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寧
內容摘要:教育是一種心心相印的活動,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喚醒,本文綜述了當前有關教育和心靈的關系的一些觀點,分別是教育是一種心靈的自由、教育需要情感的滲透、教育要為心靈對話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均主張教育要重視學生的心靈世界,重視對心靈的關懷和理解。
關鍵詞:教育 心靈的自由 情感的滲透 環境
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人的偉大之處在于能夠思想,因而教育應走進孩子的心靈,去傾聽心靈的聲音,達到心與心的交融,思想和思想的碰撞。關于教育與心靈的關系的探討,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提出了“仁者愛人”的觀點,主張教師應熱愛學生,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自此之后,教育界對于教育與心靈的關系的討論一直未曾間斷,但都一致主張教育應關注孩子的心靈世界。國外自古希臘時代開始,許多教育學家都一再強調教育要立足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發展規律,來促進孩子的身心和諧發展。當前關于教育與心靈的關系的見解,主要有:教育是心靈的自由、心靈的對話;教育需要情感的滲透及孩子需求的滿足;教育要為心靈對話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等,現綜述如下。
一、教育是一種心靈的自由
自由是與約束相對而言的,指的是不受任何限制、無拘無束的心理狀態,教育是一種心靈的自由,主要指教育要求把人還給他自己,最大限度地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獲得精神世界的自由。持教育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兩種:
1.教育是一種自由精神的喚醒
追求自由是人類永恒的夢想,真正的教育應培養的是具有“自由個性”的人,這樣的人擺脫了外在的人與物的依賴性,真正獲得了獨立、自由,能夠根據自身的特點自主地安排個人的生活,成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我們的教育就是要不斷設置“空白”與填充“空白”,“使學生具有創造性的自由意志,有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有獨立、自尊的人格力量?!币⒅貑拘押⒆拥牡撵`性和欲求,喚醒孩子的生命感、價值感,“使孩子在現實中能夠大膽地去追尋自我,大膽地去展現自我,在追尋和張揚中讓各種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只有喚醒孩子的自由精神,孩子才會在知識的海洋里勇敢馳騁,才會擁有強大的創造力量,才能夠實現自我發展。
2.教育是一種自由體驗的過程
體驗指通過親身實踐來驗證事實,感悟人生?!巴ㄟ^體驗,人的一切外在現實主體化、內在化,成為人內心生活的有機成分,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生命進入新的狀態、新的境界?!苯逃窃谶@種自由體驗的過程中來激發人的想象力、審美力、創造力,從而達到培養人的終極目的,這種自由體驗強調的是教育能夠滲透到人的心靈,注重閱讀過程中的親“心”體驗,注重多元化的理解,只有這樣,才可以豐富生活,才可以填補心靈的空缺。這種自由體驗不應只停留在課內,還應該走向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真性情,在體驗自然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樂趣,盧梭在他的自然教育思想中對歸于自然作了詳盡的闡述,他認為“教育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之規律造就自然天性充分發展的、個性潛能得以充分實現的自然人?!币蚨?,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兒童的天性,給兒童充分的自由,促進兒童自然發展。
教育作為一種自由體驗的過程,這種體驗還可以指體驗藝術、體驗生活,藝術具有一定的美感,身處藝術氛圍中,可以使人樂而忘憂、身心舒暢,沒有藝術,生活便黯然失色;沒有生活,藝術便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因而,在藝術、生活中進行自由體驗可以放飛心靈、馳騁夢想,因為“藝術作品本身所散發出來的就是一種心靈的震動,一種搖撼。它推動欣賞者向善、向美、想象、向往創造?!薄吧铙w驗屬正常人生的一部分,而且是必要的部分。如果缺乏體驗,他的人生經驗必將會是單調和膚淺,空虛和無聊?!苯逃^程中進行藝術、生活體驗,可以激發人對生命的熱愛,可以使人心性高昂、積極進取。
二、教育需要情感的滲透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是人際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交往中進行情感的滲透,可收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教育要達到目的,離不開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離不開師生、生生間的交往,通過交往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實現情感增殖,赫爾巴特對此有較多的論述,他說:“交際不時地要求表達其自身的力量……它不僅豐富著對別人的感情而產生的同情,而且使自己的感情在別人心中增殖起來,以使這種感情強有力地、純潔地反饋給我們自己。”通過情感的溝通,可以產生內心深處的共鳴,實現人格對人格的深層影響。
