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軍
內容摘要:毛澤東經典的詩詞共129首,內容博大精深,思想境界高超,氣勢宏偉磅礴,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完美呈現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畫卷,無疑會受到大學生的熱烈歡迎。毛澤東經典詩詞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概論課》毛澤東思想專題教學過程中,善于引用毛主席不同時期的經典詩詞及作品背景分析,深入淺出地闡釋抽象而深奧的理論。按照時間主線,毛澤東詩詞初略分為六個階段,貫穿到毛澤東思想專題教學中去。同時加強毛澤東詩詞實踐性教學,增強教學實效性和吸引力。
關鍵詞:毛澤東經典詩詞 高職 毛澤東思想專題教育
一、反映國民黨內的軍閥混戰和工農紅軍反圍剿斗爭的詩詞
1929年秋的《清平樂·蔣桂戰爭》“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以及下闋中的“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等就凝練地揭示:白色政權之間因政權奪利存在著分裂和戰爭,造成小塊區域的紅色政權能夠發生、存在和發展的條件。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的基本形成—井岡山模式既武裝斗爭、土地革命、農村革命根據建設。1928年秋的《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詞通過對黃洋界保衛戰的描寫,滿懷激情地歌頌了井岡山將士堅守根據地的英勇斗爭精神,表達了詩人從容不迫,以不變應萬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戰略戰術的思想。“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雖然當時敵軍有四個團,我方只有一個營,敵我力量懸殊,形勢相當嚴峻,但是我第一塊紅色根據地卻堅不可摧;“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表明根據地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會有“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勝利戰果。《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31年早春)、《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1931年夏)等詞中“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等句,熱情洋溢地歌頌了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愾的革命精神和人民戰爭的無敵威力。
二、反映土地革命的火熱場景及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的詩詞
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沒有土地革命或其政策不正確,得不到農民的支持,武裝斗爭就會失敗。毛澤東的詞作《西江月·秋收起義》(1927年9月),短短的50個字,卻真實地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歷史,具有詩史價值。“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就揭示了黨能夠領導人們開展“土地革命”的根本原因。《清平樂·蔣桂戰爭》中的“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等詩句,則生動描繪了農民開展土地革命的歡欣活躍景象。正是黨和紅軍徹底解決了廣大農民的土地問題,于是才出現了毛澤東的《如夢令·元旦》“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29年底)該詞主要描繪了行軍的暢達和與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火熱場面。《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1930年2月),“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加強了工農武裝力量雷霆萬鈞的氣勢和必勝的信念。《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1930年7月),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國各地出現大大小小十多塊根據地,“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均反映了紅軍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的精神,真實再現了隨著革命武裝斗爭的不斷勝利使得根據地不斷擴大的客觀情形,展現了“星火燎原”般的壯觀革命形勢。
三、反映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歷程及革命的樂觀主義的詩詞
工農武裝割據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重要內容,但當時并不為黨內部分教條主義人士所接受,被指責為“游擊主義”“狹隘經驗論”等,毛澤東因此曾多次受到不公正的打擊和處分。毛澤東的詞作展露了他的心路歷程。《菩薩蠻·大柏地》(1933年夏),因1932年10月中共蘇區中央局寧都會議后,毛澤東受排斥,被免去紅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的職務,改去地方上主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工作,這年夏天(即1933 年)他因從事調研工作,領導中央蘇區的查田運動才重返大柏地,面對昔日(1929年陰歷的除夕之夜大柏地大捷)金戈鐵馬的戰場,他感慨萬千地撫今追昔,一口氣寫下了這首詩。“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后復斜陽,關山陣陣蒼。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全詞語句跌宕優美,氣勢高遠,意境深邃。通過對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晴空的山川風景描繪,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胸襟。讀者即在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氣氛中受到熏陶,又在革命史詩中受到革命人生觀教育。再看《清平樂·會昌》,它的上闕:“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結合當時的形勢,就會發現其中很深的寓意。這首詞寫于1934年7月。當時,由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指揮,第五次反“圍剿”節節失利,中央革命根據地日漸縮小,形勢危急。東方欲曉,借喻最黑暗、最困難的時期即將過去,光明即將到來;莫道君行早,實則含有及早突圍、實行戰略轉移的意思。“踏遍青山人未老”,自從秋收起義迄今,紅軍已經轉戰數萬里,跋涉無數的山峰河流,然而心態未老,革命意志彌堅。“風景這邊獨好”是雙關語,表面是說風光景色惟獨會昌這一帶好,實則指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南線一帶由于執行了毛澤東的意見而出現新的局面。
