敘事話語方面突破了傳統的一味敘事模式,豐富了語言形式,采用拼接手法將一段一段的內容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章節,內容涉及面加寬,融合了現實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具有荒誕性,加大力度諷刺社會的冷漠和沉淪。如多克托羅的《皮男人》、德里羅的《象牙雜技藝人》。
三、后現代美學視閾下美國南方文學的哥特式怪誕
(一)哥特式怪誕的現象
美國南方文學是一種地方性色彩比較鮮明的文學流派,其鮮明的特征是怪誕,而怪誕是哥德式作品的主要藝術手法,是一種最顯著的美學特征。怪誕主要體現在變形和解體人與物,反常的語言和行動,不合常理的環境。美國的南方文學作品多使用怪誕形式來描繪晦暗的背景和離奇的情節,刻畫一些精神扭曲的人物形象。
美國南方有著屬于它的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這一片區域的宗教色彩非常濃厚,屬于基督教新教的清教是這片區域的主要宗派之一,信仰清教的人首先要禁欲,禁欲是基本教義,這樣的教義慢慢的束縛人們的思想,壓抑了人性。一些作家對這現象進行批判,反駁這些陳舊的觀念,作品多為畸形戀愛、人性扭曲等,體現出人性的墮落現象,刻畫了一些道德上的罪人。
美國南方在內戰之前,經濟基礎單一,全部發展農業經濟,蓄奴制度盛行,而在內戰爆發并失敗以后,南方的經濟直降千里,單一的農業經濟陸續蕭條,各種族之間的矛盾爆發,道德觀念、價值評定和生活狀態全部崩潰喪失。在這樣的經濟環境和生活環境下,南方作家痛恨南北戰爭,無法接受戰爭給南方地區帶來的危機,他們在作品中譴責戰前的蓄奴制度和清教的教義,他們認為是這樣的制度和教義將南方人變成了心理變態和畸形的怪人,諷刺北方的資本主義,同時他們將這些都融入到作品中,逐漸形成了南方文學的怪誕特征。而這種怪誕特征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和特色在南方文學中普遍使用。如埃德加·愛倫·坡的《怪異故事集》,埃德加·愛倫·坡是19世紀美國南方怪誕文學的代表人,他的作品具有哥特式特點,小說多以恐怖為主題,刻畫人物的變態心理和恐怖環境,注重恐怖的心理分析,用各個故事情節來表現人性的“惡”,并挖掘出人性中隱秘的“惡”,將恐怖和惡性貫穿在整部作品中,這是一種內在的哥特作品。而外在的哥特作品主要揭示南方環境和社會的黑暗面。
(二) 哥特式怪誕背后的現實意義
哥特式怪誕的背后是滄桑的、是孤獨的、是真實的。
經歷過南北戰爭的作家,雖然處在一個新的制度環境中,但其內心和眼前仍舊浮現著戰爭之前美國南方的情境和生活狀態,讓他們在痛苦與幸運中徘徊。戰爭之前的教義和制度仍舊存在在腦海和內心中,一朝一夕間無法轉變,由于歷經了種種滄桑的變化,讓作者們生出了人是過去的綜合的想法,人的一生與歷史、社會、家庭永無分開的可能,并不是獨立的自我。正是這些經歷和思想的轉變讓他們寫出了具有歷史深刻感、地方色彩鮮明的優秀作品。他們在作品中樹立具有精神畸形者的典型人物,描繪人性的瘋狂與絕望,思想被傳統的制度所服飾,被歷史的車輪無情碾壓,最后犧牲在歷史的橫流中。
南方文學中的怪人形象是在社會的痛苦中形成的,作家將這個時代人們所經歷的痛苦和不安鮮明的體現在作品中,運用生動的方言和具有南方特色的黑色幽默反應出真實的人物精神。
美國南方文學的怪誕描寫用來批判社會,反映出真實的現實生活,揭露種種的社會痛苦,展現給讀者生活中的畸形現象。是一種批判現實的藝術手段。
四、結束語。
后現代美學發展正處在對各個領域的滲透、融合和碰撞時期,消解了現代主義的美學觀念和傳統的主觀主體地位,美國南方文學經歷了南北戰爭以后,產生了怪誕特征,對人性進行精神和心理探索,展示了在南方歷史進程中,南方人門的痛苦心靈。
參考文獻
[1]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楊仁敬《美國后現代派小說論》青島出版社,2004
[3]哈桑:《后現代轉折——后現代理論和文化》,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4]王祖友:《論后現代狂歡——以〈終了時刻〉為例》,《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5]王海云. 美國南方文學怪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 2004 .
[本文系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項目名稱:后現代美學視閾下的“美國南方文學”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B068]
(作者單位:哈爾濱學院外語學院;哈爾濱金融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