教育是師生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是心靈對心靈的理解、耕耘、創造的過程,我們教育學生,就要與學生建立親密、友好的關系,用愛來感染學生,豐富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在愛的懷抱中健康地成長。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在《教育的確是心靈的藝術—我看王君、李迪之爭》一文中說:“教育,對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剛’是相對的,‘柔’是絕對的;‘法’是相對的,‘情’是絕對的;嚴厲是相對的,寬容是絕對的;‘疾風暴雨’是相對的,‘和風細雨’是絕對的;‘三下五除二’是相對的,‘潤物細無聲’是絕對的?!焙侠淼膽土P是必要的,但走進孩子的心靈才是教育的真諦,要教給孩子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權利和精神世界,在師生、生生之間系起情感的紐帶,愛孩子,就要給孩子以充分的信任、無私的關懷,在愛的教育環境中幫助孩子成才?!敖逃皇侨f能的,它不能使所有的人成為天才,但它能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有生命力的生靈”,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有愛心,用濃濃的愛去呵護孩子,因為我們的愛是教育的原動力,是澆灌幼苗成長的甘露,“教師,只有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去愛別人的孩子,像父母愛我們那般去愛所教學生,學生才會愛上如此大仁、大愛的教師”,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會在愛與被愛中,促進彼此心靈的共同成長。
三、教育需要為心靈對話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
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人生存的外部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為對話創建和諧的環境,是培養人的現實源泉。持教育要為心靈對話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的觀點主要有:
1. 創設平等、自由、和諧的良好班級氛圍
學生在班級中生活,自然而然會受到班集體信念、情感、意志等的影響,平等、自由、和諧的班級氛圍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幫助他們快速成才。讓學生“在班里盡主人翁的義務,讓他們體會到‘幫別人就是幫自己’的道理,別人滿意自己也很滿意這是很快樂的,這種人情美會使他們感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熱愛的東西。”在這種融洽的人際關系中,孩子會不斷發現自我、塑造自我,從而獲得心靈上的慰藉,能力上的發展。
2. 用優秀的文化影響學生
文化的熏陶可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優秀的文化能夠直入心靈的最深處,幫助學生在這種無聲的教育中獲得應有的發展。陳爽老師在《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班主任工作體會》一文中,明確地論述了怎樣用優秀的文化去影響學生的問題,他認為用優秀的文化來影響學生可通過“引見優秀的人”、“推薦優秀的書籍”、“營造有質量的文化陣地”、“提出集體成長的座右銘”四種途徑來達到目的,使學生獲得心靈上的滿足,享受學習中的樂趣。
3. 家庭環境影響學生的成長
家庭環境是影響個體發展的外部因素,家庭結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長的作風及教養態度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蘇霍姆林斯基曾反復強調,要重視家庭教育。他說:“少年的任何行為都是同周圍環境,特別是同家庭和家長的道德基礎密切聯系著的。少年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環境的直接反映,是家長的品德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痕跡?!奔彝W習氛圍濃厚,會激發孩子學習的欲望;家庭作風民主,孩子自然會受到尊重;家庭關系和睦,孩子會樂觀、積極地面對一切,會更懂得如何去關愛他人,正確地處理人際關系。
關于教育是一種心靈的藝術,持教育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的觀點挖掘到了教育的真諦,即真教育是一種心心相通的活動;持教育需要情感的滲透的觀點,看到了教育過程中情感因素的無窮的力量;持教育需要為心靈對話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的觀點,看到了外在因素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以上三個觀點分別從不同的方面論述了教育與心靈的關系問題,強調了教育應關注孩子心靈世界的重要性,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系統性,但由于教育思想是動態發展的,是不斷演變的,因而,對于教育是一門心靈的藝術的觀點,筆者更樂于從人性的角度、創新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因為只有以人性、創新為基礎的教育,才能達到培養素質教育的人文精神的目的,才能實現人的均衡而有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鄔金蓮.心靈的自由:教育過程中“空白”藝術的審美特質[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9
[2]肖愛英.教育,心靈的喚醒[J].江西教育,2008(10)
[3]鄔金蓮.心靈的自由:教育過程中“空白”藝術的審美特質[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9
[4]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鄔金蓮.心靈的自由:教育過程中“空白”藝術的審美特質[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9
[6]鄔金蓮.心靈的自由:教育過程中“空白”藝術的審美特質[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9
[7]李鎮西.教育的確是心靈的藝術—我看王君、李迪之爭[J].河南教育,2012(12):15—18
[8]鄔金蓮.心靈的自由:教育過程中“空白”藝術的審美特質[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9
[9]趙麗琴.教育要重視學生的心靈世界[J].探索,2014(5):18
[10]陳爽.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班主任工作體會[J].基礎教育,2009(8)
[11]陳爽.教育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班主任工作體會[J].基礎教育,2009(8)
[12]王天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甘肅正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