四、作為革命英雄主義史詩萬里長征的光輝記錄的詩詞
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毛澤東詩詞多有體現。《十六字令·三首》,此詞作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長征途中湘貴一帶群山間。三首詞是一個整體,毛澤東寫的是山,但是通過對山的描寫,毛澤東那博大的胸懷、宏偉的抱負和超凡的品格完全顯露了出來。《憶秦峨·婁山關》是毛澤東寫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壯闊的詞,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通過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從內到外描寫了紅軍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七律·長征》是毛澤東1935年10月創作的一首七律古體詩。8句56個字負載著長征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飽含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
五、歌頌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和新中國成立盛況的詩詞
解放戰爭是指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從根本上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毛澤東詩詞多有充分體現。《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創作于1949年4月,詩人熱情歌頌了人民解放軍飛渡長江天塹,解放南京,改造黑暗舊社會的光輝史實。并以富有哲理意味的詩句,闡發了"追窮寇"的深刻軍事哲理。《七律·和柳亞子先生》該詩是毛澤東于1949年所作4月,“飲茶粵海未能忘,索句渝州葉正黃。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詩的前四句追敘詩人與柳亞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對柳亞子的牢騷提出開導規勸,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這是新中國建國一周年后的第一個國慶日,觀看演出時,柳亞子先生正好坐在毛主席的前排。亞子填詞以志盛,毛主席來和。全詞首先從聯歡晚會的熱烈景象觸景生情,聯想到舊中國的悲慘情景;然后筆鋒轉而頌揚國慶晚會上的濃烈氣氛,喻示了新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共創繁榮局面的美好前景。
六、展現了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全景圖畫和國際形勢風云變換的詩詞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用頭版頭條報道了這個消息:江西余江縣根本消滅血吸蟲病。毛澤東讀后十分欣慰,寫了這兩首詩,并在詩題下用一段優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詩時的喜悅心情。全詩112字,毛澤東寫于1958年。這兩首詩通過血吸蟲病在就社會長期流行,嚴重危害和新社會迅速被消滅的鮮明對比,揭露了舊社會給勞動人們造成的沉重災難,歌頌了社會主義制度及勞動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煥發出來的沖天干勁和改造山河的英雄業績。《七律· 到韶山》這首詩是毛澤東在1959年6月寫的,全詩以人民英雄為主角,肯定了人民創造歷史的真理。在內容上可謂博大精深,在藝術上也獨具匠心。它熔記敘、抒情和議論為一體,同時運用了多種對比的藝術手法,如時間上的昔與今對比,色彩上紅與黑對比,感情上咒與喜對比等等,通過對比在總體格調上形成了從灰暗凝重到明朗歡快的旋律,使詩的境界大為開闊。《七律·登廬山》1959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廬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登上廬山,站在襟江帶湖的廬山頂峰,縱目遠眺,水色山顏,盡收眼底,極富浪漫主義氣質的詩人毛澤東神馳目極,手心相應,又為廬山留下了一首豪放之歌。《念奴嬌·鳥兒問答》是毛澤東于1965年5月,是一首反霸權的戰斗檄文。借用鯤鵬和雀兒的對話、問答的形式,藝術地概括了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和當時所說的蘇聯現代修正主義者的大論戰,以象征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鯤鵬的博大、高遠、無畏以及蓬間雀的萎瑣、渺小、卑怯,不僅展現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新圖畫,而且能使我們看見我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走過的艱難曲折歷程。
毛澤東詩詞是一座巍峨的藝術豐碑,人們吟誦它時,那種崇高的審美感受便會油然而生,那種對于巨大力量的崇敬,對于獨步時代的先進思想、意志和高尚情操的向往,強烈地激蕩、震撼著讀者的心旌。這種崇高的審美感受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的道德感染、陶冶力是強烈而巨大的,鮮明地體現了毛澤東詩詞的審美認識價值和教育功能。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詩詞的背景和底蘊進行闡發,有助于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感召力。把毛澤東經典詩詞教學貫穿高職思政教育的始終,必將大大增強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課題項目:本論文系2016年株洲市社科聯立項課題,課題名稱:毛澤東經典詩詞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編號ZZSK161019)。]
(作者單位: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