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一華
內容摘要:學校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教育教學上的高質量,而且表現在校園文化創建的個性特點上。校園文化是師生精神面貌、思想行為、價值體現的綜合表現,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它顯示著學校發展的理念,更顯示著學校的發展方向,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更是提高教育并且不斷促進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創建 校園文化 意義
校園文化是表現一所學校辦學理念、面貌和風氣的一種集體性文化,是在辦學過程中積淀而成的育人條件、校園氛圍等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的總和。優良的校園文化對整合育人資源、拓開育人渠道、加強育人效果、提高學校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一、校園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上的收獲,包含著知識、信念、法律、道德、習俗以及其他一切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能力和習慣。而校園文化則是一種亞文化現象, 并且依附于社會文化。具體講來,校園文化是以社會文化為氛圍,以校園為主要活動場地,以學校領導者和全體師生職工為主體,以校園環境和師生活動為載體,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互相統一的具有時代痕跡的一種群體文化。
二、校園文化的功能
校園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它能使育人環境更加優化,有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一代的傳承人。
1.認識功能
校園文化體現著民族文化和社會文化。面對學生旺盛的精力、好奇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的特點,在校園里有意識的開展一些有利于學生產生正能量的文化活動,從而使學生全面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并且更好地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校園文化的開展可以讓學生思維多方面的發展,同時提升他們自身的素養、豐富學生的成長經歷,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導向功能
校園文化的內容、形式式以及校園文化所形成的環境氛圍,對學生起著直接或潛移暗化的導向作用,每個學生的思想品質、語言行為和生活習慣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具備滴水穿石的力度。
3.育人功能
由于學校為了選取生源導致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忽略了以美育人的效果,使學生出現目光短而淺,素質教養差,動手能力低等不良的后果。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是架起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的一座橋梁,能夠鞏固課堂知識,擴大了學生的知識層面,同時使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得以發展。校園文化還能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鍛煉他們多方面的能力。校園文化的開展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自我能力的提升,不斷社會化的過程。
三、校園建設的方法
1.校園環境的布置,物質文化的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是物質文化,物質文化建設一要根據教育特色、時代特色以及學校環境的特色,進行科學的規劃、合理的布局,從而形成學校獨有的校園物質文化的個性特點。二要在本地校園環境和條件的基礎上栽花種草插柳,起到綠化、美化校園的作用。三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投身于校園環境的設計、創造和保護,要充分利用板報、櫥窗等一切可利用的媒介來表現教育理念;要利用好校園廣播以及網絡的傳播,從而讓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和空間不斷的開拓。
2.校園活動的積極組織,精神文化的健康培育
校園文化的核心、學校的靈魂是精神文化,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特色和精神面貌的反映。精神文化建設一要開展校風、教風、并且在教師隊伍中扎實開展師風教育,增強教師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教師以身作則,樹立教師良好的形象,同時也樹立愛學生、為師表、培育人、研教法、努力探求的優良教風;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建立努力勤奮、樂觀向上、興趣飽滿、樂于探究的優良學風;努力做到班級文化的建設,逐漸形成團結互愛、快樂和諧、響應主人翁的良好班風。二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以便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更加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三要學校精神的總結和提煉。學校精神既是學校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更是對學校辦學特色、時代要求等分析歸納提煉總結出來的。
3.學校制度的健全,民主文化的形成
制度文化是一種具有規范性的特點,表現在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管理機制、組織結構、運行體制等方面。它既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又是廣大師生的行為準則,是一所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和物質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學校制度要堅持以“以人為本,依法治校”為理念,以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的要求為前提,而且還要有努力創新的意識。建立或修改制度要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則,制度的建立要讓廣大教職員工認可和滿意,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以及可操作性要有保證。制度執行的過程中,互相交流、溝通機制的建立,做到問題解決的及時性。制度貫徹的落實性,必須構建組織結構,建立精煉、有序、高效的運行體制,從而確保工作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寧夏固原市回民中學)